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在大地中实现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莫飞旭,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研究生代表在此分享我的学习感悟。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历程,我把此次分享交流的题目叫做《让知识在大地中实现价值》。
下面我将从个人历程的以下四个阶段进行汇报:在迷茫中认知植保,在学习中热爱植保,再用植保知识回馈大地和在服务中不断成长。
2013年,我被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录取,一个农科专业,干农活儿长大的我心中的抵触情绪在所难免。因此我在大学的头一年,拼命参加各类社团和兼职,除了想挣一些生活费外,还想快速磨练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以便今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以那时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心里完全没底,也不想知道。直到2014年4月,我进入了我的本科导师龙友华老师团队。5月中旬,纳雍县一处烟田发生了烟草气候斑,烟农反映打什么药都不见效,龙老师立即带着我一起来到烟田里,我第一次从烟农渴求的眼神里感觉到植保知识在那一刻是那么被迫切的需要。那天回学校的路上,龙老师问我有什么感受,我唯一的感悟就是真正认识了植物保护,通俗讲,就是植物医生。
之后,在修文县谷堡镇爆发了一种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危害极其严重,我跟着龙老师去现场,看到几位老人家都急哭了,龙老师当时就要求我赶紧回去研究解决方案,一周之后,我就筛选出了防控药剂。当我得知施药后病情蔓延速度得到有效缓解时,那一刻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表述的。以科技的手段解决生产难题,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的爱上了植保。
因为热爱,所以学习和科研就更加富有激情。此后,我随龙老师走南闯北,学习猕猴桃生产技术,也算是见证我们省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受导师的影响,自己也会主动去了解生产实际需求。2017年,基于热爱我考上了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那个时候,全省甚至全国,专门从事猕猴桃病虫害防控研究的专家没有几个,无法满足产业迅速扩大的现状,因此龙老师迫切地想把我培养成符合生产需求的科技服务人员。于是在导师的支持下,研究生期间我到全国各地学习先进技术。
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我也逐步走向生产服务,去开展各类生产技能培训,就想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生产。所以我给自己的科研立了一项宗旨:“科研的意义在于解决生产实际需求!”
2018年,我加入了“博士村长”计划,开始致力于全省猕猴桃的生产服务,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那里去。所以我们也算是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我个人也在2019年获得了硕博连读的资格。
2020年,正值猕猴桃春季病虫害的高发期。我随即与导师商量确认后,把“博士村长”猕猴桃产业队分成水城服务队和息烽服务队驻扎到果园里去,每天与果农同吃同住,长达6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单是解决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猕猴桃花腐病的问题,我们就为当地挽回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贵州大学“书记校长特别嘉奖”,我也被授予贵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在服务生产过程中,我个人也得到了成长。在“博士村长”团中我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贵州大学不同学科,服务于不同产业。学科交叉碰撞中,最容易产生火花。于是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们贵州大学夺得了首枚金奖和逐梦小康奖,同时一举夺得了“挑战杯”全国铜奖。
此后,我获得了很多机会,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也就是这样的历程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为此后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回顾我自己对植物保护专业的认知历程,从讨厌到热爱,再到服务生产。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有悉心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也是受到身边那些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感化,还有学校里那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此,我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然而,不断激励我前行的,是果园里每一张对知识期待的面孔,他们每一双肯定的眼神都在告诉我,我所学和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的价值就在土地里!
感恩母校,贵州大学对我十年的教导与栽培,让山沟里那个懵懂的少年,拥有了追逐梦想的勇气,实现人生价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