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乌龙新韵乡村振兴实践队坚守初心使命,通过“线下实地感悟+线上集体共鸣”的形式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八个一”专题活动,让队员们跨越烽火岁月,铭记先烈英勇奋战的光荣事迹,完成一场“铭记—感悟—传承”的跨时空精神接力。
一、一次云端共学:藏在史料里的“青春共鸣”
聚焦“抗战精神中的青年力量”“家乡抗战故事”两大主题,队员们整合史料资源,饱含情感的开启云端分享之旅。从“抗日儿童团的少年担当”到“家乡那座无名英雄纪念碑的往事”,从东北抗联的不屈战斗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每个故事都应该被倾听、铭记。在云端分享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故事与我们的灵魂产生深度共鸣。

二、一场光影对话:从银幕到现实的“历史敬畏”
《八佰》四行仓库硝烟、《南京照相馆》岁月定格、《金陵十三钗》秦淮女子决绝、《南京大屠杀》同胞悲鸣,银幕上的每帧画面都重叩人心:战士补丁军装与赤脚冲锋的坚毅、女子褪去华服的大义、受难者眼中的无助,皆让人鼻尖发酸。
队员郑文畅观《金陵十三钗》深受触动,感慨秦淮女子放下胭脂钗环替女学生赴险的勇气,渴望走进历史读懂平凡人在苦难中的大义担当。
线上分享会不谈剧情,只聚焦“从电影光影触摸历史肌理”。聊起影片里战士浴血无畏、普通人坚守善良、同胞受难伤痛,泪目片段让屏幕瞬间沉默,众人在沉默中藏着对历史的敬畏。这场历史探寻之约,因影像更显厚重,静待遇见更多时光里的真实故事。

三、一同碑前默哀:泥土里的“生命回响”
一束白花、三分钟默哀、瞻仰烈士纪念碑……在各自家乡的纪念碑前,队员们严肃庄重、致敬英烈,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高敬意。在云端开启“我的祭扫感悟”专题分享,让屹立在松柏之间的纪念碑无声诉说着那英雄的事迹。以众人的感悟来深刻缅怀先烈的功绩,传承先辈不朽的精神,让更多人追忆:“今日安宁,是他们曾奋力守护的明天”。


四、一次馆内寻踪:展品里的“抗战岁月”
抗战时期的步枪、支援前线的推车、战士未写完的家书……无不体现抗战的艰苦卓绝。队员们驻足凝视抗战的展品,了解当中的抗战故事,体验场馆互动项目。在“云端展品解说会”上,每件展品都是一把把钥匙逐一打开的,都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五、一场纪念观礼:屏幕前的“青春誓言”
9月3日上午,队员们观看纪念大会直播,徒步方阵、装备方阵、飞行方阵整齐划一,列阵通过天安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一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响彻云霄,充分彰显着山河无恙、军威震慑、盛世中华。而后,队员们还自发组织了一场“青春誓言”活动。大家对着屏幕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每个队员的心中,让大家更加坚定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决心。


六、一份手账叙事:笔迹里的“时空印记”
“线下所见”承载着纪念碑的晨光与展品的细节;“心灵感悟”记录着站在历史现场的心跳;“传承精神”助力红色文旅发展……这些手账不只是记录,更是青年与历史的“跨时空约定”。

七、一个故事宣讲:乡音里的“情感共鸣”
在记忆碎片中,有爷爷讲过的“刘老庄连的故事”,有馆藏里记录“护士英勇救伤员”的往事等。一个个从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所铭记与传承的,队员们将这些故事录制成3-5分钟的微视频,让故事活起来、传起来。我们相信,比起宏大叙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更能让历史“活”起来。这些3分钟的短视频里,没有华丽的剪辑,却有队员们哽咽的声音、颤抖的双手以及镜头扫过的老照片--那是比任何特效都更有力的叙事。


八、一场青春行动:日常里的“精神传承”
书桌前的便利贴写着“今日事今日毕——像守阵地一样守承诺”,朋友圈里晒出带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常,展馆里为文献展品写下“革命历史文献见证先辈初心,吾辈当铭记传承。”这些微小的行动,正让历史走出展馆,住进当下。
没有宏大的宣讲,却有贴在眼前的铭记;没有刻意的号召,却有发自内心的传承。当抗战家书的温度,通过一张便利贴、一段文案、一句话被重新唤醒,历史便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可传递的精神养分。铭记不是为了停留过去,而是为了守护当下的和平。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纪念,正在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让和平的薪火永不熄灭。

“历史传播・微光行动”

“红色标语・日常张贴”

“抗战故事・家风传承”

“抗战文物・1句感悟”
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的火种需要代代相传。乌龙新韵乡村振兴实践队的队员们,将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声音传递力量,用行动证明:青年从不会忘记过去,更会带着历史的馈赠,走向更加坚定的未来。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青春奋进,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