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8名学生走进长白县,留下了最深情的告白
原创 长春理工大学 潘志博 陈祉昂2023-12-04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师生去往吉林省长白县二十道沟开展‘文化下乡’墙绘活动。

与乡共绘  无悔青春

——访文学院“文化下乡”墙绘实践活动团队

         


“若是再给一次机会,我们仍会坚持这次选择。”


“如果还能多给我们几天时间,墙绘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吉林省长白县二十道沟的村子里不只有凛冽寒风,还有由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品和讲师刘绍洋带领的左骏巍、王子龙、邹健、赛晓璐、杨一菲、史新宇、康紫玉、吴祎8名同学留下的暖心绘画创作,这是他们在“文化下乡”墙绘实践活动中赠与这里最深情的告白。

团队成员合影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从左至右,分别是左骏巍、史新宇、康紫玉、杨一菲、刘绍洋、王品、赛晓璐、吴祎、王子龙、邹健



选择:从长理出发,下一站长白


“明天学院组织去外地开展‘文化下乡’墙绘活动,你能去吗?”


学院的通知犹如一阵疾风般匆忙,但接到电话的他们却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接受任务,并投入到相应的工作准备之中,这是一次省级专业扶贫项目——长白县二十道沟村“文化下乡”墙绘实践活动。


从长春出发,抵达遥远的长白县,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开车也要六七个小时。“我和杨一菲都有点晕车体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一点点痛苦的。”赛晓璐嘻嘻哈哈回忆着当时晕车的自己,还特意强调,只是“一点点”罢了。


可是晕车的难受,谁不知道呢?但这都不是问题,暮色降临,他们欢呼着到达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而这里,离目的地长白县二十道沟村敬老院还有十二公里。


那一晚的小县城旅馆中,几颗年轻的心满怀悸动与期待,盼望着“任务”快点到来。

养老大院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清晨六点,闹钟唤醒了梦中的少年人,顶着清晨的寒意,吃了简单的早餐,他们再次乘车,前往需要墙绘的敬老院。


“这次墙绘用到的材料都是我们自己从学校运来的。”史新宇介绍说。3大箱颜料、100多个调色盒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水桶,几十袋丙烯颜料和数不过来的粉刷工具,他们是“墙绘师”,也是合格的“搬运工”。

绘画工具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敬老院的墙壁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白色墙体,表面因为长期风吹日晒,变得凹凸不平,看来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由于能带的绘制材料非常有限,志愿者们只能徒手现场调制绘画所需要的颜色,这丝毫难不倒专业的“艺术家”们,他们迅速分工,进入了创作状态。

学生绘制绿枝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热爱:学以致用很甜,帮助他人最美

学生绘画特写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因为我们这次是为敬老院绘画,所以调制了很多鲜亮的颜色来绘制墙面,希望让老人们的心情跟着我们的画作明亮起来。”吴祎表达了他们此次墙绘的设计思考。


你那边负责统一配色,我这边就先勾画底稿,那面墙开始上色吧,“承包”写字的人可以动笔了……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小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里是山区的边境村,风特别大,早晨太阳还没完全出来,除了冷,还是冷。”邹健边说边打了个哆嗦,仿佛村子的风又吹到了采访室。

多个学生绘画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后来中午太阳出来了,就变成了阳光晒得后背发烫,冷风吹得前胸发凉。”左骏巍补充了另一种温度感受。


“我是脱掉羽绒服干活的,不然衣服很厚,会影响我施展绘画天赋。”王子龙挥了挥手,俨然一副大师“派头”。

完善绘画细节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我们穿的棉服、裤子也都被颜料重新‘设计’了,洗不掉,根本洗不掉。”康紫玉与吴祎都是女同学,说起衣服被“毁”,脸上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单人绘画特写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早晨刚到的时候,我在洗手间遇见了一个阿姨,但她只是陌生地看着我。后来我们干了一上午活,中午时我又遇见她,她远远地就对我们挥手微笑,她一定是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了。”杨一菲讲了一个开心的小插曲。

多个学生补充细节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我们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别人,所以吃什么苦都高兴!”赛晓璐总结了大家的心声,其他人纷纷点头。



学生绘画作品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偏远的山村,炙热的太阳,呼啸的冷风。没有精致的画纸,没有整洁的画室,也没有所谓的午休,甚至没有一顿像样的饭,他们就这样一刻不停地在原本破旧的墙壁上画着自己心中的色彩。

学生绘画全景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我们最后还充当了一次‘大白师傅’,用剩余的材料把那些凹凸不平的墙面都修复啦。”杨一菲的声音中满是自豪。


这是特殊的一天,他们不仅在完成一次简单的墙绘,也面临了各种客观条件的挑战,但没有人喊苦喊累,而是在团结协作中共同完成了任务,创作了漂亮的作品,留下了动人的回忆。



再见:挥手不是告别,信念注入梦想


 “文化下乡”活动让二十道沟村的敬老院焕然一新,而活动归来的“墙绘小团队”成员们内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团队成员在石头前合影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我想开一家搭建人与城市交流桥梁的公司,解决现在大城市常见的‘人际隔离’问题,帮助外出打拼的青年人在拼搏的城市中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史新宇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这次公益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老年人需要子女的陪伴与温暖,我是学习产品设计的,所以想设计一款适老化的产品。” 杨一菲感慨,“虽然现在我还年轻,但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我想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实产品能给予老年人关怀,改进乡村环境可以增进老年人福祉。”赛晓璐接着说,“因为我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城乡规划,所以这次去的时候有很强的使命感。”对她来说,自己现在不仅是一个在书本上学习如何帮助乡村振兴的学生,更是一个真的去到乡下,感受当地情况,且肩负使命的青年学生。在未来,她想要尽自己所学,投入文旅产业,带动城乡发展。


“我要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继续深造,在未来运用插画与视觉表达来提高公益海报的表现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吴祎也将公益事业植入了自己的未来规划。


“在完成墙绘之后,我们偶然得知当地有一款叫做‘长池山下’品牌的大米,因为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做好宣传设计。这不正好专业对口了,这‘活儿’我们就接了!我们帮他们设计了H5动画,并生成二维码印制在了产品包装上,扫码就能了解产品,助力品牌推广。村书记特别高兴,一个劲儿感谢,我们的心里也格外高兴。”吴祎讲了一个额外的“私活儿”故事,听起来只是“顺手”而为,实际上却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墙绘”团队风风火火组成出发,又完成了任务圆满归来。看似“偶然”的组队,其实是源于每个人的优秀。8人的专业排名都稳定在专业前30%,其中4人早已获得研究生推免名额,而未选择读研的同学也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对未来有着长远清晰的规划。

团队成员合影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摄

带队老师王品表示,此次活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了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崭新的墙绘为乡村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色彩,这群长理学子不仅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更立下了奉献社会的坚定承诺。


文化下乡,与乡共绘。他们绘就了乡间美景,也绘就着充满期许的美好未来。



[通讯员:史颖莹]
[指导教师:石珂]
[责任编辑:杨虹]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师生去往吉林省长白县二十道沟开展‘文化下乡’墙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