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感到了爱,我有时醒来,尚未看到花,就闻到了花香。”
在春天,人们总是钟情于等花开。兰州的桃花从三月开始陆续绽放,每年的这个时候,兰大那几株最先挂满花苞的桃树下都站满了来赏花拍照的青年。偶尔一阵风吹过,粉白的花瓣便飘摇着落在还没长满新草的土地上,落在姑娘们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发丝上,落在阻隔了几缕花香的口罩上——似乎已经记不清不戴口罩的日子了。
2022年春天,一场“倒春寒”突然席卷了兰州。3月15日起,兰州大学全面启动线上教学工作。
这是我们错失的第三个春天,但无论如何人们都想留住身边的美好。3月16日,一篇题目为《LZU封校限定浪漫主义——为你拾花酿春》的共享文档在兰大人的各个社交平台刷屏了,在无数次浪漫的传递下,有关于春天的一切纷纷涌进文档。截至现在,文档已经有上千条、近三万字的留言。
“理想主义的花,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我的热情,永远不会熄灭在现实的平凡之中。”创建者在文档的开头如是说。

“春天来啦,有人知道哪里的花开得早吗?”纵使是疫情,也无法阻止任何一个春天的到来。“十七号楼下面的花开了!”匿名的我们,互相告知着自己知晓的关于春天已至的秘密。
一位同学留言道,“那天路过一棵柳树,它枝丫舒展开,泛着嫩绿,已然有了春的模样,我从它枝下穿过,一条树枝恰好扫过我头顶,于是我抬手碰了碰它,叶芽是柔软的,枝条是带着韧劲的,如此可爱,不忍用力。”
我们向往生命的盎然,所以默契地在字句间为春意留下一个个空位,在这段共享的温柔里期待着疫情结束后的相拥。

“在得到封闭管理通知的那个晚上,我们的生活也很特别。”
“网课前一天的兰大(那天是我的生日)。”那晚,教学楼一如既往地灯火通明,很多块玻璃反射过后,明亮得有些不真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太多个在兰大不为人知的夜晚了。那些迟至的生日快乐,是匿名下的祝愿,是同在疫情中感到的微小遗憾,是在交互那些晚上的心事。恰巧因为这些夹在共享文档里的浪漫,生日也得以再一次共享。
“通知封校的那天早上九点,和喜欢的男生表白了。”尽管结果并没有得偿所愿,成为了一个暂时的遗憾,但是也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得以消解。正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春天,但春天一定会有值得某个人喜欢的一处。“以后也就不见面了吧”,女孩儿在文档里写下最后一句。春花会谢,满月会缺,结局稍有遗憾又如何,也消磨不了喜欢时的半分。“好好的,爱自己。”评论同样在温柔地给予反馈。
面对再一次的线上课程,我们还是会不免感叹。“那个晚上,最后几分钟的课程也在珍惜。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希望我们得以真正拥抱所有季节,希望这个本就疏离的时代不再因此疏离。”经历过疫情之后,每个人都在学着珍惜,珍惜每一次的情况好转,珍惜每一次的见面和相遇。在这个偏爱借助屏幕交流的时代,我们的表达欲和倾诉欲本就减少,而疫情似乎更要让我们渐趋疏离。这份文档的意义大抵就是如此,通过分享美好、快乐,来获取正向的反馈,即那些春天里值得珍惜的事情。

“浪漫也可以是一切有趣的琐碎。”属于林逸的仪式感,应该就是他拍摄下最早开花的时候,在二食堂后面的教职工宿舍那里。疫情时期学生大多待在宿舍,外出比往常更少一些。在通知线上课程后的第二天,林逸背起了相机。逛遍了校园,抓住榆中难以捉摸的花期拍下了这一枝花,贴进文档之后收到不少回复,表示也想去拍照记录。
“分享就是浪漫的事吧,疫情永远不会打落希望的花。”在林逸的镜头下,春天之至不是一个人的秘密,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美好。
文档里,还有很多人都在分享琐碎,或是一直偷偷跟着自己的姜黄色的猫;或是自己在下课晚归路上偶遇的晚霞;或是看到半明半暗的星子遁入黎明;又或是疫情前自己早已列好的计划表。每个人的日子由许多无聊的小事构成,但在这里,我们愿意挑选最有趣的记录,像是捧着春天予以屏幕外又一位陌生的人。

