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 图片由易文珍设计)
在湖大,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是一类通识选修课,通过展开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和培育湖大学子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借助“双创”课程平台,七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组建成一支实践团队,他们分别是建筑与规划学院2020级王一帆、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梁天誉、工商管理学院2021级程思静、法学院2023级张嘉莉、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张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胡友缘和2023级王之涵。
在日常的课程作业中,团队一齐挖掘创新潜能,制作出玲珑精美的“寻忆湖大·打卡书签”,以流畅线条雕刻建筑,以创意作品呈现风采......
(创业小组合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1
「灵巧构思
勾勒鲜活湖大」
9月28日,《创业基础》课程布置了期中作业,并以抽签的形式组建了创业团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项实践活动。七位本科生因此结缘,经验丰富、热情积极的大四学长王一帆担任队长。
在最初拟定作品类型时,团队经历了一番“头脑风暴”,东方红广场前络绎不绝的游客给予了团队灵感。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排队打卡”的湖大建筑。
同学们的设想不仅仅停留在展现湖大建筑典雅外观的层面,还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带领更多人了解湖大建筑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因此,团队最终决定以“书签里的湖大”为主题,选取了岳麓书院、二院、红楼(科学馆)、校碑和大礼堂五个既为人熟知,又蕴含着丰富的建筑学问和历史底蕴的场景。“我们希望制作出一种作品,给大家创造出一个更丰满的湖大印象。”
(书签里的湖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一帆来自建筑与规划学院,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是主要设计师。
“圆”作为书签上的点缀元素,除了让画面整体富有流畅美和设计感,也是王一帆借以传达作品内核的重要载体。
“例如,考虑到二院东西结合的特点,采用了融合交叠的圆,象征交互融合;红楼如今的形制是几代建筑师们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我们决定以红楼立面与同心圆元素作为设计元素,也是象征我们湖大人不畏困难、同心协力的伟大精神;在大礼堂书签上,专门给‘柳式圆窗’设计了‘特写’,由此彰显湖大建筑的代表性元素。”
(“柳式圆窗”设计元素特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没有不请自来的灵感,这些创意思维的搭建与日常的学习积累息息相关。谈及建筑时,王一帆自如地将相关的历史背景、设计思路和建筑知识娓娓道来。“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写生、测绘校内建筑是常见的事。在平时作业里,老师也会要求我们挖掘自己设计的独特价值。”正是长期的“修炼”,才有了这次的灵感迸发。
02
「精心打磨
力求方寸完美」
设计样式,只是作业进程的第一步。从图纸转移到实物材料上,更是对技能应用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考验。
打印作业样品同样由“专业对口”的王一帆主要负责,他选用了激光切割技术,利用激光束的热能实现对工件的切割。这是一门“精细活”,轻微的参数变化都会对切割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在最初的两次打印中,由于参数设置不合适,远不及预期效果。要么是参数过低,样品的雕刻线条不明显;要么是参数过高,样品呈现出“烧焦”的状态。“当时还是挺沮丧的。”王一帆回忆道。
作业的截止时间越来越近,王一帆多次调整激光加工功率和切割速度,更加注重细节把控。经过精心打磨,终于制作出了理想中的“寻忆湖大·打卡书签”。
(书签设计图打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手稿的绘制、立体稿件的搭建到文案的撰写,每一步都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和反复的修改,“遇见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同学们保持着从容的姿态,追求方寸完美。
03
「双创课堂
搭建互动平台」
对于主创团队而言,借《创业基础》课程的机会,他们突破了熟悉的圈层,收获了一次有趣的设计、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生动的实践。
“平时我们的设计总是停留在图纸上,这次能够把图纸设计落到实处,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拓展过程。”王一帆说。
(书签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书签作品诞生于一次普通的“双创”作业,也在“双创”课程中,收获来自老师同学们的诸多建议:或许这不仅仅是“书签里的湖大”,还可以是“书签里的长沙”,既记录湖大的传承,也见证长沙的变迁,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描绘城市生活语境。
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搭建了一个多维互动的平台,尊重学子们的奇思妙想,激励团队间的合作共促,让湖大学子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散思维、收获成长。
“有很多高中同学对我们的作品很感兴趣。通过邮寄的方式,让各地的好友也了解我的大学,了解湖大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情谊的连结。”张嘉莉说。
(湖南大学校碑 图片由易文珍提供)
“我们想借书签的创意,让外界了解到这里过去的、当下的面貌,用湖大人的语言讲湖大人的故事。”这也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与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