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实践路径
原创 河北农业大学 左永强 黄斐2023-08-16
本文以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为视角,针对当前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赋予了高校资助工作新的使命。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把资助作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问题,更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高度来考虑和部署。

作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从资助形式来看,勤工助学需要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取资助,是有偿与无偿资助有机结合的特有形式,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

一、完善多层次岗位供给体系,拓展成长成才空间

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开发设置足量的、能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岗位是发展勤工助学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分为校内岗位与校外岗位。学校开辟的校内岗位具有工作场所便利、安全有保障等特点,成为大多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首选。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内岗位设置以学校公共服务、行政助理等为主,但多为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劳务型工作岗位,部分学生由于对岗位工作内容缺乏了解,加之责任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与之相对的,部分行政、科研助理等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有一定要求,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能力提升需要相应周期,难以满足部分高要求岗位的需求,造成人员岗位匹配度低,出现“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的现象。校外岗位资源丰富,岗位形式多样化,但出于高校教育管理安全风险的考虑,校外勤工助学目前仍具有一定的自发、分散、无序的个体活动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此,高校应统筹安排、科学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使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素质相匹配,另一方面使包括勤工助学酬金在内的工作获得感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只有实现双重匹配,才能够既保证学生可以胜任岗位,又使该岗位对学生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一是多样化设置基础服务、技术应用、发展引领等不同层次的岗位,满足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缓解经济压力——掌握工作技能——实现个人发展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二是积极开拓校外岗位渠道,吸纳优质社会资源,引导勤工助学向基地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类型的同时,为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搭建平台,实现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学科特点、兴趣特长等相结合,使学生在从事相应工作的同时更好的体现个人价值。

二、探索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范式,促进资助育人融合

勤工助学是学生完善知识、磨练意志、接触社会、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为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但是,从育人的效果上看,资助育人质量还有待提升,部分学生懒惰和懈怠情绪滋生,缺乏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资助的动力,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的斗志被消磨殆尽。因此,如何丰富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促进资助和育人的有效融合,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工作者面临的新要求。教育部、财政部2018年修订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但不少高校的勤工助学主要侧重于经济解困,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度不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阶段,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在学生人文关怀、思想引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锻炼不足。

推进资助育人的关键在于,夯实保障型资助的同时探索完善发展型资助。在给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水平,获得发展的持续动力。首先,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有侧重的培养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对于贴近专业的岗位,如数据处理、网络测试等,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导师指导、项目参与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贴近社会的岗位,如家教服务、后勤食堂服务等,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典型分享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贴近生活的岗位,如校园绿化美化、日常生活劳动等,通过组织劳动教育等方式,着重培养受助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其次,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研判和规律分析,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学业、能力的多维需求,通过安排“造血式”资助项目,采取学业辅导、科研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增长才干,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第三,推进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有效衔接。根据调查,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也十分看重勤工助学工作所带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引导学生积极组建勤工助学创业团队,将文印室、电脑维修、生活超市等后勤服务的岗位,发展为能够使学生深度参与、自我管理的管理型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工作向更加深入的育人方向发展。随着勤工助学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在勤工助学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国情、民情的了解,丰富社会体验,深化自我认知,使个人目标贴近客观实际,个人追求贴近社会需求,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

三、健全多维度保障机制,搭建服务管理平台

勤工助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高校管理角度出发,涉及到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岗位开拓、学生思想教育和培训指导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勤工助学工作还面临着工作培训缺乏系统性、考核评价体系单一、勤工助学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水平薄弱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使勤工助学学生队伍产生得过且过的心态,难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进而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只有推动勤工助学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才能使勤工助学活动起到育人实效。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勤工助学相关制度,提升勤工助学在育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勤工助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工作规范,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引导学生明确工作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岗位责任意识;加强技术保障:依托校园信息化平台,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工作程序细化、岗位分配与过程监督等方面着手,运用技术手段摸清底数,精准施策,使资助工作更高效、更智慧、更隐形;加强队伍保障:随着勤工助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受助学生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勤工助学资助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高校可通过培训、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借鉴其他高校资助新方法、新理念,发挥联动效应,拓宽工作视野,以解决勤工助学工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育人效果为落脚点,为制定科学性的勤工助学育人规划和受助学生成才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通讯员:边志鹏]
[指导教师:左永强 黄斐]
[责任编辑:苏兰]
本文以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为视角,针对当前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