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辅导员开展就业动员大会 来源:长沙学院谭敏捷
据报道,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而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呈现出相同的逐年递增的趋势,毕业生的供给量远大于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根据经济学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所以高校毕业生的价格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然而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往往暗含机遇,今天聊聊大学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三种症状和三剂药方。
症状1:专业困惑
药方:组合药,交叉治疗
很多同学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了4年也一直提不起兴趣,现在面临就业,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所学专业领域的工作。坚持吧,缺乏持续动力,毕竟不是兴趣使然,不坚持,似乎四年专业白学了,面临两难选择,进退失据。
出现这种困惑的根源在于没有理解“专业”和“职业”两个概念,两者决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专业可以从事多个职业,一个职业也需要多种专业的毕业生,这就意味着“所学专业”与“感兴趣的职业”是可以存在一个交叉领域的。
比如一个喜欢文学专业的学生最后学了计算机专业,他今后可以从事网络杂志编辑工作;一个喜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旅游专业,那么他可以转化思维,今后向互联网时代热门领域——“网络虚拟旅游”迈进。再举个例子,一个喜欢思政专业的学生学了会计专业,他也可以实现会计人的“量化”思维迁移运用于思政工作之中,用数学思维赋能文科研究。
因此,任何专业之间都没有绝对的壁垒,一定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优势的互补,你自认为的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你的优势,你的短板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在择业时,不必过于拘泥所学专业领域,经济学中有个观点:沉没成本不能影响决策。因此应该豁达一点,不要觉得学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就等于白学,即便最终未从事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但是你的专业思维今后一定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给你意外惊喜。
对于专业困惑的毕业生,我的建议是:要么跨专业考研,另一种方法就是适当“转型”,寻求一个“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契合领域,因此对于这一类症状的学生,需要组合药方,实现交叉治疗。
症状2:动力不足
药方:靶向药,精准施策
有的同学非常明确自己的就业方面,下定决心今后就是要考公、考研,或者直接去企业,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准备,导致动力不足,折腾了四年,发现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动力不足归根到底在于“信息差”导致的“认知差”。
对于要考公的同学,每年到了省考、国考的时候就及时在官网下载和浏览职位列表,提前了解每一个岗位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学历、什么技能证书的考生。
这些工作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去了解,甚至大一的时候就可以提前了解这些就业信息。比如前几天刚公布的《湖南省2025年选调生选拔报考须知》明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赛、省赛一、二、三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赛、省赛金、银、铜奖在选调生考试中予以量化加分,最高不超过2分。那么想要考选调生的同学,大学期间可以将这些竞赛获奖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对于想直接进入企业的同学,可以在大二大三的时候与正在求职的学长学姐交流,也可以多去校园招聘会现场逛逛,了解当前企业的招聘要求,比如证券公司会要求:必须要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那么我的目标就是要拿到这一项证书,有的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六级通过者优先。那么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六级,并且尽可能高分通过。
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到主要矛盾,到头来什么也没抓到,因此这一类型的同学需要学会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症状3:急于求成
药方:慢效药,循序渐进
如果说碌碌无为是因为缺乏动力,那么急于求成就是因为动力过强,两者皆不可取。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凡事皆有一个度,当动机强度过大时,人将处于高度紧张甚至焦虑状态,其注意力范围变得过于狭窄,导致效率反而降低,这与经济学中的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一个意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学习动机中等偏上”的状态往往是效果最佳的状态,
有一个学生,他考研动机非常强烈,每天将自己的考研培训课排的满满的,可以感受到他自己的压力非常大且缺乏排解渠道,最后竟然考研报名失败,且直到最后一天登录系统才发现,此时已错失考研机会,只能明年再考。
还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这么努力积累技能,为什么现在还看不到效果,什么时候才能见效?就业的时候,我与其他人的差距能拉开吗?”
这是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他们没有意识到两个问题。
1.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个人努力”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努力不一定见效,但是不努力肯定不见效!
2.从努力到见效,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积累过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但不能因为效果体现的“滞后性”而否定了它的“存在性”,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努力不是不报,可能只是时候未到。
求职本身就是一个广泛撒网、重点捕捞的过程,注定是一个持久战,需摆正心态,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以上三剂药方献给每一个就业困惑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