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上这个课好有‘罪恶感’!”近日,粮食品质及鉴定的实验课上飘来食物香气。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在课上制作薯条、土豆片、紫薯片,学生们纷纷表示:“居然能在课上自己做吃的,好新奇!”
据了解,在此之前的粮食品质及鉴定课程上,学生们利用大豆、小麦等粮食制作了豆浆、面条、面筋等。在老师介绍各粮食的构造、不同的类别的粮食及其做成食物的差异后,学生们测量粮食的数据,如长宽比。再通过将其制作成美味的食物,测定粮食的品质。本节课上,老师先介绍不同土豆的区别,再讲解实验方法和评判标准。接着,让学生们切一部分土豆称量它们的鲜干重比,最后对土豆的蒸煮品质和烹炸品质进行评鉴。

图为学生们在切取紫薯片。王粤健 供图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粤健介绍道:“我们先把不同类别的土豆洗好测量数据,然后进行削皮,并分别切成块状和片状,块状进行蒸煮,片状用来炸。”不少学生都表示削土豆这一步进行得十分困难。对此,种子科学与工程的何家林提到:“削土豆片太考验刀工了!老师教我们要切得薄厚均匀,不然炸制时生熟不一。”据他所说,在反复尝试后,他和同伴慢慢找到了手感,切出的土豆片变得均匀且薄如蝉翼,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削完后,在等待下一步开始之时,学生们将其放进清水中浸泡防止其氧化。
“我们两两配合,一个人负责下土豆、一个人将其翻炸和捞起。部分种类的土豆炸出来的薯片很软、易焦,但我们尝试了多次之后也渐渐摸清了最佳炸制时间和合适的火候。”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郭亮说。王粤健则表示在炸土豆时格外紧张:“热油滋滋作响,看着薯片一点点变得金黄酥脆,香气飘出来,口水都快忍不住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时不时飘出的香味打破了实验室内的沉静,实验室瞬间变为“美食工坊”。学生们均表示,过程有些手忙脚乱,但大家一起品尝薯片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图为学生们在炸制薯片。郭亮 供图
“老师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辣椒粉,撒在刚炸好的薯片上又脆又香,简直是点睛之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陈玉红说。王粤健认为自己做的不仅干净卫生,甚至比超市卖的更胜一筹。何家林则认为完全颠覆了他对薯片的认知:“刚出锅的薯片酥脆到掉渣,但中心又带一点绵密的土豆芯,这种脆与软的双重口感太绝了!”新鲜土豆的清甜与滚烫热油的酥脆碰撞,让学生们在实验课上体验亲手创造的美味、感受食材在舌尖迸发的奇妙化学反应。

图为炸制好的薯片。郭亮 供图
当被问及是否期待再次开展此类实验课,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希望能解锁更多的美食制作体验。大家均认为这样的课程打破了他们对传统实验课的刻板印象,何家林表示他不仅了解了食品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别,而且品尝到了各类美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们动手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粮食品质的探索热情。“以前总觉得实验课就是背步骤、记数据,这次自己动手炸薯片才发现,原来科学知识藏在油温变化、土豆变色这种小细节里。这样的体验比死记硬背有趣太多!”陈玉红说,“通过此次课程我了解了一些基本粮食的评价体系,并感受到了农业惠及百姓的真正含义。”
这堂实验课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让学习变得有滋有味。正如陈玉红所说,亲自品鉴到不同品种粮食的区别之时,还切身体会到了研究不同品种的意义。学生们表示,希望未来川农大能开展更多类似的实验课,持续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们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通讯员 姚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