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是关于人的故事。古德生(1937—),著名矿业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的奠基者,他发明了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研制成功多功能的11种新型振动设备,创新了6种采矿方法,并发明了7项采矿新工艺,促使中国的出矿技术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成就无疑是卓越的。而生活中,古德生却温和、低调,常常不愿过多谈及自己。《古德生传》记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业工程专家古德生的曲折而辉煌的人生历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矿业人物。
文章摘自:《古德生传记》第七章(有删改)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88年,古德生(左)在实验室对振动运输列车试验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88年,古德生(左)和王惠英(右)在实验车间做激振参数调节试验
从1986年科研立项到1990年工程结束,古德生先后到安徽铜陵狮子山矿二十多次,每次在矿山待的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矿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学校放寒暑假的时间,则是他投身科研的黄金时间。
作为当时在采矿界有名的专家,人们很难想象他在矿山同工人们一起创业的生活:住招待所是三元钱一天的顶层,冬冷夏热;为整理实验材料,夏天饱受着蚊虫叮咬,冬天则常常冻得直打哆嗦,通常是深夜双脚冰凉上床,第二天起床,脚尖仍然没有丝毫暖意;吃在单身矿工的食堂,排队买菜,为了开胃,时常买些榨菜萝卜;有时用电紧张,矿里停水,一身汗,一身泥,不说洗澡,连洗脸水都没有。然而,他却同矿工们一样爬几十米高的天井,摸几里路长的巷道,在现场一忙就是一天。为节省时间,午饭也是跟矿工一起在井下吃。
在矿山、课题组和学校,古德生像“激振力”巨大的“偏心块”,撬开一个又一个矿石般沉重的难题。他的这种为科研拼命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所到之处,学生敬重,同事钦佩,领导赞赏。他成了典型,成了众人学习的榜样。矿领导为了激励工人,常常以古德生作为例子。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人们目睹他的执着和投入,忍不住打心眼里敬佩:
“古教授德高望重,都跟我们一样干,没有半点架子,我们不拼命干行吗?”
——节选自《古德生传奇》第七章(有删改)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90年,古德生(左1)陪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费子文总经理(右3)视察曾创造班生产能力1643吨、运矿块度1.1m奇迹的振动运输列车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90年,古德生与夫人谭幼媛出席第14届世界采矿大会
1992年,振动连续作业机组经过两年多的试用、改进和完善,使采场出矿块度从最初的0.3m提高到1.1m,采场生产能力再次刷新纪录,达到了1643t/h。“地下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也于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这之前,在北京准备该项目答辩的时候,古德生却病倒,被紧急送到解放军301医院。他本想检查一下,拿点药吃了就回宾馆,准备第二天的答辩。谁知检查结果为酮中毒,医生坚决不许他出院。
此时的古德生,又出现了视力模糊、浑身无力的状况,但他觉得自己咬咬牙,答辩应该可以坚持完成,到时再来住院也行。因此他向医生再三说明,第二天要进行的是多么重要的国家项目的答辩,他不能缺席。
“你硬要去,那你就要缺席人生了。”医生一语惊醒梦中人,没有身体,还谈什么答辩,谈什么科研呢?
古德生只得叫来项目的另一个参与者——北京矿冶研究院的饶副院长。饶副院长来到医院,古德生便将自己事先准备的答辩材料和注意事项仔细交代,让她代替自己去答辩。
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充分、扎实,答辩自然是顺利通过。
——节选自《古德生传奇》第七章(有删改)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94年,古德生(左2)与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刘同有总工程师(左3)在生产现场讨论控制地压问题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1998年,古德生指导露天矿山连续生产留影
提起科研成果,古德生笑意盈盈,充满着自豪。但对于科研过程中的艰辛、遇到的困难,他总是轻描淡写,很少提及。对于当时的科研经历,古德生的学生姚振巩仍是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已经是我们研究所主任。我带了六个人,中南工业大学共八个人。我们去了铜陵,参加了连续开采的项目。”
“我们住在铜陵冬瓜山铜矿的一个塔上面的小阁楼里。那时候,古老师带着我们天天下井。井下冒顶塌方是常有的事情。冒顶塌方之后,我们跟矿工一起去搞支护。那时候在井下,古老师跟我们一起扛木头、扛管子。那一根管子八米长,古老师带头干。那是很辛苦的,但我没听他喊过累。”
“我们在井下搞充填,一天一搞就是十六七个小时。早上下井的时候,天还没亮,晚上从井下出来,已经是满天星星。”
——节选自《古德生传奇》第七章(有删改)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中南大学采矿楼前“矿业天下”巨石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中南大学采矿楼前“矿业天下”巨石背面刻有古德生文《矿业天下记》
“泱泱中华,屹立于世,壮我矿业,还看今朝!”
岁月如梭。在过去六十多年中,古德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国矿业的建设。中南大学采矿楼,一栋坐落在岳麓山下的红砖楼,见证了古德生致力于中国矿业科研和教育的漫长岁月,和他对中国矿业发展的激情及投注的心血。2017年10月,古德生撰写了《矿业天下记》,该文被刻在了采矿楼前草坪中一块巨石上。
矿业天下记
人类、矿产,源于大地;矿产开发孕育了文明,成就了天下。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矿业为先;1950年,毛泽东主席给大学生们亲笔题写“开发矿业”。如今,终成矿业大国。
矿业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矿业,就没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联合国《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矿业首居第一产业。
当代中国正以绿色开发、深部开采、智能采矿为发展主题,大力推进矿业现代化;世界矿业强国正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发,争占未来矿业高地。
全球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所需矿产资源无限,资源相争日趋激烈;当今世局纷扰,无不源于此。在当代,除了用政治、军事看世界外,还应以资源的视角看世界。矿产资源决定国家战略,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倚重于矿业。
泱泱中华,屹立于世,壮我矿业,还看今朝!
文如其人。精炼的文字,浸润着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对中国矿业未来的殷殷情怀。
古德生,一个从梅县山村闯出来的客家人,一个以矿业天下为己任的先行者,疾行在推动中国成为矿业强国的征途上,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写下了中国矿业现代史上华美的一章。回望过去,他“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展望未来,追梦之路仍在继续。
思者无域,行者无疆。
——节选自《古德生传奇》第十二章(有删改)
图源中南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
制作 | 周盛芳 黄露薇 史海燕
图片 | 中南大学出版社
校对 | 齐煜 张伊静
审稿 | 向美玲 谢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