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公布,中国美术学院共有14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门,线下课程6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覆盖教育部五大类“金课”全部类型。
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旨在打造一批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优质课程,树立课程建设新标杆。自2019年启动“双万计划”建设以来,历时四年,我校共获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总体数量居全国艺术院校之首,实现5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全覆盖。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战略部署,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五大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应用,开展卓有成效的孵化建设。在经费投入、教学过程管理、课程网络平台应用等方面不断加强保障,促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扎实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构建国美金课、省级、国家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
中国美术学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简介
线上课程
《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批在线开放课程之一。课程于2020年3月在智慧树平台成功上线,目前已成功施行8个学期,全国共335所高校使用。将五体书的书法实践还原于书体发展史的学理框架,对技法、风格进行纵向、横向的系统分析,并展开实临、意临、比较临摹、模仿创作乃至创作。同时结合文字学、金石学等进行综合研究,着重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强调技法规律的传授与师生间因材施教传授方式的结合,引导个性的激发和创造性的转化。课程设计强调系统性,选取历代经典法帖,体现书法艺术的渊源流变,以针对性为指导,解析不同书体的本质特征与书写方法,使学习者了解书法经典、掌握书写技法,以明理与实践的方式深入书法艺术。
《小篆临习与篆刻入门》
《解画水彩》
《解画水彩》作为绘画通识课和专业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目前共有134所高校使用,是目前国内水彩在线公开课程中较系统和完整的专业教学课程,围绕在线慕课的授课观念进行立体教学。水彩画在中国美术学院发展文脉清晰,在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和开设水彩画教学之初,中国美术学院以引领者的姿态培养了一批水彩画艺术创作研究者。本课程意在向学生提供从基础到进阶的水彩画专业知识,为学生梳理由教学团队长时间整理研究完成的水彩画系统。强调水彩画的学科基础要求,在继续和发展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注重差异化思维和创新性、时代性发展;强调水彩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并重的教学内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水彩画造型及专业创作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造型基础——面向创新设计的专业基础教学》
《造型基础》是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类课程。本课程纳入以“艺术、科技、商业”高度融合的创新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创新突破能力四大能力为目的。区别于传统基础课程,本课程围绕以“格物”为基本出发点,于2019年完成线上课程录制与剪辑,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课程上线运行,提升线下授课效率。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分解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及考核要求并关联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主题的情境创设并引导进入自主学习,在课程中以知识点串联与主题渗透的方式贯穿,使其相较于传统单元制课程更具延展性。
《走进现场——景观建筑学初步》
《进入现场——景观建筑学初步》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二年级专业课程,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类课程。本课程从2011年开始建设,历经十余年教学实验,在全国风景园林学科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课程重在解决如何通过以一个真实自然场地的走、看、记录(速写、素描、拍照、测绘)的训练为开始,来探讨景观专业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以现场工作(户外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室内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在“真山、真水”中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学生需要学习怎样去看,怎样去记录景观,并培养以场地为核心的景观设计意识和认知。
线下课程
《雕塑造型基础——泥塑写生》
《雕塑造型基础——泥塑写生》课程建设始于1928年建校,以法国模式下的古典主义雕塑教学为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学习苏联雕塑教学,结合已有系统,形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与西方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注重传统课程的同时也与时下美术现实发生联系,融入现代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经验。课程目标既包含对人体造型规律地掌握,又强调审美培养和雕塑语言训练。在强化人体构造、造型规律和造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对雕塑艺术本体的理解与认识能力,从被动的观察描摹对象转变为写生知识结构的传授和艺术史背景的综合理解与判断,经多单元递进式的研习,由范式研究与训练来推进个人的心性和眼光的培养。
《日用器皿》
《日用器皿》是陶瓷专业核心课程,源于1960年陶瓷美术专业创立时的陶器设计课程。本课程以“中国特色、一流样本”为目标,以材料工艺建构设计思想为根本,以成型方式推演陶瓷器皿创作为路径。聚焦中国传统陶瓷器皿造型的美学规律,由浅入深,以基础训练、认知分析、创作研究为主要授课内容,强化过程学习,以链状结构分层递进,实施“观看-理解-仿制-尝试-创作”五步教学模式。强调对形体起承转合关系的观察,从规律导入思考,引导学生掌握陶瓷器皿创作基本要素。从传统造型器皿的理解、仿制出发,理解器皿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表现手段,推演完整器实物的设计制作过程,通过流程解构与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建构起陶瓷器皿设计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为绘画专业核心课程,源于建校初期的西画系课程设置,九十余载薪火相传,在百年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中,以使命的担当精神和先锋姿态,在体象之辩中开拓出一条中国现代油画的“国美之路”。发展至今,本课程已成为一门特色鲜明、体系完备、观念多元,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基础性专业课程。课程从西方油画色彩理念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全面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油画传统。课程以四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为依托,积极进行基础教学的方法论体系建设,从色彩的再现性、表现性、结构性等多角度探索油画本体语言的核心命题,培育胸怀理想、基础坚实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油画创作人才。
《中国画传统经典传习——临摹》
