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教师交流
新时代 新青年 新校园 ——丽职院“逐光前行”的八个故事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胡文文 施韵 胡牮 刘亮 兰琪琪 华华 等2024-12-05
字号:AAA
近年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文明校园“十个一”建设,讲出了八个文明丽职好故事。

前言

向阳而生,一路花开。走进绿意盎然的校园,一个个耀眼的红马甲活跃在各个角落,一个个功能完善的文明实践点位遍布校园,一堂堂如盐在水的“大思政课”浸润人心,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青春榜样、暖心善举点亮了校园,温暖着城市。

近年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文明校园“十个一”建设,即一个党建品牌、一个合作模式、一场乡建实验、一出校史剧目、一系列校园展馆、一个清廉阵地、一个共富载体、一座民族桥梁、一个技能高地、一个生态空间,讲出了八个文明丽职好故事。

三色先锋 技匠摇篮

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绘就丽水革命老区共富新图景。作为老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校党委坚持从丽水发展形成的“红绿金”精神内核中汲取思想养分和实践养分,打造“红绿金”三色党建先锋,奋力建设“服务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红绿金”既是学校党建特色品牌的核心要义,更是学校多年来扎根老区办职教的生动写照。

图片1.png

“丽职门”(摄影:郑丽镇)

“疫”不容辞的“丽职力量”筑牢守护师生健康的“红色屏障”

三年“战”疫,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一而终,出色完成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师生的健康与安全。2022年12月,“新十条”疫情防控措施发布后,学校党委第一时间研判,聚焦优化措施,倡议“五要五不要”,形成“1+3+N”校园防控措施;第一时间督查,聚焦立行立改,形成以寝室为最小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第一时间宣传,聚焦暖心关爱,邀请传染病防控专家为7000余名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新冠防控科普知识宣讲、疫情防控技术培训,向全校教职工发放800余份暖心健康防护包,防疫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深挖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向绿而行

“学校不仅邀请我去参加现代农民培训,还派专家到村里手把手教我种新品种水稻,现在有了好收成,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庆元县荷地镇新田湾家庭农场负责人甘全贵说道。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指导下,他种了30亩浙香银针。这种稻谷碾出的米,价格要比普通大米高数倍。

2021年,我校启动与荷地镇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派驻农村指导员,组建专家团队实地调研荷地镇的产业发展状况,找准农林产业和特色文旅体产业链各个发展突破口。学校发挥农林专业优势,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发展模式,打造荷地“800”高山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发挥油画、旅游、体育等专业优势,招引学生团队到镇开展艺术写生、暑期实践、体能训练等,助推荷地镇亚高原运动基地建设。项目每年可为该镇创收百万余元。

扎根开发区服务产业所需,搭建人才培养输送的“金桥”

2020年,学校在开发区建设的“绿谷校区”投入使用,开发区急需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办学,真正实现“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职教办学理念。绿谷校区创新政校企地“技术链+政策链+服务链+人才链+资源链”五链协同发展机制,将党建同地方主导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链各要素融合建设。依托中德合作办学平台,成立全国首家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学院,积极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年服务企业装备升级、技术改造等横项经费达200多万元,2023年立项百万级课题3项,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三年来共培训各类工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7000多人次,企业职工和再就业人员13000多人次。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第二批“双元制”改革试点院校,初步形成“区校一体、跨企融合”中德合作丽水模式。

大樟树下

2020年冬,一位年轻教师再次来到湖南长沙,诚恳而真挚的一句:“帮我们一起寻找萧文昭,好吗?”迟迟未有回音。就在她以为又要无功而返之时,观众席中传出:“你要找的人,也许是我,我就是萧文昭的后人”。

图片2.png

原创话剧 《大樟树下》首演  (摄影:野果)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公元1910年,一所新式学堂在古老的处州大地诞生,创办他的正是处州末任知府萧文昭;一百多年后,为寻找真理,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动员师生及社会各界发起“寻找萧文昭”行动。这场特殊的行动持续数年,从史料萃集到精神传承,从秀山丽水到南岭湘水,不懈不馁的努力,终有所获,在一场肖氏宗族大会上,竟意外寻得萧文昭后人肖雅瑜。

