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毕业季丨“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精彩上线!
原创 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贵州大学2023-07-28
毕业季|“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精彩上线!





6月25日,“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2023届毕业生汇报会在贤正楼107报告厅举行,6名优秀毕业生代表讲述了他们在贵州大学成长的故事,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毕业生代表的风采吧!


硕士研究生陈岸

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外国语学院2020级的硕士研究生陈岸。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本科四年,硕士三载,贵州大学见证了我人生美好的七年青春。春日粉白的樱花、夏日成荫的梧桐、秋日金黄的银杏,冬日洁白的雪花,犹如昨日,历历在目。离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

2016年,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期望,我从四周皆海的海南来到了四面环山的贵州,来到了花溪河畔。四年本科生活转瞬即逝。2020年,保送推免的我,坚定选择留在母校,而这一待,便又是三年。我想说,留在贵州大学是正确的选择!如今,我即将离开陪伴了我七年的贵大,去往中山大学,开启读博新征程。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贵州大学七年相依的故事。

这七年,贵州大学给予了我用不同身份去感受世界的机会。我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担任着柬埔寨驻华大使的陪同翻译、在泰国清迈参加教育论坛及演讲比赛、与贵州大学留学生一起参加“12·9”晚会、和外教一起团建,这些经历都是我讲述贵州声音、传播中国文化的宝贵平台。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我站在泰国清迈的街边路口,耳边环绕着的都是我听不懂的语言,目之所及都是我看不懂的文字,那一刻,我才真的有实感,我踏出国门啦!而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国机会便是贵大给予我的。2019年,我代表贵州大学前往泰国清迈大学参加了第19届AUN暨第8届东盟10+3教育论坛及青年演讲比赛。出国得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我从申请泰国签证到飞机落地清迈,都特别顺利。

我的这些经历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是无数怀揣着梦想的贵州大学学子的缩影。在这里,我要郑重感谢母校、感谢外国语学院、感谢各位老师这七年来对我的多方位栽培与提供的宝贵平台,才成就了如今的我。最后,离别之际,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学弟学妹们能够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硕士毕业生冯娜

支教一年 自教一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冯娜,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在贵州大学求学的8年里,与母校有太多的故事,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贵州大学给了我支教老师的身份去感受世界的机会。

2016年暑期支教,让我深入了解了与我同样出生在大山里的学生们,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2018年9月,贵州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再一次点燃了我心中支教的火种。于是,在2019年8月,我来到了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

为了实现学生们的小愿望,我便联合母校、贵州大学师生为服务地学生实现微心愿。在征集微心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人想要一把吉他实现音乐梦,有的想要一套中考复习全书,有的想要一盏台灯、方便晚上回寝后继续学习,也有学生说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于是他想要一个地球仪,有的想给奶奶买一个助听器,想给妈妈买一条围巾,而班里一个小男孩在信纸上写着:“支教团的冯老师,一个不到25岁的女老师,天天熬夜,头发是掉了一层又一层,我特别希望能拥有一瓶女生用的护发素,我想当面送给她。”我从未想到,会有学生的愿望是为了我,这让我特别地感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真的会有回应。最后,也在母校及全体师生的帮助下,他们的心愿也都一一实现。

支教结束,返回贵州大学后,我继续和学生们保持书信联系,希望继续成为他们的心情树洞,温暖他们的内心。有的学生和我分享成功的喜悦,有的和我倾诉日常烦恼,也有学生在回信中分享他们未来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支教,我也懂得了走进基层,扎根基层的价值。离别时,学生们的依依不舍,情不自禁流出的眼泪,害羞但又忍不住想冲上来和我紧紧拥抱的情形,让我觉得,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支教,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练了我的心智,同时也让我硕士阶段的学习变得更加顺利。在研究生学习的三年里,当我在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测量数据时,我没有丝毫的抱怨;当在实验室熬夜填装和我差不多高的大土柱,而几次差点泪崩时,我咬了咬牙,也挺了过来,而这些曾经吃下的苦,也换来了我今天的收获。

八年前的我空手而来,八年后的今日,我却满载而归,感谢我的母校,贵州大学!此刻,多希望时间再慢一点,而我即将向母校道别,拥有新的身份,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2023级博士研究生,我会时刻铭记“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努力提升自我。

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刘怡璇

人生不设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刘怡璇,来自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我们搞化学的日常生活就是穿着白大褂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像哈利·波特和蓝精灵一样捣鼓各种五颜六色的魔药,一举完成科研发明,走上人生巅峰。嗨,开个玩笑,现实是指纹打卡,一天干9小时,一周干6天,脚踏实地闷声做实验、收集数据、构思文章,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的些许成果。但做科研就必须放弃所有爱好和娱乐吗?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全都要了。

精化中心虽然学术氛围浓厚,但并不是只会蒙头做实验。中心很多大佬都有锻炼的好习惯,比如我们常年坚持早起跑步的宋校长,楼下跑圈儿的薛伟老师。所以,忙不是借口,再忙能忙得过这些大佬?我的导师杨松老师和李虎老师也非常提倡学生要多多进行体育运动,在趣味运动会中陪我们一起打篮球,对我这些“不务正业”的爱好给予了很多理解包容和支持。相比于追剧打游戏等室内活动,运动带给我的是新的社交圈,活跃的思维,良好的身心素质,稳定的精神状态,也成就了我的科研工作。

