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天微亮时就已经在图书馆门前等候进入,等到夜暮降临时才匆匆夹着书本回到寝室……寒来暑往,黑夜里的孤灯、密密麻麻的专业课本已成为考研人的“伙伴”。“三更灯火五更鸡”“晓月当帘挂玉弓”记叙着他们的日常,他们就是校园考研一族。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考研,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考研路漫漫,上岸终有时,从择校、备考到最终上岸,每个考研学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扣开他们的窗棂,共同聆听追梦路上的故事。

吴钰霞 吴钰霞摄
吴钰霞: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考研是背水一战,因此在选择院校专业时往往更为谨慎。经过深思熟虑,数学与物理学院2019级物理学(师范类)专业的吴钰霞将考研目标定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理论物理方向)。
“我希望能有机会深入研究物理学精细的分支学科,所以我选择了考研。”通过两年的学习,吴钰霞打开了物理学世界的大门,更感受到物理学应用的广泛,比如量子通信,想要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就需要达到研究生阶段。在后来的大学生涯里,她一直为了这个目标默默努力着。
对于吴钰霞而言,如果考研是一颗从大二时就在她心中埋下的种子,那么坚持,可能是一个念头,一个人或一句话。吴钰霞十分感激教导她的蓝凡立老师。课上,蓝凡立老师循循善诱,课堂生动有趣;课下,耐心负责地解决同学们的疑问,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演算稿纸是蓝老师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证明。在耳濡目染下,激起吴钰霞深入探寻物理世界的好奇心,蓝老师在她心中点燃了梦想之光。
然而,考研注定是一场孤独而又漫长的战斗。备考期间,吴钰霞仍要兼顾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多门繁杂的专业课程,实验实践及课程作业占据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时常扰乱她的复习计划。“每当事情多起来时,我总会担心时间不够用导致复习不到位,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面对压力,吴钰霞没有选择颓废,而是及时调整备考方案,极大程度地利用课余时间专心复习。
2022年7月至8月,为更好地利用暑假的黄金时间进行备考,吴钰霞整个假期都待在学校,在数学与物理学院创新楼自习室学习。对于考研学生来说,知识和心态是成功上岸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避免自己因考研压力大而陷入情绪内耗,吴钰霞时常鼓励自己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回忆起那些备战的日夜,她坦言:“对考研党来说,枯燥乏味的学习难熬且容易迷茫和产生自我怀疑。因此,学会摆正心态是考研期间最重要的事情。”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整个备考期间,除了自身的努力,数学与物理学院的老师们犹如指路明灯,照亮吴钰霞前行的路。吴钰霞非常感激何燕和老师与蓝凡丽老师,“遇到难解或毫无头绪的物理题,我会截图发给他们。两位老师都非常耐心地为我解答,也会在实践课上教给我许多科研方法,在得知我的初试成绩后,还给了我许多关于导师选择方面的建议。”吴钰霞说。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在考研征途中,吴钰霞一直以此为座右铭鼓励自己。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吴钰霞如愿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彼岸花开,她也将在物理学的研究道路上愈行愈远。

