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新思启智润乡土,商智赋能绘新景”社会实践团师生,以红色文化学习传播、商业帮扶、生态保护为三大行动方向,深入桂林市周边区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他们走进村集体办公室、农户庭院、电商直播间,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破解难题,在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路上,写下青春注脚。
以商智破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调研中,实践团敏锐捕捉到乡村发展的核心瓶颈——数字鸿沟正成为制约振兴的突出障碍:年轻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乡村空心化,留守老人面临电子产品使用困境,配套基础设施亦显薄弱。为此,团队锚定商科知识落地转化目标,以电商助销为切入点,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乡村所需。
7月12日,实践团深入顺溪村开展“问诊式”调研。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王兆杰坦言:“硬件设施不足、地理位置偏远,让集体产业‘迈不开腿’。”目前,村里正依托特色油茶产业,全力打造黄关镇“油茶小镇”品牌。结合实地考察,实践团创新提出“蹭饭书记”、“扁担女孩”等贴合村情的发展模式,为品牌建设提供新思路。
7月13日,团队受邀进驻灌阳县乡情食品厂。这家以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企业,虽已搭建直播间,却因“特色不突出、运营缺方法”陷入销量瓶颈。实践团发挥电商运营专长,从产品包装话术、直播互动设计到流量引流策略进行全流程指导。帮扶后,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较之前提升400%,农特产品订单量显著增长。直播结束后,团队还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围绕供应链优化、品牌定位等提出可落地的商科方案,为长效发展“铺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灌阳县乡情食品厂开展直播活动 余佳佳摄
追寻红色足迹,让新时代精神在乡土扎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践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要求,实践团同步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实践,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传承。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成员们低头默哀;在史实陈列馆前,学习红军英雄的先锋事迹,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更坚定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信念。
7月15日傍晚,灵川县熊村的古民居里传出嘹亮歌声。这座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不仅留存着飞檐翘角的建筑瑰宝,更藏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实践团与村民围坐院中,共同唱响《我的祖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经典红色歌曲。暮色中,古村的青砖黛瓦与现代灯光交相辉映;歌声里,老人的皱纹与青年的笑脸相映成趣。红色旋律化作无形纽带,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共鸣中贴近,也让这座百年古村在新时代精神滋养下,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熊村同村民合唱红色歌曲 余佳佳摄
守护绿水青山,用实践行动擦亮自然底色
循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实践团将“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漓江水系沿线开展系列生态保护实践。
在灌江湿地,实践团与护林员一同调研生态修复成果。“近五年,灌江水质大幅提升,这是生态工程的硬成果。”护林员的介绍让成员们备受触动。大家手持检测工具采集水样、记录数据,在湿地栈道上追寻“从砂石场到生态绿洲”的蜕变轨迹。
在漓江畔,一场“垃圾清零”行动火热开展。实践团成员顶着盛夏烈日,沿河岸清理塑料瓶、渔网碎片等废弃物,汗水浸湿衣衫却不停歇。他们的行动吸引了游客驻足点赞,有游客主动加入清理队伍——这场青春示范,让生态保护理念在互动中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圩古镇江边清扫垃圾 余佳佳摄
盛夏的热浪中,实践团成员将课堂理论与乡土现实深度对接:在顺溪村的座谈会上,他们用商科知识分析拆解产业困境;在灌阳直播间里,他们用营销学知识设计促销话术;在漓江岸边,他们用环境科学常识讲解垃圾分类。三下乡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更成为“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
“我们不是来‘走过场’,而是要留下‘带不走的帮助’。”实践团成员的话道出初心。从商业方案到红色传唱,从水质检测到垃圾清理,他们用青春汗水浇灌乡土希望,在“知”与“行”的融合中,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自己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找到了成长的坐标。
(编辑:赵前程、李维豪、杨丁铭、梁建丽、侯禹民、何昕颖、付乾、陈瑶、黎灏玥、何思彤、李伟豪、杨艳秀、朱玉萍、肖雯鐘、余佳佳、梁曼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