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薪火相传话青春,共叙“五四”新担当
原创 河北大学 胡凯杰 王琪琪2022-06-07
河北大学属性部谷银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过去在河大求学的经历和回忆,勉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传承薪火。
     
薪火相传话青春,共叙“五四”新担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学数学部谷银山老师的青春时光,看一看他的河大求学生活记忆~

     
河大求学生活记忆——谷银山
   

同学们,你们好!

河北大学发展到今天,与4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可能有一些好奇,如当时的河大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与现在一样吗?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课余时间都干些什么?找工作困难吗?

可以猜到,这些与现在相比肯定不完全一样了!那么,哪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过去,你自己对比一下现在。如果你对过去的大学生活有所了解后,也许你就会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新的感受。

这些都是我的经历和清晰的记忆。

1983年9月15日,我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一个小山村出发,背着被褥卷等简单的行李,坐汽车先到了石家庄,再转火车到保定,那时没有出过远门,更没进过城市,所以由国营五四四四厂的一名工人尹大哥(是我家的熟人,他们的厂子就在我老家那个地方)一路送我上了火车。在保定火车站,河北大学迎接新生的校车就等候在那里,等到车上的人不少时就发车把我们送到学校,之后负责接待的高年级学兄学姐们帮我们办好手续,用脚蹬三轮车拉上我们的行李一直送到宿舍,他们表现的很亲切,很像大哥哥,大姐姐。

从此我在这里开始了4年难忘的学习与生活……


QQ图片20220505190301.jpg

76名同学与部分老师毕业合影

0        1      
校园环境      
   


初进大学校园,并没有感到特别的震感!甚至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个模样!

我们现在南北院两个气派的大门是后来才修建的(当时南院大门以里还不属于我校,后来搬迁才归属了河大)。北院的正门在西侧(就是现在的北院机动车出入门),是河北大学的主门。门不大,只是普通的铁栏杆门,门的两侧分别雕刻着标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门后是一片树林,一条窄窄的砖砌小路穿过树林直通宿舍,其他地方都是土地面。南院的门口就是现在的机动车出入口。当时有“南文北理”之说——南院是文科各系,北院是理科各系。

校园里也没有现在这样笔直的水泥路,没有花园(当时是一片平房,是教师住房),更没有高档的运动场、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所有的露天设施都是土地面而且都很简陋,下雨天,很多地方就会泥泞难行,人们乐观地称之为“水泥路”。我们在这样的场地上活动锻炼,也很开心,因为这是之前我们不曾看到、更不曾使用过的。

校园里的教学楼既不如今天的多,也不如今天的气派。今天“逸夫”楼的原地是一座青砖的四层楼,是第四教学楼。博物馆楼的原地是一座二层小楼,是第三教学楼。第八教学楼和化学楼是我们上学期间新建的,第九教学楼的建设更晚,主楼是1999年开工,2001年竣工投入使用的,主楼的原址叫02院礼堂,前部是一个二层建筑,学校的党政及首脑机关都集中在这个小楼之中,后部是一个大礼堂,可以举办开大会、放电影、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至于综合楼是近些年才拆旧新建的,其旧址是第六教学楼(外语系所在地)。

宿舍楼也没几栋,南院两栋,北院两栋,1983秋年到1984年夏新建了北院第三栋宿舍楼(篮球场北侧)。其他的所有宿舍楼都是后来学校扩招后新建的。

学校的食堂(现称餐厅)有5个,都是平房,北院两个,南院两个,外加一个回民食堂。目前保留着的只有羽毛球活动中心这一个了,其他的都拆除重建了。现在使用的南院和北院的两个餐厅都是在当年的旧址上建造的。

虽然校园环境是简陋的,但是校园学风是厚重的!

QQ图片20220505191148.jpg

80年代办公大楼

0        2      
     生学习情况    

     

刚入河大,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新奇,高年级的学生与新生一比,一眼就能区分出来,因为无论从穿着,还是从语言,还是从气质上看,都显得很“土气”。

但无论新生还是老生,大家的学习劲头都不相上下。我个人感觉那时的课业不像现在这么繁重,计划内的课程也不太多,多数情况下上午就能讲完,下午上课的时候较少,晚上几乎不上课。在没课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到教室上自习,班里的座位几乎是满的,大家都在复习所学知识,做课外作业,这也几乎没有人督促,大家都是这样的习惯。晚上,任课老师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到教室转转,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我们那时没有“学霸”这个词,但班里有一大批学霸,成绩特别好,其他同学也都很用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很少。

教室的条件远不如今天,且不说空调,连电扇都没有,盛夏时节,无论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人人都是汗流满面。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

当时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几年不变,自己进行管理,打扫卫生、开门、锁门,晚上可以学到很晚,学霸们甚至能到十点以后。

