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部计划】由海至山,乘风至西
原创
华北理工大学
王敏 张烨2023-05-19
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坚定的青年跨越万里,在奉献中寻找快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朱渠龙
2020级研究生学院医事法学专业
服务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江巴孜乡
呼啸的火车
坚定的青年
跨越万里,来赴一年之约
穿过沙漠,见过绿洲
看不厌的日出日落
见证了一切
何其有幸
做了想做的事
见了未见的人
请做一个不凡之人吧
即使
生来平凡
……
2022年一次不经意的回眸,是朱渠龙来到西部的契机。
海报上“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让他与西部计划约定一场为期一年的相伴之旅,是双向奔赴,更是互相成就。
“来到服务地以后,工作量比较大,工作很辛苦,但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来到这里是自己的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来,绝不能半途而废,要不忘初心。”初到服务地的朱渠龙这样说道。
既然做出选择,就从未想过退缩,困难也不足为惧。在与朱渠龙对话时,我们了解到,新疆地区摆脱贫困,依靠国家的正确决策,也离不开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与艰苦奋斗,正是因为有了这群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人,新疆才有了焕然一新的今天。
村民的热情、院子里的葡萄、热烈的情谊,是吹散苦涩生活的阵阵微风,总会帮助朱渠龙冲淡工作的辛苦。
谈及当地村民时,朱渠龙用最质朴、最纯粹的语言赞美道:“来到新疆,他们都热情好客,那些和蔼的老人就向你笑,叫你过来,到院子里坐一坐,把院子里种的葡萄摘下来给你吃,不吃都不行,吃不完会给你装着走。”话语间不含华丽的辞藻,但闻者动容。
“当地人们热情好客,再困难的工作也会有干劲” 。不同的生活习惯、异域风情浓厚的面庞、不熟悉的语言不是隔阂,是中华血脉在相互吸引,这成了朱渠龙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让他心甘情愿将青春献给西部。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发散光”,朱渠龙学长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西部计划年终工作总结中,“奉献”和“学习”是他的关键词。
作为一名法学的研究生,朱渠龙学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当地为青少年普及法治知识,尽己所能,服务西部。朱渠龙学长始终坚定个人选择,铭记个人使命,助力国家发展时磨砺自我,为祖国奉献时成就自己。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本职,无私奉献,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朱渠龙学长在年终总结上写下自己的奋斗目标,简单的语言藏不住他的奉献精神,这是他的追求,更是每一个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目标。
田晓霏
2018级轻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服务地: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
开往西部的列车
风拂过余晖的窗边
是什么穿过胸膛
是西部炙热的风
和一腔热血
……
一个执念,贯穿了田晓霏的大学四年,想参加,就来了。
田晓霏说:“真的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就来了。”
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华夏土地上,在四川,有这样一座小镇,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
“来这边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其实是精神上的,尤其是刚来的那段时间,不认识其他人也没有朋友,然后自己人生地不熟的,总会有孤独的时候。”
“要战胜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打败,不管是志愿者朋友,还是单位里的朋友,大家都在互相加油打气。时间久了孤独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一个纯正的北方人来到西南地区,不论是饮食还是语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在我刚上班的那段时间,经常听不懂对方讲话,对方也听不懂我讲话,然后一句话要重复很多遍。”后来当地人“晓得”田晓霏是北方人之后,慢慢地开始用自己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交流。而田晓霏也慢慢适应当地的语言习惯,努力地朝“四川话”迈进。
四川的冬天也是冻人的。抗疫期间,田晓霏和同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挨家挨户地送物资,提着一包包蔬菜爬六楼,这对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送完物资一群人就在楼下休息,每次听到楼上的居民跟我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这种话,好像也没有那么累了。”田晓霏在奉献中寻找快乐,度过一段充满意义的西部时光。
点点星火汇聚银河,青春之光照亮西部。这是一场有期限的约定,但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留下的足迹不会被遗忘,国家会记住他们,当地的村民会记住他们,我们也会记住他们。
他们,用青春将发展的风吹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从不平凡。
[通讯员:刘杨 ]
[指导教师:张书皓]
[责任编辑:石悦]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data.content}
管理员
回复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data.adminReply}
[{data.modifyTime}]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回复
{data.commentUser}:
{data.content}
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坚定的青年跨越万里,在奉献中寻找快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