秦心瑞 秦心瑞摄
秦心瑞:从瑶语到文博,超越自我
“我对跨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想法十分坚定,从没想过放弃。”
文学院201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方向)专业学生秦心瑞,来自广西南宁的她从小便对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时常钻进博物馆,通过观看年代久远的文物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大学时,通过专业学习我深入了解到瑶族文化,并被其深深吸引,我希望以后能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从大一起,她便悄悄就立下考研的目标。
选择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以下简称文博专业)缘自一次奇妙的博物馆际遇。秦心瑞在参观南宁博物馆参观时偶遇一位民大文博专业的学姐,学姐对藏品长信宫灯绘声绘色的介绍让她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那时起,她每到一个城市最先打卡的便是当地博物馆,通过历史遗迹和文物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基础架构,亲身感受一方土地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城市地缘、学校师资等因素,秦心瑞把考研学校定为厦门大学,在步入大三后开始全身心备考。
“对考研结果不确定、迷茫伴随着我的考研之路。”备考初期,秦心瑞静不下心背单词和看专业课,但玩乐又会使她产生很深的愧疚感。“愧疚感迫使我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不学习就浑身难受。”渐渐地,她摸索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专业课的复习是秦心瑞的备考重点。“不同学校的专业课考试内容很不相同,收集资料会耗费大量时间。”秦心瑞说。除了官方指定参考书目《中国考古通论》《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文物学》外,秦心瑞还注重扩展知识点,《考古学概论》(马工程)《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等书籍进行补充和扩展,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作为一名跨学科、跨专业考研的考生,秦心瑞在复习准备上面对更多挑战。
“文博考研涵盖的内容很广,由于自身基础比较薄弱,有时刚背的专业课知识转头就忘,会感到很无力。”为拓展视野,秦心瑞关注了弘博网、文博圈、亚洲考古等几十个有关文博考研的公众号和网站,随时跟踪文博方面的政策和热点,并下载许多厦门大学文博专业导师的论文进行研读,理清其中的逻辑思维。在背完对应内容后再根据复习进度进行刷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答题。面对错题,她及时复盘,将没有记牢的知识点做好标记,并在空白处写下解题思路,思考解题技巧。
2022年12月25日,秦心瑞踏进了笔试考场。在考试期间秦心瑞经常头晕咳嗽,打断做题的思绪,不能专注地做题,给秦心瑞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秦心瑞仍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初试386分进入面试,最终成功被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化遗产(含非遗)方向录取。
回忆考研之路,秦心瑞高兴与辛酸并存:“考研这段经历在我整个人生中是磨灭不掉的存在,很好地锻炼了我的性格与态度,过程远比结果给我带来的感受多得多。”自此,她将带着热爱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文化波澜。

黄银凤 黄银凤摄
黄银凤:坚毅远行,奔赴下一场山海
2023年6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黄银凤成功考取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方向的研究生。
谈及自己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不解之缘,黄银凤回忆道:“我在大一修过《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学》课程,有趣的课堂让我喜欢上这个有意思的专业。”外交学课上,李玫宪老师用“剥豆豆”的方式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融入游戏中;国际关系史课上,赵师苇老师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世界各国外交历史娓娓道来……新颖灵动的课堂让黄银凤对国际政治产生浓厚兴趣,在大一下学期专业分流时果断选择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国际关系学科知识细而繁杂,黄银凤课下经常要花很多时间捋清各个知识点,对待知识求知若渴的态度使她的学业成绩稳居班级前列。但是,国际政治复杂多变,要想将其中的知识学精学透,光靠本科阶段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黄银凤暗自立下考研的目标。
定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方向这一考研目标时,黄银凤表示十分冒险,“国际关系学院在国际关系院校中排名第六,学科实力雄厚,尽管很难,但我想尝试一下。”尽管择校的压力时常将她的心理防线击溃,但她还是想放手一搏。
黄银凤深知考研是一次“持久战”,所以在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后,黄银凤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把心思落实在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上,慢慢将知识体系填满。她笑着告诉记者:“在这种平淡的过程中,我会找到坚持的意义,它一直在支撑着我前行。”
在复习专业课时,黄银凤需要将国际新闻热点进行归纳总结,但是这些热点内容更新快、涉及范围广,密密麻麻的热点常令她应接不暇,不知从何开始整理。在赵师苇老师的建议下,她将新闻分为几个板块进行整理,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再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为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她常将《权力·制度·文化》《大棋局》和《二十年危机》等与专业课有关的必读书目放在手边,时不时拿起翻阅。
“我想要走上学术道路,所以研究生是我的必经阶段。”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黄银凤在备考的过程中,也就有了莫大的动力。为抓紧时间复习,她每天坚持七点起床到图书馆学习直到闭馆,而后又辗转学友楼自习长廊背书到凌晨才回宿舍洗漱休息,周末也如此循环往复。
努力备考之余,黄银凤也会选择用一些“奖励”激励自己,作为不断前行的动力。“每周日下午是我的休息时间,这个时候我会无限地放空自己,看一场电影或是打一场游戏,总之忘记一切与考研有关的事情,到周一再全力以赴地看书。”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学习让她从容不迫地走上笔试考场。在得知自己笔试成绩过线时,黄银凤压抑住喜悦的心情认真准备复试,最终如愿考上理想院校。
“考研结束后我想和一起备战考研的朋友相聚,和家人来一次难忘的旅行,去做自己一直想做而未做的事。”随着考研季落下帷幕,黄银凤将开启新的旅程,那段为梦想而挑灯夜读的日子将永远珍藏在她成长的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