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这里是“山城,你好!——寻访中共创建第一城”党史学习教育特别节目,伴随着初夏的暖阳,去寻找这座城市独特的红色记忆,感受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今天我给大家讲述发生在这所门楼里的红色故事。
我身后的这所楼就是人民日报造纸厂旧址门楼,位于阳泉市城区新建路北侧东营盘社区。该门楼建于民国时期,门洞两侧设有门岗房,岗亭四面设有哨窗,可环视四周,充分显示了该设施的军事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该门楼为日军占用。现院内还存有部分日军占用过的平房。门楼上部依稀可见战火硝烟的烙印。
1948年初夏,国民党情报部门已经侦知,解放军统帅部转移至石家庄附近。为了减轻东北战场的压力,国民党空军加强了对冀中平原,尤其是对周边地区的轰炸。
8、9月间,国民党空军轰炸机的袭扰相当频繁。频繁的轰炸给平山县里庄的《人民日报》编辑部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并且使纸张、油墨等后勤供应受到极大阻挠。
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又发生了进袭我党中央首脑机关的险情。在险情面前,中共中央为保证绝对安全起见,采用了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虚实结合、双管齐下的战略和策略,一方面毛泽东撰写文章、时事述评严厉警告偷偷来袭的敌军,一方面在调集解放军主力迅速回援的同时,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机关及一部分职能机构,包括人民日报社大部分人员奉命向山西阳泉、平定进行战略转移——“人民日报社大部分人员转移到了阳泉,当时,《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厂长杜庆云前来迎接转移人员并安排食宿”,随后,人民日报社就在这座门楼里安顿下来,直至1949年3月,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都在这里进行。
随着我党进入反攻阶段,人民群众对战事形势的了解需求与日俱增。报社的印刷数量和纸张的需求也随之加大,杜庆云决定扩建招工。凭借阳泉良好的群众基础,报社很快招收了一批新工人。报社规模由原来的110人发展到了170余人。
当时造纸厂的生产方式十分原始,工人们不得不依靠简陋印报设备,采用手摇式印刷机,摇一下出一张,油墨深浅全靠工人掌握,对工人们是极大的考验。报纸印好后,再由马车到火车站附近的邮局分送各地。
当时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干部们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朴素精神,与职工同吃一锅饭, 从不搞特殊。逢年过节,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工人兄弟,大家都围在一个桌上吃饭。平常有的工人病了,领导都会及时探望,干部群众关系非常融洽。正是干部职工们共克时艰、拼搏努力,在危机重要关头,才能将党的主张、革命消息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
人民日报造纸厂旧址门楼与其所承载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目前,该门楼已经成为东营盘社区居民的进出要道,东为商业街及阳泉电力局职工住宿楼,西为下站小学。交通便利,摊点林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担当是最好的传承。“生逢盛世,理应不负盛世。”激情不灭,青春不老。传承红色基因,激扬青春风采,在奋斗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中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
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本期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