《中国画传统经典传习——临摹》作为中国画专业人物、山水、花鸟、综合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传统经典视觉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过程中,形成了丰厚的课程人文历史积淀,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遗存,在国内同级别院校中可谓首屈一指。临摹课程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经典名作的临摹传习,除了感悟历史的沧桑之美,静谧深邃的意境之美,丰富的技艺之美和高雅的图式之美,还有中国文化中所追求的文心之美和笔墨之美。这既是一种基于生命延续所呈现出的心性格调,也是一种源于民族文化发展所显现出来的精神格局。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课程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建校之初,至今已有九十余载。该课程不仅介绍中国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还关涉到文化、思想观念等诸多层面,体现了中国特有的认识及表达事物的方式,包含了中国价值评判和审美趋向,一直是中国美术学院所有专业必修的通识基础课程。1987年美术史论系正式成立之后,此课程成为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许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及专业实践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课程教学立足中国美术史的深厚传统,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献的阅读,围绕各时期的中国艺术作品,从文字与图像两种途径系统地传授中国美术史相关的艺术理论和研究方法,解读中国美术各时期风格特征。
《书法临摹及其创作》
《书法临摹及其创作》是书法专业二、三年级核心课程,是从书法临摹向书法创作过渡,将师古师心融为一体的重要阶段课程。课程群包括篆、隶、楷、行、草五体书的临摹及其创作,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各书体发展历史,由技入道,努力探索书法实践的规律,从局部到整体,从专精到博采,从入帖到出帖。以精准临摹深入传统,以系统临摹感悟规律,以比较临摹强化表现,以融会贯通实现创造,达到观察力、感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体悟中国传统书法的“技道观”、“源流观”、“修身观”,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真正达到古今、艺理、品学的会通。
《叙事工程》
《叙事工程》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开设的核心课程。叙事工程课程体系自媒介展演系建系以来一直作为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充实,至今已构成包含5门主要课程、多门辅助课程,打通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一套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已有的各种具体媒介手段具备基本认知和实践能力。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创作实践,对“叙事”作为“工程”有概念和实践的认知,同时对各种不同具体媒介手段在大型混合媒介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可能性进行分析、实验。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媒介表现的技法与操作途径的演练。
《多维设计与策划》
《多维设计与策划》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设。课程教学注重知识能力与设计素养的有机融合,以多维度的视角,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论,加强对设计思维、用户分析、设计行为、设计策略与策划、服务及系统设计等新知识领域的研究。课程主题围绕社会性问题展开,通过细致周密的问题环境调查与系统分析,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归纳分析出形成问题的原因,找到借助视觉设计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制定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设计策略与策划文本。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跨学科思维与策划工具,掌握创新视觉传达设计语言的表达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
《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开设20多年以来,围绕 “东方设计学”核心思想,以“东方造物”为研究范畴,探索科艺融合下纹样创新语言,勾连设计和产业、设计和生活。在全球新理念新观念的背景下,从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课程架构,要求学生以纹样为核心,从创新角度审视人与建筑、空间、纺织品的整体关系,锻炼独立思考与研判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入纺织基地、市场前沿和国际国内纺织品博览会,走访、调查与研究家纺品牌企业、市场和流行趋势的信息资源,反思教学中专业人才定位的需求,思考当前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
《动画项目制作》
《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世界美术史经典,让学生掌握艺术史论的丰富知识,并在现代视野下理解艺术及作品。早在国立艺专开创时期,中国美术学院就确立起在国际性视野和结构中研究理论与创作的学术宗旨,率先致力于中外美术通史的撰写与教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历史上重要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探究方法,让学生领会文明,培养问题意识,挖掘经典智慧,为丰富世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想与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术专著的重要性,为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质疑研究、从教材走向专题研究埋下种子。强调艺术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支柱,强化艺术史学史,开拓出视觉文化的人文学科新格局。强调以“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为学术主张,以经典作品和经典文献为治学门径。
社会实践课程
《“上山下乡”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本次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入选两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光色融合”调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光色融合”调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从人体视觉系统对于色彩“原型”的整体感知出发,将物体固有色与投射其上的有色光都作为可以影响反射光整体光谱构成的变量来考量,其整体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人体的感知机制是“光色融合”调色系统建构的基础,呈现机制是“光色融合”调色系统运作的途径,而调色机制则是“光色融合”调色系统建构的核心要素,本实验即是建立在对调色机制仿真设计上的。本实验系统中自主开发的软件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模拟物体表面在各种有色光投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最终色彩外观的模拟仿真平台。
《艺术IP创意设计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项目》
《艺术 IP 创意设计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将现实创意产品、艺术IP、加工工艺、应用环境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对抽象复杂的创意产品制作工艺与过程进行量化、简化的“虚拟制作”,数字化展现最终制作实物的形态。学生基于真实的加工工艺及模型实体特性开展实验,从工艺系统学习到模型导入,再到模型与艺术IP的整合设计,全面提升对创意产品制作流程的宏观认知和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本实验基于“基本知识教学+虚拟实物仿真+虚拟环境搭建”实验设计,构思“工艺学习认知-模型选型-模型贴图整合-应用场景搭建”这一递进式的实验环节。
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加强已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示范引领作用,注重精品示范课程的规范性和普适性,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并重点强化一流课程的应用共享,推进跨校共享和学分互认,创新学生学业评价与学分管理,建立健全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着力建设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又具有课程育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一流本科课程,全面提高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来 源 |教务处
编 辑 |秦诗雨 向睿琪
责 编 |刘 杨
审 核 |徐 元 陈正达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