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终评在北京和山东济南举办。经线上路演答辩、评委线下集中评审及全国组委会公示,华中农大在贵州省推报的“‘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项目,在湖北省推报的“‘一江碧水向东流’——共筑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项目获全国金奖。

志愿者郭子鸣给为民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玩转地理”课(杨子萱 摄)
“‘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项目致力于提升贵州山区的乡村儿童科学素养,打造了“课堂科普+户外实践+城市体验”三位一体的“玩转科学”特色自然科学教育模式。自2002年徐本禹赴贵州乌蒙山区的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支教起,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薪火相传,在20年乡村支教经验基础上,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开发设计了生命科学、园艺种植、环境保护、自然地理“玩转科学”四大核心模块课程、视频和套装。

志愿者陈倩雯带学生试跑太阳能小车(周子恒 摄)
项目开展以来,已面向近3000名学生开展了300余次“玩转科学”活动,募集社会爱心资金60余万元,建成4个“玩转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和实践基地,连续8年组织带领162名山区留守儿童走进城市,体验前沿科技,启迪乡村儿童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在黔山深处培养了一批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点亮了黔山娃的科学梦,发挥了青少年在乡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科普宣传中的独特作用,家长回访满意率100%,项目成果获教育部表彰。

志愿者郭子鸣向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等为学校捐建“玩转科学”图书馆表示感谢,并接收爱心捐赠(周子恒 摄)
项目从一所山村小学实施发展到在贵州乌蒙山区、湖北武陵山区的九所乡村小学落地生根、实施推广,多次受到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志愿者和学生在新修建的“玩转科学”图书馆一起阅读(田悦 摄)
项目还整合爱心资源,建成了黔山深处的“玩转科学”科学教育空间,从硬件和软件改善了山区儿童的自然科学教育现状。
项目创新依托“双一流”学科优势,创新性设置了“一对一结对”的高校科学班主任,发挥本硕博志愿者团队作用,开展精准化的自然科学教育,做专业的自然科学教育。
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云端科普”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育云端课堂,邀请80余名院士教授在线授课。在所有服务的山村小学设置了“小小科学广播员”,每天广播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知识,让自然科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项目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优势特色,录制了系列科普短视频,研发了“玩转科学”套装,既学习了理论,又锻炼了实操能力,未来将覆盖贵州乌蒙山区、湖北武陵山区更多的乡村小学。

志愿者杨子萱带学生观察苹果柿树生长情况(田悦 摄)
2020年疫情期间,志愿者迅速响应,在30名青年教师、20名研究生和100余名本科生的共同努力下,录制了70余个涵盖疫情产生与防控、食品安全知识、植物科普、有趣的昆虫、天文知多少等内容丰富的自然科学科普短视频,为山区孩子们开设了线上科普课堂。
项目负责人、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郭子鸣说,志愿者们在支教时发现,贵州山区乡村小学自然科学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学习途径有限,科学课曾经只是奢望,更没有条件开展户外观察和实验,学龄儿童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志愿者们坚信,黔山深处也能走出科学家。经过一批批志愿者接力实施“玩转科学”项目,让科学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科学的魅力将像涓涓细流一样汇入孩子们心中。
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水样(韩诚摄).jpg" alt="图片" src="https://univs-news-1256833609.file.myqcloud.com/resource_files/cont_pub/6/AHTK6/P5P34B4SDRBFJAVWYIGXFPVM3E.jpeg"/>
蓝色精灵志愿者在镇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水样(韩诚 摄)
“‘一江碧水向东流’——共筑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项目由水产学院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实施,项目以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现状为目标,志愿者以“巡江”“研江”“述江”“护江”为着力点,开展系列环保志愿服务,用科技志愿服务力量助力长江生态改善。志愿者还通过线上线下科普宣传、组织全国江豚保护夏令营等方式,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守护一江碧水。
江濒危鱼类(陈钶摄).jpg" alt="图片" src="https://univs-news-1256833609.file.myqcloud.com/resource_files/cont_pub/6/AHTK6/PCLOCPKUYJEVNKKM5EEFUOIJ7Y.jpeg"/>
蓝色精灵志愿者正在给社区居民科普长江濒危鱼类(陈钶 摄)
华中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以及全国各地、各高校致力于保护长江自愿加入的志愿者共同组成了全国首支带有科研性质的大学生长江保护志愿者团队。
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水质检测(韩诚摄).jpg" alt="图片" src="https://univs-news-1256833609.file.myqcloud.com/resource_files/cont_pub/6/AHTK6/DB45E4U2EJEI3ACFPSX3UPAP6U.jpeg"/>
志愿者在镇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水质检测(韩诚 摄)
团队按照分工将成员分为4个支队。“巡江”支队主要负责深入青藏高原、长江中段、长江口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工作。“研江”支队主要负责按水域、时期、内容规范水环境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形成规划建议提供相关部门完善保护措施。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长江流域“虚拟仿真系统”。“述江”支队主要负责联合学校、社区、博物馆等自然机构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讲,讲述相关政策、现状、起因、措施等,培养大众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唤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护江”支队主要负责提升大众对江豚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团队正在联合各方资源研发长江流域“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基于多年来对长江全流域的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监测,模拟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和濒危动物现状。致力于让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快速了解长江现阶段各地区的污染状况。

志愿者正在给社区居民科普有毒鱼类的相关知识(王石径 供图)
团队在开展线下科普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线上科普工作。团队目前运营有微博、微信、bilibili、抖音等公众号。全网粉丝数超过30万,发布的科普文章近两年阅读量超过1.5亿次。团队积极联系国内知名媒体杂志,在《博物》《科普时报》等发布科普文章130余篇。所采集的16张照片被国际鱼类数据库收录,1张被选为鱼种封面主图,为全球鱼类研究者提供数据。
志愿者正在为小学生讲解标本(何厚宁 摄)

志愿者正在给路过的同学科普河蚌相关知识(徐剑锋 摄)
谈起加入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2106班本科生、志愿者汪欣月说:“志愿者和水产专业学生这两个身份的结合让我对长江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用科学的力量改善长江生态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从采集不同水域、时期的水体以开展水质成分的实验室分析、到建立水环境数据、协助编写长江天鹅洲鱼类图谱。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始终如一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将所学知识付诸于环保志愿服务中。
据了解,本届赛会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参赛项目主体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学校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组织和其他志愿服务队。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经过各省级赛会和行业赛遴选,华中农大参赛项目分别作为贵州省和湖北省的省赛金奖项目推荐至全国赛,与来自41个省级赛会单位、行业赛主办单位推报的1199个入围国赛项目共同比拼,项目成功晋级全国赛终评。经激烈角逐,全国共有150个项目获评国赛金奖,其中湖北省获评金奖5项,贵州省获评金奖3项。
文字 | 王石径
资料 | 路雨 郭子鸣
编辑 | 吴晗
校对 | 匡敏 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