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民间,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沸腾的景象。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大拜年等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数年夜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那么下面,就让小食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北方的年夜佳肴吧!

春节时候北方会吃饺子,饺子的谐音“交子”代表古代的一种金钱,吃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所以春节吃饺子从古代就被认为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和元宝的形状也很相似,饺子是用和的面包起来的,意味着能够包住福运,包住财运。春节时候北方还会吃鱼,可以清蒸、可以红烧,寓意年年有余(鱼),家庭美春满。

北京糖瓜


北京有一句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一到春节我们首先看到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是由胶状的麦芽糖制的,甜中带有一点酸味。在生活不太富裕的那个年代,这属于是极好的美食了。因为北京冬天天气寒冷,糖瓜就凝固得坚实而在里边又带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就感觉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河南八大扣碗、小酥肉


传统的河南八大扣碗都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一般都是肉制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扣碗从8个增加到10或12个,样式也随之而变化,有荤有素。现在河南省内一些地区可能不以扣碗的形式展现这些肉制品,但是通常都会炸鱼块、炸酥肉、炸鸡块、炸丸子等等,寓意是年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团团圆圆。



在八大扣碗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数酥肉了。酥肉炖粉条、黄焖小酥肉、糖醋里脊肉等等,都让人垂涎不已。即使不是春节这种特殊的节日,人们也在日常口馋时也会做上一顿。在过年吃上一顿,既解决了家人们的饱餐问题,又传承了扣碗的习俗。
山东饺子


对北方人来说,无论年夜饭多丰盛,饺子必定是餐桌上的重头戏。饺子不单单是用来果腹的食物,更是一种幸福团圆的象征。饺子的形状似元宝,一盘盘的饺子端上桌有“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的寓意,而饺子包罗万象,在山东人心中,它既包住了福运又包住了财运,因此谁家过年不吃饺子,便称不上是过年。
内蒙古烤羊腿

烤羊腿是蒙古族春节一定会吃的,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成菜羊腿形整,颜色红润,酥烂醇香,滋味鲜美,回味悠长。
东北地区四大件、粘豆包

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过年那几天,饭桌上不断地会端上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美味佳肴,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鱼大肉管够造”。

东北民俗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东北人在春节会用大黄米做成的皮包上豆馅,家家户户都会做足够吃一个冬天的粘豆包,吃的时候会蘸着东北特有的绵白糖吃,香甜软糯,现在已经是各地都很喜爱的面食了。
新疆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新疆年夜家宴的重磅大菜。羊通“祥”,春节吃羊肉寓意“吉祥如意”。新疆人过年时一定会杀一只羊变着法享受美味。年夜家宴,满满一盆手抓羊肉端上桌,瞬间满屋飘香,羊肉鲜美软嫩,油香不腻,配上辛甜的洋葱,别有一番风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真是豪迈。
陕西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年三十餐桌上必备的佳肴,四个色、香、味俱佳的肉丸摆盘上桌,寓意团团圆圆、生活合合满满,在春节这样传统节日里,首先期盼的是家人的团聚,围坐桌前期盼更加美好的新一年。
宁夏烩羊杂

相传,吃羊杂的传统是从一次党项人部队撤退中、万般无奈的的情况下流传下来的。粮草已尽,部队后勤人员将羊肠、羊肚、羊心、羊肺等一些边角料烩在一起。军兵们经过品尝后,都赞不绝口。后来,这种滋补也经济实惠且不浪费的吃法流传到了民间,也很受民众们的喜欢,甚至传入全国各地,流传至今。在宁夏,羊杂碎不仅是风味小吃,也是宴席上人们喜爱的美食。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过年那天桌上的一碗羊杂汤的暖意。过年吃羊,祥也,才是人间好团圆。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来临。新年里是美满的,充满幸福的。在新年晚上一家人围着饭桌一起吃喷香的年夜饭。天时,地利,人和。各盘菜都有各自的寓意,每道菜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对新一年的期待。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