图书馆也是一个吃香的地方,我们常常去那里抢座位,许多不认识的同学都围坐在一张大方桌子周围,静静地学习,四周摆放的期刊杂志可以自由借阅。

老师的讲课各有特点,空间解析几何的董老师非常平易,面带微笑;高等代数的尹老师则是声音洪亮,激情饱满;数学分析的史老师穿着像个农民,讲课则只讲重点,例题都让我们自己做;近世代数的揣老师像播音员,整个过程一眼书都不用看,一遍说过决无重复;实变函数的邵老师是上海普通话;……刚毕业的小朱老师很漂亮,说话很温柔,给我们上数学分析习题课,只要我们不说听懂了,她就重复给我们讲,大家都喜欢听她上课,一年后,她考上研究生去了外地……

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是大家最重视的,考前复习也是最繁忙的。由于教室是自己使用,教学楼不锁大门,宿舍也不锁大门,所以我们能复习到十一、二点钟。

印象深刻的是“泛函分析”课的考试。魏老师给我们出了20余道复习题,说80%的题目出自其中,20%的题目是大家没见过的,于是考试结果下来,最多也只能是80分出头,这个课实在太难了!!

除了计划内课程外,也有选修课。那时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通过闭路电视观看教学录像,现在一教东北角的二楼仍然称为“电教室”,想必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了。电教室的屋顶吊挂着几排电视机,定期定时播放一些课程。我曾选学过一门电子学和一门计算机原理的课程,二进制就是在那时知道的,但此时还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是在四年级学习计算机语言——FORTRAN语言(FORmula TRANslation)——时才真正见到。那是古老的苹果微型机,屏幕键盘主机都是一体的,没有硬盘,内存不过几K,只能处理字符。还有几台IBM机,只配有简单的软盘操作系统(最早的DOS),与现在的微机系统完全不是在一个星球上。

另一门印象最深的选修课是社会学,对于一个天天学习数学专业课的理科生来说,学习文科课程,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内容很新鲜,吴老师讲得也非常精彩,听课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室的所有空隙(就是电教室下方的一教阶梯)。因此只能早去抢占地方,否则只能坐在过道里或站在四周听课了。

QQ图片20220505191151.jpgQQ图片20220505191157.jpg

上世纪教学楼

QQ图片20220505191154.jpg

上世纪图书馆

0        3      
物质生活条件    


那时的物质生活条件肯定比不上现在!记得第一年的粗粮中玉米面窝头还是每天都有,大米馒头也不很多,因为手上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所以什么种类的饭票只能买什么种类的主食。第二年基本上就粗粮就很少了,只有玉米面粥,此外都是大米白面。

不过与高中住校时的伙食相比,大学的饭菜还有对大学生的待遇简直不要太好了!

那个时候,大学入学率仅有10%左右,因此国家和社会都特别看重大学生,提供的生活条件也是尽可能好。生活由国家管,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能升入大学的人被社会上称为“天之骄子”。

1983年以前,国家为大学生配发的生活定量是每月30斤粮食(以粮票的形式发放),18元的生活费(以菜票的形式发放),粮票买主食,菜票买菜。我在班里担任过生活委员,每个月按时到伙食科领取本班的饭票和菜票分发给同学们。

QQ图片20220505192123.jpg

曾经使用过的粮票饭票(部分)


食堂的饭菜种类很多,也很便宜。每天的伙食费有6角钱足够,早饭1角,午饭2—3角,晚饭2角左右,在吃饭方面不用自己贴钱。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助学模式,使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也不会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这种国家资助的形式正好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了改革,补助逐渐减少,最高的只有15元了,我个人的是13.5元。4年后,这种国家助学的形式就取消了,以后又逐步改革成了由学生交学费,开始时只有几十元,逐年增加至今天的几千元。

记忆中食堂里最好吃的是小蒸饺,纯肉馅的,咬一口满嘴流油。但是8分钱一两的价格还是让我们不敢多吃,因为一顿要花4两粮票和3角2分钱,不如花4两粮和2角5分买一份饭菜更便宜。

再有就是水饺,虽好但也不能常吃。逐渐地我们一群人形成了一个“规则”,如果某一次(科)的考试考砸了,分数不高,或者会的题做错了,没有达到期望的成绩,心情就会沮丧,这时就去吃一顿水饺,调节一下情绪。之后考试的事也就随着饺子一起消化掉了!如果考的好就不用了,看着自己的好成绩,吃什么都高兴!