2020年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办学111周年之际,百年校史大型话剧《大樟树下》经过七个月的精心编排,一部纵贯一百多年的历史大剧应运而生,巡演百余场,用大历史观的方式将校史故事带进观者心中。迄今为止,已获评市文化思想宣传创新奖、市社科普及示范项目、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百年学府,厚泽流芳,话剧通过“府衙夜谈”“白云建业”“好溪兴学”“跨越新世纪”“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六幕场景纵贯学校发展的百年历史。

鬻田兴学,肇始维艰。宣统二年(1910年),大厦将倾,歧路惶恐,萧文昭尽捐俸银、典卖祖产,创办处州种植学堂,以求教育图存、实业救国。虽终垂败,但他是播种人,至暗时刻、薪尽火传。

林兴浙东,商振瓯越。1953年,在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号角声中,省部级重点中专浙江林校新生于白云山下;1977年,省属丽水商校崛起于好溪之畔。新世纪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两校合并升格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擘画高等教育发展新蓝图。他们是垦荒人,半个世纪,砥砺奋进。

扎根山区,共富共美。十八大以来,学校跃入发展快车道,奋进“双高”新征程。如今,学校正大阔步迈向建设服务丽水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职业本科大学的新征程。丽职人是奋斗者,改革赋能,矢志不渝。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先辈萧文昭“鬻田兴学实业报国”的办学初心,丽职院历经百年沧桑的发展历程,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早已化为丽职院不竭的精神根脉,成为丽职人强大的前进力量。

大山之子

不久前,国家公园设立专家组来到位于浙江丽水的百山祖国家公园进行现地考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名青年林技人员主创的新媒体平台“美丽凤阳山”。一年多来,他们走进山林深处,拍下了当地的特色物种,以300多篇原创作品向公众展示神秘的百山祖。

“当年选择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林业技术专业定向生,就是想成为一名纯粹的林业人,为家乡的森林保护和产业发展出份力。”主创人之一的王同学说道。

因林而生,为林而学,拥林而兴。一个“林”字深深镌刻在丽水职院的办学基因里,全校33个专业覆盖了生态经济体系中的9个产业,是浙江唯一设置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从2015年起,我们在招生、教学、育人等多维度对专业进行系统再造,入选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九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愿意学、用得好、留得住的优质林技人才。”学校党委书记周一红说。

愿意学:共建定向专业

21世纪以来,丽水历届政府将生态绿色作为发展战略,林业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生态型产业转型,从传统砍林到现代看林,人才断档的问题日渐凸显。

201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丽水职院调研,针对基层林技人才紧缺的现状,指示学校要发挥传统办学优势,“为森林浙江建设培养大批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新时期护林人”,并提出由省林业厅和丽水市共建林业技术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共建方案下来后,像给专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明显感觉到新的发展机会来了。”校长梁伟样说。在首批入学的49名定向生中,施政欢至今保存着印有(1510)班编号的迷彩服,15代表年份,10是班级序号。对森林的感情、对就业的安心、对专业的信任是施政欢选择务林的原因。果不其然,毕业后的施政欢如鱼得水,如今当上了基层林业站的站长。

用得好:全周期工学交替培养

丽水职院有座后山,是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林业专业学生称作“第二学堂”。除了有的理论模块学习搬进大山“身临其境”,学生还可组团到此开展项目化实践研究。知识技能与实学实战的有机融合,见证了该专业最鲜明的培养导向。

“贯穿4年的一条主轴,我们称之为全周期工学交替。简单来说,学生学完一学期后,利用寒暑假进林业站等准就业单位实习,检验已学知识,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回校解决。”副校长汤书福说。

为了匹配这项教学改革,学校专门设计了“三导师制”。学校的学业导师指导学习和“答题”,签阅学生笔记,每学期主动约学生面谈两次以上。单位的职场导师基于工作需求“出题”,指导学生岗位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师辅助“攻克难题”。三导师交叉互补指导,实现专业所学和实用前沿技术“零时差”。

留得住:红绿融合全面育人

在不少人眼中,“定向”除了工作上有保障外,学林务林本身却是一门“苦学问”。“年纪轻轻就在大山里享受寂寞”“比起其他专业的定向生,收入也不算高”等说法不时会泛起。

接下来的4年里,学校整体架构思政、专业、特质、能力的“四项锤炼”计划,红绿融合培养德技兼修的林技人才。8年来,该定向班学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光荣入党,林业技术专业群有6人先后获评“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还摘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浙江环保民间力量先锋榜”前20强、浙江省十佳环保志愿者等荣誉。2020年,林业技术专业群入选浙江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A类)。

