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湖波载乡音,民歌传皖韵——探访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
原创 安徽师范大学 俞洪恩2025-08-04
8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团队专访了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致力探寻巢湖民歌即兴创作和方言声腔艺术表达的民俗文化。

        巢湖民歌作为巢湖市的名片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家莲则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8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地理语言学调查团队走进这位传承人的世界,对她进行了专访。年过七旬的李家莲向学子们深情讲述了巢湖民歌的艺术魅力、个人传承之路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为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独特非遗的文化价值提供了珍贵视角。 

(一)湖畔歌声起:从田埂走出的国家级“传唱者”

        8月2日,团队抵达李家莲住处。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灼灼,热情接待。访谈伊始,李家莲便为巢湖民歌“正名”:巢湖民歌的传唱范围以巢湖流域为界——东起裕溪口,西抵大别山麓,南至安庆北麓,北达江淮分水岭。这一区域恰如长江、淮河环抱巢湖,形成“两根筷子夹一湖碗”的独特格局。而在此地理框架中孕育的巢湖民歌,本质是河湖文化、稻作文化与水文化交融共生的结晶。在山歌类别内,巢湖民歌的秧歌最为突出。

        她将自己的艺术之路归结为环境的熏陶。李家莲生于原巢县司集乡(1958年改称司集人民公社,位于巢湖市),1958年,年仅4岁的她被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会前后此起彼伏的秧歌深深吸引。“两眼一睁就听到大家在喊秧歌!”这份源自乡野的旋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门,以及吃着“百家饭”长大、深受乡亲喜爱的成长环境,5岁时,李家莲便跟着老师和乡亲们学起了喊秧歌。为什么叫喊?按照农村的风俗,喊秧歌有个寓意:感动天地,风调雨顺,作物丰收。

        初中毕业后等待开学的半年间,她跟随公社宣传队四处放歌,“只要没睡着,就歌不离口”。1975年,凭借出色的秧歌“喊唱”,她被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特招入学。然而,像那些跌宕起伏的旋律一样,喊秧歌唱民歌的道路,对于李家莲来说,充满欢喜也充满忧虑。农民出身的她,在农村习得的唱功全凭“耳听心记”,对现代音乐理论体系完全陌生。在学校里,对她颇具挑战性的是不识五线谱、不会弹钢琴,但最终都被她以“不服输,事事争第一”的倔强一一克服,从零学起。学成归来后,她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20250802_232840.jpeg

李家莲向安徽师大招生办唱民歌(安徽师范大学 金婕 提供)

       工作期间,李家莲一边教学,一边坚持演唱和研究巢湖民歌。这份执着使她在2011年成为省级传承人,并最终荣膺巢湖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称号。她至今仍每日练声,精益求精。

        当被问及传承人脉络时,李家莲依据个人的经历和家乡的传承谱系,表示自己是第三代传承人。第一代传唱人有:苏寿祥、邹扬珍、查大明,第二代传承人有:杨家胜、胡吉英(师傅:苏寿祥)、邹祝莲(师傅:邹扬珍)、陈翠荣(师傅:查大明),第三代传承人有:李家莲、李正凤(师傅:邹祝莲),第四代传承人有:姚永明、雷玉君、罗明付、徐笑飞等14位(师傅:李家莲)。

(二)水土孕声腔:即兴、协作与声腔中的民俗风情

       巢湖地处皖中,襟江环湖。巢湖民歌在方言融合中形成了独特声腔美学。“望风采柳”即兴创作是其灵魂:见什么唱什么,到哪唱哪,干啥唱啥——民歌根植于劳动和百姓的喜怒哀乐。尤以“一领二吆三拐弯四合”的秧歌结构,生动展现了集体劳作中的艺术协作。

       谈及经典民歌,李家莲如数家珍。她说,小时候除了唱歌,没有什么好玩的体育项目,最开心的就是在场基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人多热闹。说着说着她就唱起了《看场》这首歌:火红太阳照满场,看场大嫂喜洋洋,手舞稻掀翻场忙,晒干扬尽好归仓。大嫂仔,鸡来着,喔嘘——

20250802_233048.jpeg

李家莲手写的《看场》乐谱(安徽师范大学 金婕 提供)