食堂的就餐环境很简陋,有一些大板桌,足有2米宽3、4米长,没有座,基本只是女生用,男生较少,都围站在桌子周围吃饭,大部分男生则在室外的空地上围成一圈儿蹲在地上吃,有人走了又有人加入进来,场地上有很多这样的圈儿!我们的饭盆儿都是随身携带,用网兜提到教室、再提到食堂、再提到宿舍。

现在的疫情已经两年多了,这件事一直在折磨着一些人,但它也在磨炼着一些人。歌中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都成了我们的成长经历。

在我们上学期间,出现过肝炎的疫情,这是一种接触型的传染病,在人员密集的学校里,风险是很大的。但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如现在发达,于是就用中医的土办法预防。那时恰逢我在系学生会任生活部长,按照安排,每个系轮流派人为同学们“熬药”。我参加的那次是在南一食堂,一个下午,我们一共5、6个人,来自不同的系,食堂的师傅给我们安排了一口特大号的大锅,我们装满水,烧开后加入唯一的一味草药“蒿子苗”熬成汤,再盛到大桶里,抬到外面,学生在吃完晚饭后,每人分一大勺喝。

第二件是极端天气。1985年7月5日下午6点多钟,我们吃过晚饭正在教室复习,准备期末考试,突然天气像是进入了深夜,立刻狂风带着冰雹倾泻而下,打碎了教学楼和宿舍楼背面所有的玻璃,打到屋里的冰雹有鸡蛋样大,吓得教室里的同学都到阳面的教室来躲避。像暴雨般但没有雨水的“冰雹雨”下了半个小时,之后又开始夹杂着雨水下了近一个小时,雨停云收,天还没有黑。这时再看外面的树木的叶子被打得精光,像是突然进入了深秋叶落季节,地里的庄稼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全市停水停电。接下来的几天,食堂只有干饭,没有了粥汤,水也喝不上,渴急了,跳墙头到104院去找水喝(因为是部队医院,正门进不去)。即使这样,我们仍然点着蜡烛坚持在教室复习备考,这让前来辅导的老师受到了极大的感动。或许是张老师出题不难吧,复变函数这一科好几个人都考了满分,这是我大学四年唯一的一次卷面满分。

第三件纯粹是同宿舍的高同学早晨起床时没有叠被子,而且还把一盏开着的灯泡捂在了被子下面……当我们上完两节计算方法课时,有人通知说我们421宿舍失火了!是五楼化学系的同学发现冒出了浓烟,才下来破门进入浇灭了火。等我们到宿舍一看,整个房间像个黑炭窑,上层高同学的被褥和床板烧透后,又把下层王同学的被褥烧掉,同时烧毁的还有他们的录音机和收音机。当夜我们各自找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下午我们上课回来一看,后勤部门已经给我们粉刷好了墙壁,洁白如新(感觉服务效率真是高),我们收拾干净房间,当晚就都住回来了。与此同时班里的同学你一块他两块凑够了钱,买了棉花、布料,女生动手,很快就缝好了两套新被褥送到两位同学手中。古语讲“患难见真情”,这件事说明同学间真的是亲如兄弟姐妹。

04      
业余文体生活    


40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和社交软件,大家没有游戏可玩儿,没有闲天可聊。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与现在相比绝对谈不上丰富,但在当下与其他地方相比则也绝对不单调!

原先每周是六个工作日,星期日休息一天。每到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学校会包场电影,每个学生的老师都发一张票,大家按不同的时间轮流去看。主要有两个电影院与河大建立着联系,一个是人民影院,一个是第一工人文化宫,从这两个影院的名称还能看到当时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那时一张电影票零售是2角5分,包场会更便宜(现在自然是包不起的了!)。到了时间,大街上两排队伍,一来一去,轮流交替,是一道壮观的风景。

大学生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激动的场景时会会爆发出雷鸣般的热烈掌声、欢呼声、口哨声,显得电影又精彩了许多。这与社会人士观影时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电影,也有音乐会的包场。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会很受年轻人喜爱,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流行歌曲翻唱、霹雳舞、迪斯科、吉他弹唱、爵士鼓打唱,都能引起学生的的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
此外便是每周进行的舞会,地点是南一食堂,就是现在的羽毛球活动中心。我们也曾在舞会时把门和维持秩序。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学会跳舞。

如遇重大比赛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视,就由学生会与系里负责人联系,将系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搬到一个大教室,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一同观看。比如当时的女排天下无敌,女排比赛次次都看且群情激昂。有时也看足球,但我并不爱看。《霍元甲》的电视剧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歌词至今令人热血沸腾。

此外,系里也组织班级篮球比赛等活动,但这种比赛中,低年级的始终比不过高年级,也无所谓,活动而已。班里也组织类似的比赛,按小组对抗,更是玩玩而已。

春季运动会也是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事。

夏季的一项特色体育项目是游泳,泳池地点就在北院田径场东侧,如今已是一座宿舍楼了。平时除了供游泳课上课使用,其他时间也可以凭票(需购买)游泳。

冬季的一项特色体育项目是滑冰,就在北院排球场的位置,每年隆冬时节,都要人工洒水制造一个冰场,而且每晚都有工人师傅进行洒水维护。一方面供体育滑冰课使用,其他的晨练活动都可以自由使用,只要凭学生证就可以免费租用一双滑冰鞋。在这里你可以观赏一些师生优美的滑冰动作,也可以观赏一些同学的摔屁股动作。