在老师们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下,我在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4篇,参与发表6篇,发明专利授权一项,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等荣誉。那些奔波于实验室和体育馆忙到灰头土脸的日日夜夜都有了意义。我希望自己除了深耕专业领域,也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做一个能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有趣的人。

借助贵州大学这样开放、包容、多元、国际化的平台,我参加了国际会议并作了英文汇报,与全世界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一起交流研究进展和成果。

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年摄影大赛。很开心在140幅入选的作品中看到了包括我在内的10位国人,以这样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切地接触到了许多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后,我发现未知的风景、文化、民俗都像浩瀚星空一样闪闪发光地吸引着我。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个毕业季我拿到了三个offer,香港全额奖学金博士,芬兰CSC国家公派留学博士,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研发岗。我来自大西北,本科去了东北,研究生来西南,博士选择留在祖国东南继续学业。

感谢贵州大学和精化中心给予了我这么多的机会和平台。人生不设限,尽情探索更多可能性吧!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本科毕业生罗一波

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2023届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罗一波,2018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2020年退役复学。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

2017年,父母满怀期望将我送入了贵州大学。而我却怀着“60分万岁”、“进入大学就轻松了”的思想。来到贵州大学的第一年确实轻松了一把,成绩平平无奇,总感觉我就是最差的那一个,什么也做不好,于是我向军营的发小寻求帮助,当看到同学拿国奖、发小保家卫国时,我开始懊悔,于是我决定——当兵去!

进入军营,道路两排站满了敲锣打鼓的战友,开训动员后,新兵为期三个月的历练就正式开始了,这三个月要经过半夜紧急集合、长途武装行军、武装三公里等严酷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就是为了找出你身上的毛病,从而磨掉你身上的尖刺。

班长看我体能还不错,就送我去了集训队,刚开始很不适应,每天除正常训练外,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集训队跑8公里,训练完衣服也湿透了,脸上汗水像下雨一样的往下滴。我不如那些有天赋的战友,让我觉得我是拿不到金牌的,但班长对我说:“敢立排头、敢争第一、敢为人先、敢打必胜”“你不敢怎么拿得到金牌”?刚开始我跟不上队伍,因为集训队高手如云,阶段考核的时候我和战友死拼,结果跑到一半晕倒了,那次以后,我清楚天赋比不过别人,但笨鸟可以先飞,于是每次睡觉之前都会再加练——俯卧撑、仰卧起坐,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最终拿到了新兵训练结业考核的金牌。连队的那句“四敢”,到现在都刻在我脑子里。

2020年我不舍的离开了军营,回到了贵州大学。每天还是像部队那样6点起床,在军营起床就有事做,但现在早起的几个小时里比较自由,社团指导老师干雪梅老师告诉我,你可以借着早起的时间接触一些竞赛,我也很感谢老师们给予我竞赛、生活、学习上的种种帮助。就是这样大一浑浑噩噩的我,后来拿到了宝钢奖学金、国家级竞赛一、二、三等奖等40余项荣誉,我也觉得这是一个梦。这与我军营的经历、贵州大学的培养密不可分。                                                

如今我即将离开贵州大学,我定将敢于争先,服务社会,如同在部队那样,冲锋在前,不畏艰苦,为贵大争光!最后我想用喜欢的诗句感慨一下在贵州大学的四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博士研究生莫飞旭

让知识在大地中实现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莫飞旭,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研究生代表在此分享我的学习感悟。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历程,我把此次分享交流的题目叫做《让知识在大地中实现价值》。

下面我将从个人历程的以下四个阶段进行汇报:在迷茫中认知植保,在学习中热爱植保,再用植保知识回馈大地和在服务中不断成长。

2013年,我被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录取,一个农科专业,干农活儿长大的我心中的抵触情绪在所难免。因此我在大学的头一年,拼命参加各类社团和兼职,除了想挣一些生活费外,还想快速磨练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以便今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以那时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心里完全没底,也不想知道。直到2014年4月,我进入了我的本科导师龙友华老师团队。5月中旬,纳雍县一处烟田发生了烟草气候斑,烟农反映打什么药都不见效,龙老师立即带着我一起来到烟田里,我第一次从烟农渴求的眼神里感觉到植保知识在那一刻是那么被迫切的需要。那天回学校的路上,龙老师问我有什么感受,我唯一的感悟就是真正认识了植物保护,通俗讲,就是植物医生。

之后,在修文县谷堡镇爆发了一种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危害极其严重,我跟着龙老师去现场,看到几位老人家都急哭了,龙老师当时就要求我赶紧回去研究解决方案,一周之后,我就筛选出了防控药剂。当我得知施药后病情蔓延速度得到有效缓解时,那一刻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表述的。以科技的手段解决生产难题,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的爱上了植保。

因为热爱,所以学习和科研就更加富有激情。此后,我随龙老师走南闯北,学习猕猴桃生产技术,也算是见证我们省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受导师的影响,自己也会主动去了解生产实际需求。2017年,基于热爱我考上了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那个时候,全省甚至全国,专门从事猕猴桃病虫害防控研究的专家没有几个,无法满足产业迅速扩大的现状,因此龙老师迫切地想把我培养成符合生产需求的科技服务人员。于是在导师的支持下,研究生期间我到全国各地学习先进技术。

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我也逐步走向生产服务,去开展各类生产技能培训,就想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生产。所以我给自己的科研立了一项宗旨:“科研的意义在于解决生产实际需求!”

