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呼伦贝尔学院男生四年综测第一、发表论文、获国家专利......
原创 呼伦贝尔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宣传部2023-07-03
他是志愿服务中的“杰出青年”,是醉心于科研,获国家认证专利的第二发明人。斩获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offer




连续四年综测第一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

他是志愿服务中的

“杰出青年”

是醉心于科研

获国家认证专利的第二发明人

斩获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offer

••••••

一起来听听

张嘉禹学长的精彩故事!








张嘉禹

中共党员

工程技术学

2019级采矿工程专业学生

已签约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全分院采矿与动力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所


曾荣获国家奖学金、第十一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高校青年防洪防汛志愿者活动”杰出青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好学生、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内蒙古赛区金奖、“国天杯”第八届“创青春”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青少年零碳科技项目创意大赛项目组优秀奖、包头市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作为第二发明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PLC的本煤层瓦斯智能预抽采装置》,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立项内蒙古自治区级《清“桐”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


作为通讯作者在《海峡科技与产业》刊物公开发表《浅谈由城市智能垃圾分类引申的煤矿开采垃圾分类》论文,CN11-3391/G3.2022.1.66-68。





漫漫学海

他靠的不只是埋头苦学



2019年的九月,怀揣着梦想与憧憬的张嘉禹乘上了从包头前往海拉尔的列车,火车一路向东,他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如果说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个不同的站点,那么蔡庆生老师的机械制图课就是张嘉禹在呼伦贝尔学院的第一个重要站点。他曾坦言,如果不曾遇到蔡老师,自己是否会走上采矿研究的道路都是未可知的。


“那天具体讲了什么,我其实已经有点记不清了,但蔡老师的那句话,我直到今天还会想起。”将镜头拉回到三年前的那个下午,在明朗的教室里,蔡老师面对讲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样说道:“很多的发明与先进的事物往往都是别人关注了我们没有关注到的细微之处,科技来源于生活也同样作用于生活。”这句话让他意识到想要创新,日常要阅读大量文献,更要观察生活,尝试改变生活。




在大二,张嘉禹接触到了采矿学,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他对瓦斯抽采工艺的优化产生了巨大兴趣。


为了了解更多,他课前注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课堂上尽全力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课后通过自学扩展知识、开拓视野……四年来,张嘉禹循着自己的学习道路,在登上高峰的每一处阶梯都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优异的成绩,便是他奋斗历程中最有力的证明。


大四,带着向往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张嘉禹报名参加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夏令营活动。





“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我到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研究煤炭方向的学者们激情四射的发言,如篝火一般照亮了张嘉禹在夏令营的每一个夜晚,对于煤科院的向往从那时起就悄悄地埋在了他的心里,这一切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发展采矿科研事业的决心。





科研路上

他从不是单枪匹马的一个人



科研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更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采矿学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就给张嘉禹他们讲述了许多采矿中的事故。当得知有不少人是受采矿条件限制而不得不下矿工作,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暗无天日的矿洞里时,张嘉禹沉默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要去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每年由于瓦斯抽采操作技术不当而发生的安全事故是最多的。


对此,他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用机械来取代人工。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在得到老师的认同后,他很快就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张嘉禹先是在本专业找到了两个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同学,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结识了两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校友。至此,一个五人小团队组成,他们的科研探索之路也正式开始。





在张嘉禹的印象中,不管什么样的天气,大家都会在18:30准时聚集在实验室,大家一起斗志昂扬的做模型、想方案。最开始他们对项目成果抱有过于理想化的态度,在数据显示失败时,一群志气高昂的小伙子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实验室里的气压更是低得可怕。


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在自我否定和重新振作中来回转变。但好在,他们从不怀疑自己的初心,几个因相同的信念聚集在一起的年轻人始终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最困难的就是寻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PLC)。没有这个控制中心所有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他们选用多种PLC进行建模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通过大量测试,他们决定用S7-200来作为主核心,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的数据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经过五人小分队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基于PLC的本煤层瓦斯智能预抽采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第二发明人的张嘉禹连着好几个晚上都兴奋得没有睡着,对于他来说,这份来自国家的认可实在是过于来之不易。


每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星星,分开的时候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一旦聚集在一起组成星河,就能让所有人见证它的魅力。



投身志愿

他坚持脚踏实地办实事



他说:“责任是我志愿服务的源动力。一方面,真正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并想办法把事情做好的过程,是快乐的,是对紧张科研生活的有效调剂;另一方面,它能够让我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思考世界的运行逻辑,并常常让我感觉到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在底层上是相通的。”


他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是在2020年的暑假,那场名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三下乡活动,让他了解到许多村民在现阶段的生活需求。





在志愿服务结束以后,他及时将这些情况反映给村委会干部,他所提出的许多建议也被采纳。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就让他体验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


第二年,他来到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卧牛河镇红旗村再次开展“三下乡”活动,在出发前,他们制作了很多的横幅与手绘海报,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次做的海报和横幅实在是太多了,刚送来的时候那些东西铺了一地。”张嘉禹说,当时他们还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到了网络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实际成果。




         再一次次志愿服务中,他以自己的力量彰显着呼院学子的社会担当。



就业关前

他积极乐观应对面试



就业是每一个大四学生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从社团活动到志愿服务,从日常学习到科研项目,在其他人看来:张嘉禹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可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


在校园里的日子仿佛身处于温室,含苞的玫瑰在这里只管绽放就好,所有的风雨和挫折在校园这座保护伞的“防御”下似乎都减轻了不少……他不止一次在心里沉思:如果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自己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他说,第一次亲眼看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几个字是在北京地铁五号线上,尽管当时地铁里已经挤满了人,他在尽可能不影响到别人的前提下向能看清那几个字的窗口走去,“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其中一员”他在心里暗暗为自己鼓劲。也许是命运使然,在后来的某一天里,还是在北京地铁五号线上,张嘉禹向煤科院投送了自己的简历。





直到前往首都的飞机顺利落地,他才确信自己不是在做梦。当天和张嘉禹一起参加面试的大多是煤炭高校的研究生或是博士,内心难免紧张。据张嘉禹回忆,当时面试时很考验面试者的专业能力,他冷静的进行分析,在心里罗列提纲,不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回答问题,还通过对一些实例的阐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面试不是单纯的回答与输入的过程,在与面试官的交流中我也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观点。”最终经过多轮面试,成功加入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的大家庭。






无畏道阻且长,只顾风雨兼程,不卑不亢既是张嘉禹在面试时的表现亦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未来他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奔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在最美的芳华遇见最好的时代

当二十岁遇见二十大

呼院青年用行动答复

他们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绽放绚丽之花



愿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二十岁遇到二十大,张嘉禹紧跟时代潮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为国家与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谈及未来,张嘉禹亦充满了“干劲”。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和激情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他同样充满了期许,渴盼与新鲜事物的接触,期待着亲自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




张嘉禹充分探索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也理解到生活没有最优解,每条道路都有各自的风景。无论走上哪条道路,只要无愧于心,踏实做事,总能收获自己的“价值感”,在乘风破浪的新时代征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朵浪花。


[通讯员:崔壮]
[指导教师:张阳]
[责任编辑:杨虹]
他是志愿服务中的“杰出青年”,是醉心于科研,获国家认证专利的第二发明人。斩获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