我个人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武术。中学时看到我的体育老师练武术就开始喜欢了,后来电影“少林寺”上演后,更是加深了对它的喜爱。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也就是1984年春,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成立了!我迅速报了名,成为第一届武协会员,会员费开始是每年0.5元,后两年是每年1元。我报的是长拳组,初时有140多人参加。练武术是很辛苦的,逐渐地人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我们5、6个人坚持到毕业。陪我们时间最长的教练是计算机专业的赵同学,他曾在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得过奖,会好多种拳术和器械。工作后慢慢地也就不练了,如今高踢腿,妈呀,鞋能上去,脚上不去了!

QQ图片20220505193736.jpgQQ图片20220505192959.jpgQQ图片20220505193744.jpg

会员证及武术训练


一年一度的元旦是大家搞集体活动的大好时机,每个班都会在自己的教室举办新年晚会,还会包一顿饺子。

那时河大南院围墙的东面便是庄稼地,有小麦、有玉米、有各种蔬菜,还有两个鱼塘,在这里可以观鱼,鱼塘干涸的时候,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们在池底踢足球。随着季节的不同,这里的风景也有不同的变化。马路不如现在宽,但显得很宽,因为那时路上没有什么汽车,地处东郊,行人也很少,在春夏秋季,吃完饭的数千名大学生们向东去散步,一半东去,一半西来,人潮涌动,就像现在我们上下课时的情形。夜幕降临,大家就都回到教室去学习功课了。

再有就是经常给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写信了,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同时告知他们“我在他乡挺好的”。

05      
参加集体劳动    


毛泽东主席曾经把我国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这一方针被体现在所有的小、中、大学校里。我们上学期间参加过各种劳动。

日常劳动就是打扫自己的教室,按照1到6小组对应星期一到六,每天有一个小组负责值日,包括擦黑板以及下午定时打扫教室卫生,那时学校尽是土路,以至教室里土也很多,为了防尘,先洒上水,扫一遍,再用撴布擦。

另一项就是环境卫生,那时不像现在雇着的保洁人员专职打扫卫生,而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每个班负责校园的一片区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卫生清理,包括除杂草、扫树叶、平整地面等。

还有就是参加社会劳动,我们班就有两次到东风公园(现称东关公园)参加公园建设劳动,现在就算是从公园门口经过,也能想起当时的情景。

除了义务劳动,我本人也做过有偿劳动,就是勤工俭学。当时在后勤科报了名,之后我和另外一个杨同学得到了一份打扫宿舍厕所的工作,报酬是每月5元。每天中午时间进行打扫,不过只干了几个月。

1977年以前的大学生除了参加劳动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所以他们许多人都参加过工厂劳动、农业劳动,但到了我们这儿,就没有了这样的劳动。

说起学军,我们也进行过军训,比现在的军训更有意思。除了队列外,还进行投弹和射击训练,那可是真刀真枪,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练习瞄准射击技术,使用的是半自动步枪。军训结束还要进行考核,为了安全考虑,我们用的手榴弹是特制的训练弹(弹体不是铁),但同样是将铁环套在手指上,按标准动作投出,也会炸响,每人投3颗。射击考核是在五四路(过去叫合作路)东头38军高炮团的训练射击场进行的,每人5发子弹(真的哦),距离100米,我的成绩只有32环,勉强及格。

往事历历,时光荏苒,当年的少年如今已是皓首老者!

QQ图片20220505194216.jpg

入学——毕业——中年——老年


       

时过境迁,如今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北大学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地覆天翻,与当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如今的河大、如今的校园生活,各位同学都是亲历人,你们的故事将来由你们自己去讲。

我和大家聊这些平凡往事,目的是了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感恩美好生活,不负优越条件,努力成就人生,做一个为国家有用的人。

最后以一首学作的拙词《西江月·悟》与朋友们共勉。


松柏长年繁茂,
藤萝一载枯荣。
无心草木不虚行,
岂可人无进境。
游戏空消岁月,
读书善创人生。
倏然半世可成空,
莫教韶华付梦。


你们的“老”朋友谷银山
于2022年五四前夕

QQ图片20220505194601.jpg

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谷银山老师仍一心求学,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没有虚度自己的青春时光,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

值此五四佳节来临之际,希望大家向谷老师学习,敢教日月换新天,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度过自己的无悔青春!


[通讯员:陈梦茹 甄伟华 ]
[指导教师:于冬伟]
[责任编辑:刘宇宏]
河北大学属性部谷银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过去在河大求学的经历和回忆,勉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传承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