“五一渠”变形记

清风拂面、碧波荡漾、粉莲飘香、廉音袅袅.....在“丽职清渠”廉洁主题公园内,一场别开生动的开园仪式正在上演。这处坐落在学校西南角、蜿蜒穿过整个“五一渠”的公园,曾是校园里鲜有人踏足的荒凉之地。

图片3.png

“丽职清渠”廉洁主题公园(来源: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五一渠”,作为丽阳坑的支流,流经校园长达370米。过去,它因水质浑浊、淤泥堆积、臭气弥漫而让师生避之不及。然而,随着“五水共治”行动的深入推进,学校对水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如今的“五一渠”已彻底焕发生机,水清岸绿、鱼儿畅游、清香四溢,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们纷纷把音乐课、油画课、园艺课的课堂移至河畔,学生们则热衷在这里举办各类社团活动,周边市民群众也慕名而来散步赏桂。主题公园里,满眼的清新靓丽让人心旷神怡,“风清莲香”“时代回响”等精心设计的点位,更是处处蕴含着深厚的廉洁底蕴。

从“五一渠”到“清渠”的转变,不仅是一场生态的蝶变,更是一次思想的革命。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丽水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也如同一道窗口,展示出学校对“以德为先,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的执着追求。近年来,学校党委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构建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校园政治生态。通过大力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出“清风里”“青清商院”等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形成了以“丽职清渠”品牌为统领,各二级学院“一院一特色”的“1+N”廉洁品牌架构。

“丽职清渠”的命名寓意深远。“丽”代表学校立足丽水生态底色,致力于建设服务丽水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职业技术大学,助推革命老区“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和山区共富先行;“职”体现现代职教特色,学校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的育人要求,致力于建设新时代“技匠摇篮”、培养第一线大国工匠;“清”则强调永葆清正廉洁本色,学校秉持“树木树人、行知并进”的校风校训,致力于培育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政治生态;“渠”则彰显渠润桑梓亮色,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传承发扬先辈教育强国、报效桑梓的家国情怀,以优秀文化涵养润泽学校敬业尚学新风尚。

“清渠”之水,不仅滋润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更是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在“清渠”的润泽下,师生们从思想根基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为学校建设服务丽水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职业技术大学注入更加强劲的“廉动力”。

柿子红了

80年多前,老一辈革命家等中央红军在这个三县交界之处创建了浙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红色的古柿树见证了挺进师与群众血肉相连,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寄托着大山深处沿坑岭头村绿色崛起的美好梦想,寄托着松古平原田畴之间山水乡愁的眷恋与呼唤。

图片5.png

李跃亮教授与村民合影 (来源: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然而,在经历了单一农业经济结构、人口外流、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断层的发展阵痛,曾经的山水田园渐渐变成了村舍闲置、发展停滞的“空心村”,古柿树随时面临着在地图上消失的命运。

就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个叫李跃亮的画家。他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授,2012年,作为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他来到沿坑岭头村,担任第一书记。望着80多名留守老人和孩子守着山水景致却过着贫苦的日子,失落、焦虑、痛心,荡漾在他的心中。难道除了撤村下山,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难道除了伐木开山,就没有别的创富之路了吗?面对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诉求,我们该如何答好两山之路的时代命题?面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责任,强村与富民、塑形与铸魂该如何携手并进呢?

李跃亮是名画家,更是一名党员。他以第一书记的政治担当,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激活老区新动能,带领群众一起探索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他请来知名好友、著名画家进行红色艺术创作,复活乡村优良文化基因,沿坑岭头村在全国画家圈内悄然走红;他带着村干部走遍田间地头,成功开发“柿子红了”等高端民宿,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他带领大伙开展生态农业种植,复活乡村经济活力,金灿灿的古枣柿从小山村卖到了全世界;他带着大伙打破条条框框,参与拯救老屋行动,建设全国首家古村美术馆,复活乡村风貌。就这样,原本两年的挂职一延再延。就这样,原本逐渐走向消亡和衰败的沿坑岭头村,竟然逐步实现了红绿交融、景美业兴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完美蝶变。“空心村”变成了画家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一棵棵古柿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018年4月26日,2022年以来,在校党委书记周一红带领下,学校与松阳县结成校地合作,共画校地合作同心圆。今天,在浙江这块最大的宝地上,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正带领广大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在深悟笃行中淬炼忠诚使命的思想灵魂,在开辟“两山”发展新境界的未来示范中高扬求是挺进的奋进旗帜,在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中彰显植根人民的家国情怀,努力把丽水打造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成果和经验的最重要窗口。

