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火热开展
原创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2025-04-03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大学生们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幼儿园和大学校园。

当团扇绘上童趣图案,当扎染布匹在阳光下绽放斑斓色彩,当徽州鱼灯在校园里点亮传统文化之光——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大学生们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幼儿园和大学校园,在传承中创新,在互动中传播。  

 

非遗启蒙课堂:大学生牵手萌娃感受传统之美


3月15日至30日,艺术设计学院百余名学生志愿者分批走进芜湖市湾沚区幼儿园和小学,开设"非遗小工匠"趣味课堂。产品2301班学生率先走进湾沚区东湖幼儿园,为小朋友们展示了面塑作品,从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到惟妙惟肖的戏剧人物,让小朋友们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开始了“揉、捏、搓、压”,灵活地开始创作“捏面人”。


1.JPG

(图为活动现场)

 

视传2401班走进湾沚区第一小学,将非遗活动设置了四大体验区:在“团扇雅集”区,小朋友们用颜料在绢面团扇上描绘花鸟虫鱼;“漆扇工坊”里,大学生指导孩子们体验传统大漆工艺;“扎染天地”中,稚嫩的小手捆扎布料,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纹样;“剪纸乐园”内,红纸在剪刀下变成栩栩如生的窗花。


2.JPG

3.png

5.jpg

(图为活动现场)

 

“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漆扇手舞足蹈,我仿佛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志愿者潘昊陵同学动情地说。湾沚区第一小学张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书本教育更直观,孩子们在玩中学,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校园非遗盛宴:徽州鱼灯遇见芜湖铁画


回到大学校园,艺术设计学院学子将非遗推广玩出新花样。3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游园会”在校园陶然餐厅门口举行。在漆扇制作展区,大学生们展示了漆扇的制作流程,从胎骨制作、裱布刮灰到髹漆装饰,每一步都体现着传统工艺的精湛,吸引师生排队体验漆扇制作。芜湖铁画展区,大学生们现场解说"以锤代笔、以铁作墨"的独特技艺。植物敲拓染体验区,新鲜的艾叶、各色花瓣等植物材料整齐摆放,伴随着阵阵清脆的敲击声,植物的汁液渗透布料,留下自然的色彩与形状。教室内徽州鱼灯装置引人注目,学生们耗时四个小时制作完成,鱼鳞采用环保材料,夜晚通电后流光溢彩。


图片3.jpg

图片2.jpg

4.jpg

(图为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知识问答、传统工艺体验等互动环节。参与设计的郑可怡同学介绍:“我们运用专业所学,给传统工艺注入现代审美,比如将铁画元素设计成文创贴纸,让非遗更'潮'更年轻。” 

 

传承创新并举:构建非遗育人新范式


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金亮表示,此次活动是学院“非遗+”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我们鼓励学生先深度学习非遗技艺,再创造性转化。既要去幼儿园当‘小老师’,又要在校园做‘传承人’,这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是双重提升。”

据悉,学院已与湾沚区文化站达成合作,未来将持续开展“非遗工作坊、非遗摄影大赛、大学生创意节非遗文化展”等活动,让非遗传承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育人平台。正如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钱琳所说:“高校不仅要培养设计师,更要培养有文化根脉的传承者。”


[通讯员:徐珍]
[指导教师:钱琳]
[责任编辑: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大学生们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幼儿园和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