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通过他人的故事,思考自我,探索未知。读完一本书后,它会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今天520,在这有爱的日子,湖小图将私藏已久的HNUer优秀读书心得与你们分享,希望这些文字也能触动你们的心弦,带给你们温暖和阳光。
投稿人:2021级学科英语 谭静
诗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在许许多多境地高远的诗词之中,《诗经》是一方普普通通的小塘,推开家门便可以看见清澈凛冽的池水中,映着无限宽广的蓝天。
它是第一部诗,是人民前行着挑起担来的第一声嘶吼,是女子出嫁时倚在门上轻绕的第一缕蔓,是古代知识分子战战兢兢履的那一块冰。它是一些语藻,散乱地浮在池里,经年以后,却仍散发出勃勃生机。学者叹息,劳动人民的意志不会是池中之物,它已成为池本身。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扎根在哪儿?
根在世间。有些诗是细碎的,是言志的絮语。它或是凄凄的风雨、喈喈的鸡鸣、夭夭的棘心,来自自然;或是温婉的喜悦,满载“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欢欣,满载“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繁华;或是如水的怅惘,是水边的芦苇、轻啼的雎、枝头的黄鹂。那些男男女女走在路边,所思所想竟与今朝无异。诗的鲜活一再奔涌而出,淹没你我,此刻身旁那欢歌的雀是叫活泼泼的“莺歌儿”,抑或读来古韵高昂的“佳其”,又有什么关系?
有些诗是理智的,是耐心的训诫,它或是他山的玉,或是《蓼莪》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或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叮咛,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它是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幼小的酸枣树。当孩子们在南风地吹拂下茁壮成长,当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虽然人间风雨依然,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却让我们顶天立地。
有些诗是悲凉的,是沉重的叹息。周国每一遭征战,便有沉痛的哭声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放眼西方史诗,那宏大的叙事中有明晃晃的刀光与黏腻腻的血,有高歌的君王与热切的人民,那是另一重意义上的民之歌,是停留在七弦琴上的高亢音调。而《诗经》不然,它只有轻轻的几句哀叹,只是将士跋涉归乡的长途,只是禾苗茂盛、盛世荒芜,只是经年见到老妇时心底的苦楚,“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故国沦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人间,性命如草芥,却仍需跌跌撞撞地活下去。
有些诗充满人情,形象鲜活。譬如《载驰》中那位机敏聪慧的女性吧,在吊唁亡国受到周遭劝阻时,她怒斥道:“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群匹夫列出的一百个理由,都抵不过一名女子存在心中的大义。这质朴的男女思想,怕是后世众多儒家名作不能及的。故而我们说,《诗经》广泛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反映着男男女女的家庭人情,在那些墨渍堆叠来去的历史之间,人们的真实情感留在此处,激起现代人的无限内心共鸣,鲜明如初。
张晓风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或许《诗经》是如花的,因为它有诚恳绚烂的美;又或许它如草,因为它有飘扬不倒的坚韧;或许它是一方宁静的塘水,圣贤从旁路过,却不留下什么,留下的只是世间物、世间觉、世间诗。
《诗经》是如此和蔼,又如此真诚,它像花像草如水如人,似极人世间努力活过的任何一样东西。
湖图指路
《诗经》
索书号:I222.2/81
馆藏地址:
中文社科文献借阅室|南校区总馆3楼
书籍简介: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该书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