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缕毛糙的马尾到一柄精致的拂尘、从一块黯淡的木板到五彩斑斓的木版年画,这些非遗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注脚,将古老文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传递给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也曾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拾遗辽梦团队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拜访了拂尘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本溪满族剪纸、传统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挖掘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拂尘,亦称拂子、云展,源于东汉,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是远古以来中华独具的手工艺品。抚顺民间艺人陈凤来三代传承,陈家祖上便已掌握拂尘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7月24日下午,团队来到抚顺市顺城区拜访了陈凤来老师及其女儿,陈老师热心地向团队介绍了拂尘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以陈凤来老师为代表的抚顺地区的拂尘制作技艺承袭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坚持采用纯手工制作,复杂繁琐,工艺独特,细致精美,影响广泛。
团队参观时,很多队员亲身体验了制作拂尘的部分步骤,陈凤来老师慷慨地分享了他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见解。陈老师不仅耐心地解答了团队的问题,还给予了有关非遗创新发展的宝贵建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向陈老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参观拂尘传承人老师的工作室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而陈凤来老师本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更让人印象深刻。团队离开工作室时,决心要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一方老砚台,兼具自然造化与人工雕琢的鉴赏之美,凝聚人文精神与渊源典故的华彩,蕴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历史之光。本溪有一种石质坚密、细腻、温润,纹理色泽清晰的石材——松花石,在明末,它“加入”制作砚台的行列,并深得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喜欢,在砚台界占了一席之地。松花石砚,作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已经传承五代。
7月25日上午,团队随从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侯纯欣老师参观了本溪松花石砚展览馆,侯老师详细介绍了各类仿制宫廷制砚的雕刻工艺、流程及历史渊源,并向团队展示了紫霞堂新研发的砚石作品及一系列文创作品,并共同交流探索如何使文创产品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解决砚台受众小的痛点。
与侯纯欣老师交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 拍摄
侯纯欣老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在新时期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发展道路上,承接衣钵,奋力求索,拾遗辽梦团队将同侯老师一道,努力使这项工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珍贵技艺。
本溪满族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本溪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桂芝老师向团队介绍了本溪满族剪纸的风格特点、审美特征、练习技巧等,还为大家亲自示范“小元宝”“小老鼠”“满族立体小人”等多种形式的剪纸花样与剪纸技巧,内容由浅入深,讲解细致易懂。
与刘桂芝老师交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 拍摄
团队此行不仅结识了刘桂芝老师,更有幸与刘老师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在教师节共同推出本溪满族剪纸系列文创产品,向人民教师表达真挚的感激与问候,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 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
与刘桂芝老师合影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 拍摄
桓仁传统版画源于满族民间习俗,既有历史、传说、风物,又融合了辽东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强烈个性风格和浓郁民族民俗韵味版画艺术。
7月26日下午,团队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拜访了传统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任凤山老师。任老师的工作室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到处都摆放着他的作品和木版年画的工具。任老师还为团队展示了雕刻木板的过程。
任凤山创作剪纸作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 拍摄
任凤山老师向团队讲解了木版年画的历史和技艺。他详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从木材的选择到设计、雕刻、上色和印刷,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巧。任老师还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每一幅画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传统中国文化和民俗风情。
与任凤山老师交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践团队成员 拍摄
采访中,任凤山老师强调了对木版年画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同时还在创作中注入了自己的创意和现代元素,使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采访结束后,团队深受启发和感动。任凤山老师对木版年画的热爱和才华令人敬佩,他的努力和奉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相信,有像任凤山老师这样的传承人,木版年画艺术将继续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在采访任凤山老师后,拾遗辽梦团队驱车赶往附近的桓仁版画艺术工作室,拜访了另一位传统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东明老师。陈老师的桓仁版画工作室作为木版年画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创作出多个与时俱进的版画作品,如山东烟台红色文化版画作品、建州女真陈列馆壁画等。工作室一共分为两层,一层墙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二层放满了课桌、课椅、雕刻工具,为有意向学习木版年画技艺的学生、青年提供练习资源。
陈东明老师向团队讲解了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艺。随后,陈老师又向团队展示了一些作品,其中一幅《朝鲜族的清明上河图》尤为引人入胜,很好地展现出朝鲜族的全部风俗习惯和民俗,这幅作品创作了三年之久,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访中,陈东明老师强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为年轻一代接触非遗提出了宝贵建议:了解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技艺,同时不忘创新和创造。他鼓励年轻人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勇于探索和尝试,为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老师的桓仁版画工作室作为木版年画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采访结束后,拾遗辽梦团队与陈老师合影留念,并在传统木版年画发展新方向上达成共识,未来将共同探索“非遗+校园”“非遗+研学”等新方向,逐步推进非遗跨领域融合发展,赋予非遗新动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