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室建设整体情况介绍
(一)建设目标
工作室以提升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促进辅导员成长发展为目标,聚焦网络育人工作中制度建设不完善、平台阵地少粘性、队伍能力待提升、创作内容不精准四大突出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前辈领航、朋辈互助、辅导员交流的平台。

梧桐树网络文化工作室工作环境 图/边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
(二)建设构架
工作室构建“1244”工作团队:实行矩阵式管理。由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中心,培育指导辅导员团队和学生团队两支队伍,辅导员团队由学术科研组、网络运维组、团队管理组、创作策划组组成,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创作实践。学生团队主要由易班工作站、焦点时刻栏目组、院级新媒体中心组成。
工作室各团组采用项目化模式运营,突出成果导向,承担具体项目并及时固化成果。
1.学术科研组:研究探索增强高校网络育人实效性的方法路径,创新切入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课题。申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以及各省网络思政中心的开放性课题。征集整理优秀网络育人案例,编撰《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集》《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程》等。
2.网络运维组: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紧密联动,借助微博、微信、小红书、B站、抖音等媒体平台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师生黏合度高、受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网络育人平台。
3.团队管理组:做好团队成员申请审核、网络育人队伍培训、项目完成情况考核等工作。开展网络育人工作调研,分析大数据时代学生网络行为画像,研究学校网络育人队伍体制机制建设,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提供参考依据。组织团队培训、沙龙、外出考察学习先进高校典型做法;组织团队成员申报中大在线优秀指导教师、易班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迎新案例、网络育人创新案例、易班优秀研发作品奖等荣誉。
4.创作策划组:坚持内容为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一批网络精品栏目。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热议话题引导等方面开展创作策划。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断增强活动的仪式感、体验感、吸引力。线上重点打造红色广播站、这里是农大、爱说会议室等栏目。线下通过耕读体验营、网络文化节等载体,与线上活动同频共振。及时固化创作和活动成果,积极参加“一节一推选”活动,组织参加各类网络文化作品比赛。

工作室成员合影 图/边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

工作室学生团队工作场景 图/边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
(三)建设成效
1.网络育人体制机制完善
强化对校园网络阵地的管理。制定《学院易班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管理办法》《辅导员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网络媒体运营团队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进行明确要求并进行认定,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探索网络作品评价体系,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主要从思想性、传播性、艺术性、学术性四方面进行评价。优秀网络应用研发科技作品主要从现实需求、用户体验、管理效果、成果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工作室积极推进网络作品评价在各类评优考核、科研成果、业绩考核、职称晋升中发挥作用。
2.网络育人队伍素质提升
工作室邀请校内外专家、名师进行交流分享,选派成员赴其他高校学习网络育人先进经验、举办辅导员沙龙、网络育人训练营等活动。培训内容涉及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创作、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培训每学期不少于16学时,培训考核结合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合格颁发培训证书。注重在实践项目中锻炼培养工作队伍,边干边学,以干促学。通过举办校园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易班建设大赛等网络文化活动,打造网络精品育人栏目,进行项目化管理,锻炼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网络育人实效。
3.网络育人阵地异彩纷呈
现已建成影视录播室、音频制作室、综合活动室等场所400余平米,配备无人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影视照明、录音设备等各类影视专业器材,为广大师生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工作室明确网络育人品牌成长培育路径,支持品牌做大做强,对网络育人品牌实行年度星级认定,经过认定的网络育人品牌可获得项目经费支持。把握时代特点、关键节点、热点难点,利用微视频、微课堂、微宣讲等形式,打造“红色广播站”“榜样集结号”“农大寻宝记”“这里是农大”“爱说会议室”“就业宝典”等多个符合大学生网络习惯的网络品牌节目,做好校园文化引领的“风向标”。
4.网络文化作品成果丰硕
工作室平均年创作网络文化作品200余部。作品多次被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网、扬子晚报、时代周刊、河北日报、高校思政网、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在学生群体中拥有较强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视频《考研女生走廊上头插灯管学习》播放量2.1亿次,排名当日微博热搜榜单第一。视频《高校操场铺防雨布方便学生晒被子》播放量5378万+,排名当日微博热搜榜单18位。视频《毕业生把证书当废品,老师蹲书堆找到》播放量1700万+,被新华社公众号报道。视频《农大学子袁隆平题词前献花》播放量927万+。视频《毕业生离校前把宿舍打扫干净》播放量484万+,被人民网公众号报道。2022年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网通站、2021年、2020年、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校网通站。2020年、2021年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全国易班优秀工作站。2020年至2023年,先后获得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获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获奖数量名列河北省内高校前列。
二、工作室建设的优势和特色
1.工作基础
河北农业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育人传统。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以“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涌现出“人民楷模”李保国教授、“果树9301班”优秀生群体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2019年由工作室牵头实施的“网伴儿工程”网络育人实践项目,整合全校思政教育资源,统筹各部门网络育人力量,建立网络育人工作矩阵,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研究基础
工作室实行项目化管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发布项目指南,由工作室成员自行申报。对申请人和团队的工作经验、研究基础、实施方案等进行严格把关。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团队和个人年度考核与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焦点时刻”等十大网络育人品牌建设作为推进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校荣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涵养教育、资助育人教育、国防强军教育等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热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情感厚度的原创节目。
3.队伍基础
工作室注重考察申请加入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目前,工作室辅导员团队80%以上的成员具有信息技术、影视技术、艺术学、传统文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或相关工作经历。学生团队50%以上成员来自信息技术、视觉传达、中文等相关专业,团队整体专业化水平较高。邀请马院全国教学名师2人、专业教师3人担任工作室顾问。先后选派团队成员赴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延安大学、南昌理工大学、西华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学习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经验。

工作室办公设备 图/边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

工作室活动场景 图/边志鹏 河北农业大学
三、工作室未来规划
1.实施“引凤栖梧”工程
进一步加强从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专任教师队伍选拔优秀网络育人人才加入工作室的力度。孵化建设若干个网络名师工作室,给与场地和资金支持,承担工作室团队培训和项目任务。进一步完善网络育人各项配套制度,研发网络育人评价系统,完善网络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推动网络文化作品等级认定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年度考核、业绩奖励中的运用。
2.加强网络育人理论研究
发挥大学的理论研究优势,结合工作室各项目实施的宝贵经验,引导工作室成员深入开展网络育人研究工作,探索网络育人基本规律,把握网络育人价值指向,关注网络育人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汇总整理网络育人新成果,以较高的理论水准和研究成果为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组织申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组织编写《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案例集》等。组织参加“一节一推选”活动和各类网络文化作品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