“我的浪漫是春天,春天是你。”
本该写在日记本里的一页,田维输入进这份文档里:“第七个春天,日记本上的名字依旧是你。”名为无人知晓的土壤里,是她埋了七年的暗恋,在这时光里百转千回。曾经也是春天的午后,田维趴在课桌上,偷偷看着坐在右边的同桌,直到他写满了一整张的数学试卷和两张草稿纸。七年之后,她的日记本里,除了男孩,还有那天吹进教室的风:风很轻,也有一点外面青草的味道。“百无聊赖,愿你那里的春天,天气也很好。”
关于喜欢,文档中也有太多的话语。有想在疫情结束后,给喜欢的人写封信;有直白的大声想念,让爱的人得以听到;有和田维一样等待很久的暗恋,“真的真的好喜欢你呀,但是只敢藏在心里,不敢和你说,害怕说出来了,连朋友也做不得。我真的好想好想见你,即使是站在很远的地方偷偷看一眼,也很满足”……
喜欢就是这个季节的秘密。踩着喜欢的人的影子,田维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至于结局是否会无疾而终,她也没有再畏惧思念。“思念也是一种浪漫。”忙于学业的她,又买了一个新的本子,写自己的喜欢和浪漫。

“我的浪漫是春天,春天是你。”
本该写在日记本里的一页,田维输入进这份文档里:“第七个春天,日记本上的名字依旧是你。”名为无人知晓的土壤里,是她埋了七年的暗恋,在这时光里百转千回。曾经也是春天的午后,田维趴在课桌上,偷偷看着坐在右边的同桌,直到他写满了一整张的数学试卷和两张草稿纸。七年之后,她的日记本里,除了男孩,还有那天吹进教室的风:风很轻,也有一点外面青草的味道。“百无聊赖,愿你那里的春天,天气也很好。”
关于喜欢,文档中也有太多的话语。有想在疫情结束后,给喜欢的人写封信;有直白的大声想念,让爱的人得以听到;有和田维一样等待很久的暗恋,“真的真的好喜欢你呀,但是只敢藏在心里,不敢和你说,害怕说出来了,连朋友也做不得。我真的好想好想见你,即使是站在很远的地方偷偷看一眼,也很满足”……
喜欢就是这个季节的秘密。踩着喜欢的人的影子,田维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至于结局是否会无疾而终,她也没有再畏惧思念。“思念也是一种浪漫。”忙于学业的她,又买了一个新的本子,写自己的喜欢和浪漫。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浪漫体,爱现在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身就是浪漫的。”
夜幕降临,操场是兰大学生常去放空的地方。封校久了,学生们获取快乐的方式也有所局限,更多的人看来,吹着晚风,然后和好友闲坐聊聊最近的趣事,唱唱歌就会很放松,哪怕这一周有什么烦心的事,也算是学习忙碌里难得清闲的时刻。西区操场便是陈舟拿着相机最常去的一处。
和周围的朋友一样,他面临考研学习的压力,一直处于复习的状态。而在忙碌的日程表中,他们会在周末的晚上小聚,聊有趣的事情,唱熟悉的歌曲,也会“别出心裁”地摆上月球灯,享受片刻的氛围感。“拍得不好没关系,没记录下生活的浪漫才可惜!” 陈舟记录着每个珍贵的片段,也在镜头中感受更多的故事。
他们甚至也会欢迎陌生的人坐下来一起唱歌,不需要复杂的人际交往,只需要这一时间的志同道合,足够年轻人一起分享这个夜晚。袁能在拍摄过程中,常联想到家乡的咖啡店,坐下来听台上不认识的人弹琴唱歌,想来也如这般轻松和惬意。
“我感觉自己算是浪漫的人吧,总喜欢在枯燥生活中找到快乐,也希望带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快乐。”好像我们有时就是不需要追寻,浪漫的也是人本身。正如陈舟备忘录里的那句,“我只知道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他不会在学业上一味地瞻前顾后,也不会在生活中永远遵循既定的规则。

“为什么会给文档取一个这样的题目呢?”
“因为我们觉得,分享欲就是顶级的浪漫主义。”创建人如是回答道。
我们在分享情绪、生活,也在分享这个春天。
今天是兰大开展线上教学工作的第十八天,我们开始分享四月份的晴朗天气。操场上放飞的彩色风筝牵着我们对于疫情走向的关注,解封的那一天,黄河岸边该会有更多的风筝。
我们终会在春天见面。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共享文档
制作 | 闫锦楠 王尔熹
图片 | 郭奕良 孟宇扬
校对 | 闫锦楠 王尔熹 唐甜甜
审核 | 张驰豪 王若冰 陈立伟 袁能
主编 | 朱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