首页  |  校园号  |  
上新!“非遗”文创礼盒!《茶艺里的家国情》
东北大学 徐雨婷 赵春时 杨明2023-08-17
字号:AAA
当十年扶贫相交百年校庆 方显使命与担当 当茶艺传承遇见乡村振兴 文化赋能润茶乡 当文字与非遗碰撞 迸发出耀眼的光
图片
图片


十年

图片

彩云之南 澜沧江畔

巍巍白山 滔滔黑水

跨越3748公里的距离

飘来千年茶乡的古韵

携手十载光阴

书写昌宁·东大的深厚情谊




援建大河村完全小学等4所学校

完成8所校舍修缮及改造

帮助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条件

努力为昌宁地区的孩子们

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机会和条件

图片

截至2022年底

学校累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488.7万元

引入帮扶资金1785万元

培训人员21497人次

图片

开展农村合作社、专家工作站等科技服务

重点打造百香果、蜂蜜等产业

连续开展消费帮扶“以购代捐”认购计划

打造“832”昌宁网上农特产品馆

开设“昌宁京东扶贫馆”等项目

十年间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

当地农产品达2997.5万元

图片

组织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创建

“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建设

设计实践“强镇带弱镇-强村带弱村”拉手振兴模式

图片



2019年4月,昌宁县21995户88396人喜摘贫帽,昌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在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东北大学张耀伟、高大鲲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东北大学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锦旗。在教育部2020年扶贫工作考核中,东北大学被评价为“好”。

图片

当十年扶贫相交百年校庆

方显使命与担当

当茶艺传承遇见乡村振兴

文化赋能润茶乡

当文字与非遗碰撞

迸发出耀眼的光

图片

昌宁红茶为什么被称为爱国红茶

抗战爆发,战火绵延,我国重点茶区相继沦陷。1938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应中茶公司之邀,来到云南重振中国茶区,并于1939年成功试制爱国茶。爱国茶从抗战时期的诞生到建国后的特殊时期,承担起出口创汇、换取战略物资的重要作用,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非遗传承——昌宁红茶制茶工艺

2022年《中国传统茶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成为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的传承,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昌宁红茶经过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茶源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带给您独特的口感,品质的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东北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茶艺里的家国情》一书,以讲述“爱国茶”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茶源品质、佳茗品斟、传承振兴等内容为主线,以“追根溯源”“非遗名片”“名词释义”“诗文链接”“传承技艺”“振兴记忆”等栏目,将“非遗”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将非遗知识通过二维码嵌入书中,使读者“足不出户、纵览非遗”。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出版实践范例,也是新型营销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图片

书中记述了东北大学定点扶贫地区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的红茶制作工艺,不仅作为东北大学定点扶贫成果展示,更体现出东大人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伟大梦想的激情和斗志。

图片

图书在策划编写中,组建若干团队:长期工作在非遗一线的编写创作团队、实地考察调研的策划编辑团队、非遗审稿专家团队、编辑校对团队、文创设计团队和宣传推广团队。

想要了解非遗的传承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正如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认知与实践两者密不可分。《传承与振兴·乡村里的非遗》校庆系列图书策划创作团队赶赴一线调研非遗现状,获取第一手非遗资料,亲身经历、体验非遗文化。


“非遗”文创礼盒

来啦

图片

非遗技艺彰显家国情怀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致敬十年帮扶

共襄百年华诞

东北大学与昌宁人民一道携手共奋进

一起向未来!



[通讯员:尚嘉怡]
[指导教师:赵春时]
[责任编辑:杨虹]
当十年扶贫相交百年校庆 方显使命与担当 当茶艺传承遇见乡村振兴 文化赋能润茶乡 当文字与非遗碰撞 迸发出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