2018年,我加入了“博士村长”计划,开始致力于全省猕猴桃的生产服务,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那里去。所以我们也算是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我个人也在2019年获得了硕博连读的资格。

2020年,正值猕猴桃春季病虫害的高发期。我随即与导师商量确认后,把“博士村长”猕猴桃产业队分成水城服务队和息烽服务队驻扎到果园里去,每天与果农同吃同住,长达6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单是解决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猕猴桃花腐病的问题,我们就为当地挽回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贵州大学“书记校长特别嘉奖”,我也被授予贵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在服务生产过程中,我个人也得到了成长。在“博士村长”团中我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贵州大学不同学科,服务于不同产业。学科交叉碰撞中,最容易产生火花。于是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们贵州大学夺得了首枚金奖和逐梦小康奖,同时一举夺得了“挑战杯”全国铜奖。

此后,我获得了很多机会,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也就是这样的历程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为此后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回顾我自己对植物保护专业的认知历程,从讨厌到热爱,再到服务生产。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有悉心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也是受到身边那些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感化,还有学校里那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此,我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然而,不断激励我前行的,是果园里每一张对知识期待的面孔,他们每一双肯定的眼神都在告诉我,我所学和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的价值就在土地里!

感恩母校,贵州大学对我十年的教导与栽培,让山沟里那个懵懂的少年,拥有了追逐梦想的勇气,实现人生价值。谢谢!


张威

钻研科研,振兴强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张威,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我与贵大的故事。

2018年9月,我独自一人从四川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到贵州大学,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听说要进行军训,我非常诧异,研究生居然还要军训,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带着紧张和焦虑准备去迎接我的研究生生活。

后来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进入到实验室了,师兄告诉我,我们课题组的科研是和“瓜环”有关的,我是第一次听说瓜环这个东西,我现在说各位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瓜环是啥?是西瓜?南瓜?还是瓜子?再后来师兄师姐带领我认识不同的仪器,像什么X-射线单晶仪,荧光光谱仪等,据说一个仪器就得好几百万,我当时是又羡慕又害怕,羡慕是贵州大学真好,还有这么好的科研平台提供给广大师生使用,害怕是担心仪器被损坏。本着坚持我最初的梦想,开始了我从“认识瓜”到“了解瓜”再到“吃瓜”的科研生活;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慢慢了解从瓜环结构的性质到功能,从仪器的原理到操作。

我的科研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的,师兄师姐平时都是聊着NCS,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NCS,但是隐约能感觉到NCS的厉害;课余时间我阅读文献的过程基本都是靠翻译软件进行,三大翻译软件来回切换,翻译软件成为我科研上的左膀右臂,但是各位应该知道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和我们的专业术语相差比较大。

于是我向我的导师请教了如何阅读文献,老师耐心的告诉我,如可以从文献摘要中去理解当下的学科领域的前沿,人家做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做,什么你可以做;从论文正文中去读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科研的创新之处,结合自己的课题去做一些改进和创新,后面老师给我们安排每天阅读3篇以上的文献,我开始在科研的海洋中游动起来了。

2020年我申请了硕博连读,在博士阶段我开始撰写英文文章,通过前期导师的培训,我看到英文文献也就不那么头疼了,接着是投稿的过程,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共5个审稿人,提出接近90个问题,什么格式呀,什么语法呀,机理呀等等这些问题,我也认真修改相关的错误,经过多次修改后才完成投稿,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家对待问题的理性看法,这个过程让我在科研上成长了很多。

再看身边的老师,他们在科研、教学上严谨的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学科知识;他们在生活和科研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也让我取得不错的科研成果,我希望今后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是的!我又换了一个梦想!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母校有这样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幽雅宜人的教学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它的衬托下我实现了我的梦想,也遇见了我未来最重要的人。今天我终于知道贵州大学的养牛坡并不是养牛的,但我却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贵州大学引以为傲的科研牛人。                                                   

毕业将至,借此机会,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肖昕老师和倪新龙老师,不论是传道授业、未来规划还是生活琐事,感谢您的体谅、包容与关爱。我将牢记老师们的教诲,继续奋力拼搏,即将离别母校,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言语中,

是少年意气风发,

是少年热血沸腾,

是少年满腔热爱,

愿你们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祝2023届的贵州大学学子,

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曾兰乔

一审:吴羿锦 高秀娟

二审:李秋蓉

三审:杨楠




[通讯员:曾兰乔]
[指导教师:吴羿锦 高秀娟 李秋蓉 杨楠]
[责任编辑:卫彦瑾]
毕业季|“我与贵州大学的故事”精彩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