柿子红了,组织强了,党旗亮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已然成为浙江率先实现“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有机统一的关键词。高水平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就让我们一同努力,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就像沿坑岭头村那漫山遍野的红柿树一样,硕果飘香、万紫千红。

最是金秋石榴红

赛乃瓦尔·吐尔逊,是学校第一批维吾尔族现代文秘专业毕业生,轮台县拉帕村的第二个大学生。由于父母早逝,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家庭十分贫困。第一次见她是在新生报到时,她手挎着一大包打算吃上一个月的馕,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家世代在新疆农村种棉花,这次,我终于走出了家乡,虽然坐了牛车、汽车、绿皮火车,整整5天4夜才赶到丽水,但一切都值了。”

图片7.png

新疆同学运动会舞蹈表演 (来源:野果工作室)

小赛的这份懂事让人钦佩更让人心疼,所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徐亲自把学校准备的厚棉被和生活用品递到她的手中。

“小赛,明天中秋节了,家里会包羊肉馅饺子,跟我回家过节吧!”

“小赛,用手机看视频课的信号怎么样?学校给你们寄去了药品这些抗疫物资,同学们都收到了吗?”

“小赛,祝贺你啊!你被丽水闽锋化学有限公司录取了!”

……

小赛说,在学校的关爱下,三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忙碌而充实:人生第一次去洞头,去义乌感受了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潮涌,第一次去接官亭社区做民族团结志愿宣讲,在校运会开幕式上翩翩起舞……学校对她和其他新疆同学的关心关怀让她记忆深刻,十分感动。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就像一粒粒种子,播进了她的心里。如今,她带着自己在丽职院学到的技术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继续传递着这份爱和感动。

小赛的故事,仅仅是学校多年来关爱帮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个小小缩影。学校专门成立金石榴工作室,针对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私人订制的党员专班学业辅导、就业安排、经济资助、心理咨询等多项暖心关怀。学校“民族团结一家亲”行动获丽水市委统战部高度肯定,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潮新闻、浙江援疆、丽水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小赛所在的学校“金石榴”志愿服务队获评“2021年度浙江省博物馆优秀志愿团队”。

今年春分时节,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谷校区的操场上,一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共建仪式隆重举行。来自新和中职校的阿依努尔·木沙尤甫副校长满怀感恩地从彭兵校长手中接过价值30万元的汽车设备交接卡。她用不熟练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表达谢意,并深深鞠躬。情到浓处,她眼含热泪地说:“新和中职校的孩子学习条件艰苦,我们也开办了汽车专业,但苦于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更好地动手实践了,他们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随着仪式的结束,一辆辆满载着希望与爱的大卡车一路向北,跨越千里,历时半月,终将抵达爱的终点。一路追随的,还有学校一批又一批的援疆教师。

教育援疆,不仅有设备输出,更有技术输出!要“输血”,更要“造血”!

现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各民族师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在学校绿谷校区栽种的两棵石榴树一样,紧紧相拥,心心相印,团结进步共发展。

百年校园的化蝶之路

每年3月,校园里的油菜花次第开放,引来了广大师生和校外游客竞相拍照打卡。花海人头攒动,游人熙来攘往,一幅“人在画中游”的印象派画作,在这个美丽校园中惊艳落笔。

斗转星移,在星光与朝阳的交相辉映下,“花海”俨然成为了生机盎然、令人流连忘返的揽胜之境。有了四季雨露的滋养与师生倾情的浇灌,种下的向日葵、百日草、波斯菊、油菜、苜蓿、紫云英满目热烈,引人沉醉不已。早在2016年,丽水市实验幼儿园集团金晓敏园长就对这片“花海”情有独钟。她参加了当年学校举办的“梯田花海”开园仪式,看到满眼绚烂夺目的波斯菊和学校诚意满满的开放姿态,她决定要将这里作为孩子们春游、秋游的首选地,让他们近距离感受自然美景,接受良好的生态教育。此后,历经2年建设、占地30余亩的“梯田花海”成为了广大市民的“新宠”,造就了学校与城市融合互动的典范。