      《看场》源自巢县民歌《吓老鹰调》(“吓”方言读“喝”),也曾名《看庄稼》。看场就是在空旷的场基上守护粮食,不让鸟兽偷吃。这首经典以凝练的四句歌词(一句一段)对应“晒、翻、扬、仓”的农事场景,其饱满欢腾的旋律生动刻画了巢湖农事的图景。歌曲开篇“火红太阳照满场”中“火”字小三度(mi-so)跳跃的旋律,瞬间点燃劳作者归来的喜悦,奠定全曲的欢畅基调;贯穿始终的“哎呦嗬”等衬词,通过齐唱与领唱声部交织,既模拟木锨扬谷的节奏律动,又映照出集体劳作的生动场面。创作者匠心独运,大量运用装饰音,尤其是小三度下滑音(如“场”字尾音的婉转下坠),巧妙呼应巢湖方言的声调韵味,赋予旋律口语般的鲜活转音。曲终“大嫂仔,鸡来着”的吆喝,其轻松活泼的徵调(so-mi-so)似有孩童在谷堆间嬉戏的雀跃身影,而“喔嘘——”的拟声词则生动展现晒谷厂驱鸟的场景,使日常劳作在晶莹汗水与童声笑语中自然交融,彰显出民歌、方言以及生活场景的高度统一。

        她强调,“节奏、旋律和填词共同构成一首民歌。民歌唱的是历史、故事,更是当时的生活。”以《数板山歌》为例,歌名随时代更迭(《十八仓》《渔家儿女唱十大》《红太阳照山乡》),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骨子里的旋律与真情——而民歌正是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中,不断发展、延续血脉。

       访谈中,李家莲兴之所至便即兴亮嗓。婉转嘹亮、跌宕起伏的歌声,尤其是饱满的衬词演绎,瞬间将学子带入巢湖民歌的声腔世界。问她唱的是哪首?老人抿了口水,淡然笑道:“脱口而出,没有名字。”这份“望风采柳”的创造力,或比歌谱更为珍贵。

       “方言是民歌的魂,丢了方言,民歌就丢了味道和魅力。”她指出巢湖方言兼具吴韵之悠扬与楚腔之高亢,并举例特色读音:“鞋”读“孩”,“吃饭”读“尺饭”,“回家”读“照旮”;表顺利为“顺当”,说聪明用“活头”,不聪明用“呆头鹅”——这些特色口音无一不是民歌地域底色的明证。

(三)薪火续乡音:方言是根脉,稻浪传新声

       据悉,李家莲曾深入学校、街道、群众文化团体教唱巢湖民歌。巢湖市二中、三中、烔炀中学、司集中学,苏湾中心小学等10余所校园,经常可以看到她奔走的身影,在她的努力下,这些学校都成了巢湖民歌传唱基地。针对不同学段,她的教学方法各异:初中生重兴趣培养,了解简谱、故事、场景,哼唱旋律即可;高中生课业重,难深入;大学生则详解历史背景、曲调源流。

20250802_233225.jpeg

李家莲在苏湾中心小学唱巢湖民歌(安徽师范大学 金婕 提供)

       “时代在变,传承人也要随之改变。”她坦言,收集民歌耗时耗力,但“民歌在我手上,能传多少是多少。”相比其他事,民歌传承“非一蹴而就,是漫长的过程”。当前,巢湖民歌发展已陷瓶颈期,她呼吁各级政府持续重视,自己亦将全力以赴。

       “传承民歌,需从地方方言开始学起。”李家莲毕生践行“一生守护一首歌”的执着,让民歌从田埂走向广阔舞台。她的实践印证:乡音的力量,蕴藏于口口相传的方言间,回荡在田埂飘荡的旋律里,绵延于唇齿相承的烟火中——这是刻着乡愁的活态史诗,亦是照亮归途的星河长灯。

20250802_233357.jpeg

团队成员与李家莲的合照(安徽师范大学 金婕 提供)

        湖波载乡音,民歌传皖韵。此次深度访谈,安徽师大“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团队不仅了解到巢湖民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更体悟到以李家莲为代表的文化守护者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情怀。团队成员深知:方言俗语是“拾起满地乡愁”的支点,巢湖民歌是传递“徽声皖韵”的载体。让更多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需要坚守方言这个“活态记忆库”,并将其作为传承民歌的根基与灵魂。团队期望借此探访契机,唤起公众对方言与民歌价值的珍视与守护,将这份承载乡愁与地域精魂的文化薪火传递四方。唯有更多人的“看见”与“行动”,方能真正让巢湖民歌焕发新的生机,让巢湖乡音声声不息、生生不息!



[通讯员:朱琳]
[指导教师:阮熹晟]
[责任编辑:石悦]
8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团队专访了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致力探寻巢湖民歌即兴创作和方言声腔艺术表达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