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总是往前走,毕业生毕业后,大三的学生就已经变成准毕业生了。
考研、就业、创业、考公等这些关键词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出现在面前,成为大家的一次需要直接面对的选择。
和几位大三的同学交流过,也会问问他们的选择,也会谈谈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考研和考公。
考研,我以为是作为二本院校毕业生的一项比较好的出路,或者是高质量就业的一种方式。
考研可以提升二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学历提升、学校变化来增强自己的硬核实力,有机会可以硕博连读,毕业后留在高校当老师,或者继续去考事业单位或者到职业院校考编,或者考高校辅导员,都有了相应的“考试门槛”。
考研的录取比例还是可以的,除了推免的之外,对于二本院校来说,20%的同学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
全国考研的人数在后疫情时代突飞猛进,就业压力和形势变化叠加后造成了考研大军一定程度上的“内卷”。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考研人数为457万,创下了历史新高,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总人数预计为120万左右,落榜的人数超过300万。
2024年考研人数肯定不会少,未来只会更多,但是读研后可以扩大朋友圈、提升就业质量、获得更好发展的共识已经成为大家坚持的理由。
虽然难,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愿意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全力以赴投入复习,让自己按期、如愿上岸。
选择考研,我以为是二本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最佳路径,从职业发展的长远和格局来看也是最优化的。
考公、考编制,在后疫情时代已经成为很多同学的另一项选择。
对于二本院校的同学来说,这条路其实蛮艰辛的。
2023年国考152.5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录用比41:1,这个比例还是让人觉得挺“惊悚”的。
为什么要选择考公、考编制呢?
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工作稳定,是铁饭碗,是权力运行机关的金饭碗,还有一部分同学说是父母让自己考的,觉得很多行业都不稳定,尤其在疫情期间,只有进入到体制内才是稳定的。
父母的考虑是没有错的,同学们的选择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想问,从事考公、考编仅仅是为了岗位么?是不是还应该有家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公务员工作稳定,一般不会被炒鱿鱼,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很不错,什么都是及时发放。但是其中的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针对本科学历的二本学生,容易滋生惰性,职业发展的路径不是很多,在干部提拔的时候学历层次的硬伤就会显而易见。
即使考上了,大概率也会在事业单位的最基层,固然不能说农村乡镇不好,但是一定程度上想要更好的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的。
有些同学在大学期间也仅仅是普通同学,缺乏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那些隐性的管理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会有缺失,那些大局观、服务观可能还不够全面,而这些,不是仅仅靠上辅导班、多做题就能短时间提升改变的。
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有考上的同学,但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同学第一年没有上岸,有的同学考了三年依然磕磕碰碰,没有如愿。
对于同样是要系统复习迎考的考研或者考公,与其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后,想要更好的发展还要读研,那还不如趁着“智力充沛”和“脑路清晰”,一步到位读研,岂不是更好?
研究生毕业,你照样可以考公、考编制,包括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研究生的起点肯定要比本科生要高。
既然都要花时间花精力,那就要好好问问自己,到底适合那一条路,有没有那种气场和口才,而不是仅仅是做题,如果仅仅是做题,那就走学术科研的路,持续提升,照样可以熠熠闪光。
当然,这仅仅是我作为辅导员的一些个人观点,也只能提供一些建议。
怎么选择,不仅仅看你的内心,更要看你的坚持,时间是公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错过了时间就会错过了发展,因为结果不会演戏。
其实,不管怎样的选择都要合乎自己的学习成长实际,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往前走一直要努力,坦然去迎接成功或者失败,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