暑假7月天刚擦亮,测量专业的学生便早早扛着测量仪,几人一组穿行于花海之中,像钻入花丛的“小蜜蜂”,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与此同时,园艺专业学生也来到了自己的“责任田”浇水、养护,继续忙碌着“蔬菜种植”的实训任务……这片梯田不仅是他们的实训田,更是他们的希望田。“梯田花海”通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融入了海绵校园的建设理念,尊重并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对空间进行层次划分,注重功能性与生态性的结合,创造了既美观又实用、既自然生态又具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成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荣膺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奖银奖。

而一脉相承的还有自然生态教育农场、明月清渠、生态农林实训基地、标本园等,它们形似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相映成趣、串珠成链,成为美丽校园不可或缺的烂漫元素。得益于此,学校实现了蝶变升级,展现了美丽新姿,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最佳节能风尚奖、全省国土绿化美化工作集体、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节水标杆校园等荣誉。

2021年3月9日,十棵待入新家的楠木抽着嫩芽,显得格外生意盎然。在500多名师生与社会人士的见证下,学校种下了十棵寓意着中国共产党十种革命精神的树苗。种树,是这所百年老校的传统,亦是学校在办校育人上的指引明灯。

“树木树人,行知并进”是学校始终坚守传承的校训,而这片“梯田花海”,更是学校努力践行教育理念的沃土。教师们倾力栽培、倾囊相授,使广大学子们在这片“花海”尽情绽放、惊艳时光。而待到春染大地,“梯田花海”已然长成了他们心目中宽广浩瀚的“山川沃野”。

小扳手里的大课堂

“您好,请问雷老师在吗?我是丽水奥斯卡电影院的,这个爆米花机不知什么原因坏了,我们在线上线下找了很久,修理店都说修不好,买一个新的又要上千块钱。听人说丽职院绿谷校区的雷老师是个修理高手,我开了半个小时车才到你们校区,麻烦帮我看看吧。”

图片6.png

金扳手志愿服务队家电维修现场(来源:金扳手志愿服务队)

“我就是雷华伟,没事,我来试试。”雷华伟从埋头修理的家电中抬起头来,接过对方手中的爆米花机,细心查看起来。只删除的内容:他见他一边驾轻就熟地用万用表测试着控制板上的焊点,一边用不疾不徐的语速向周围的同学们讲解着,不一会儿,雷华伟就放下手中的工具,“最后就是通电检测,你们看这里是正常待机的提示,这就是修好了。”

“您这技术真是太好了,维修费用多少钱?”

“我们都是义务劳动,不要钱。有需要可以随时找‘金扳手’维修。”

“太感谢您了!‘金扳手’,名字好,技术更好!”

今年3月5日,“金扳手”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上,丽水奥斯卡电影院王颖经理亲自为金扳手团队颁授锦旗,以感谢金扳手师生的鼎力相助。

近十年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丽职院绿谷校区这间小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上演。

“金扳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一支以5名专业教师、30名学生组成的传承有序、运营有法、实干有为的志愿服务队伍。团队成员以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为专业支撑,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学以致用,为丽水各企业、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近十年来,团队已累计为丽水居民免费维修家电1000余件,他们精湛娴熟的技能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技能,让爱更专业。老雷的故事仅仅是“金扳手”以专业服务产业,以技术服务地方的小小缩影。

团队中的浙江省技能大师、浙江省劳动奖章获得者史磊,带领着师生团队以精湛的技术技能为多家滚动功能部件企业解决工业母机研发等难题近百项。团队还免费为丽水某公司研发铝滑块全自动装配机,修理数控机床操作面板等。2022年疫情期间,团队帮助青田某公司调试口罩生产线,助力防疫物资的及时供应。以他们为主演的抗疫视频作品《平凡的力量》,荣获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活动”短视频类一等奖。

“金扳手”还通过工业旅游活动拉起了小朋友的小小手。今年3·5学雷锋日当天,在学校绿谷校区的校园内,“小红领巾”们兴高采烈地跟随“金扳手”们学习修理技能、参观实训场地、走近大国工匠、参加“劳动+职业”体验课程。小队员刘诗雨说:“我学会操作机器人手臂了,真是太有意思啦,下次我还能来吗?”就这样,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发了芽、扎了根。

小扳手,更是实践大课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引领、校社地共建”的旗帜,就在这一个个载体,一支支队伍,一届届师生手中,不断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持续为老区建设、城市文明、社会进步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通讯员:翁婉仪]
[指导教师:徐徐]
[责任编辑:石悦]
近年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文明校园“十个一”建设,讲出了八个文明丽职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