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日,你我皆是主角
原创 湖南大学 人民日报2025-04-17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维护国家安全 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 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 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跟小湖一起深入学习

昨天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维护国家安全

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

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

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专家解读

我们一起来学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交汇点,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形势,全面践行新理念,构建安全稳定新格局,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图片

湖南大学财院校区。

聚焦政治属性,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形势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聚焦教育的政治属性,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呈现的新特点,是高校必须把握的前提与方向。

从“两个大局”的角度审视,高校面临的内外冲击依然严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作为具有国家教育安全“风向标”意义的高校,必须着眼“两个大局”来观察安全稳定形势、分析安全稳定问题、谋划安全稳定对策。

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经济下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利益争夺、政治博弈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活跃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美国内部政党斗争加剧,美西方焦虑情绪陡增,科技上封锁打压,意识形态上加剧对抗。境外敌对势力、境外网络平台频频发声,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策动不同层级、身份、专业人员以“低级红”“高级黑”等方式煽动错误政治立场与观点,给教育系统政治安全带来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短板。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几十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逐渐显露出来,社会问题累积和激化所带来的衍生风险随时可能倒灌高校校园,高校安全面临更多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影响全局的“黑天鹅”事件。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审视,高校担负的维护国家安全使命任务更加重大

国家安全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是共同的、整体的安全。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知识分子和青年人才的集聚地,高校安全影响着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诸多重要国家安全领域,事关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从履行主体责任的角度看,高校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高校青年学生。当今的大学生成长路径单纯,普遍缺乏政治安全意识,不加以教育引导极易走偏,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策反的对象。同时,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出的复杂化、互联网化、多样化、隐蔽化等特征,使高校意识形态斗争面临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从主动担当作为的角度来说,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科技的交汇点,发挥教育、人才、科技力量集中的优势和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面向国家安全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培育政治可靠的国家安全高层次人才,提升国家安全新质战斗力,助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有优势,更是责任与使命。

从教育强国的角度审视,高校必须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能力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新时代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如一些高校发展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发生严重安全事件、部分教师师德师风严重失范等,对教育强国建设造成影响与冲击。高校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力量,防范学校发展中的内生风险,及时回应和解决内部矛盾问题,避免演变成影响教育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是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办学开放性加大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管理样态和师生生活样态乃至安全问题样态也将出现深刻变化,安全稳定问题的内外联动性、跨域传导性、突变放大性、难以预料性等特点将进一步突出,将使高校在安全稳定风险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面临更大的难度,要求高校必须紧扣教育强国建设内容,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确保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图片
湖南大学老图书馆。

聚焦核心内涵,全面践行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理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是“总体”二字,强调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性。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点多面广、系统繁杂、风险源头多元,预警、防范和处置“单打独斗”难以完成。要实现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总体原则,全面践行大安全理念。

注重系统性。系统性要求高校党委强化对安全稳定工作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治理顶层设计层面上要统筹协调,始终坚持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学校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推进,统筹好学校涉安全稳定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将“安全稳定重要事项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纳入学校党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范围,做到安全稳定工作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安全稳定机构及职能设置上要一体设置,防止出现职能漏项和“两张皮”现象。湖南大学2019年在原保卫处的基础上成立党委保卫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将国家安全、政治安全职能与其他安全保卫职能系统整合,一体推进,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安全与稳定“两张皮”情况。工作考核上要横向纵向一体化推进,横向方面要将安全稳定工作纳入职能部门与业务系统考核内容,纵向方面要将安全稳定内容体系、责任体系及落实情况纳入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要点,尤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是否逐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组织、岗位等末梢组织单元并开展日常考核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横向纵向一体推进,防止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及“上热中温下冷”现象。治理内容上要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点,风险研判、治理不能只注重某一部门或单一业务系统安全风险的燃点、爆点,更要高度重视不同部门、业务系统风险引点之间聚合联动形成系统性燃点、苗头的治理,坚决防止散布在各部门系统小的引点聚合形成系统性燃点、爆点。

注重协同性。高校不是安全稳定的“象牙塔”,维护安全稳定,尤其要注重协同性。强化校内外协同,要结合社会热点与属地经济社会及安全稳定情况,加强与政法、公安、网信、民族等管理部门的协同,及时掌握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协同开展排查、研判、整治,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校内部门协同,坚决打破部门壁垒,在安全稳定工作重点职能部门间建立跨部门的实时监测、分级预警、快速核查、提示通报、会商研判、问题联治、风险联控等协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整合力、潜在风险联动研判力、系统风险一体应对力和突发事件协同处置力,坚决防止出现短板部门,出现缺口漏洞,产生“水桶效应”。强化责任协同,要根据安全稳定需要与工作实际逐层逐级逐项细化明确各部门、各业务系统具体责任,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权责对等,不同部门、系统间不管安全比重大小均协同一致,杜绝只顾本部门安全不管其他部门安全、只顾局部安全不顾整体安全、只重业务发展不管安全责任现象。

注重全面性。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教育对象要覆盖全体师生,必要时要联动属地,将校区内实际居住与学校安全稳定密切相关的非学校人员纳入教育对象。教育时机要全面覆盖主要安全时间节点与师生工作全过程。教育内容要将有关国家安全的政策法规全面纳入,树牢师生大安全理念。要全面增强师生安全稳定工作技能,不但要逐层逐岗开展某类或某件具体安全稳定事件、现象的应急处置技能演练,也要将安全隐患排查能力、风险信息收集能力、单一风险研判能力、系统风险分析能力、舆情分析应对能力等纳入师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要求,政策执行方面要不折不扣全面落实文件规定和相关行业安全规范。具体实施方面要以维护常态安全促进重要节点安全,以全面扎实的安全稳定基础信息促进对校园新领域安全的精准研判与科学应对。人员组织上要构建全员参与工作格局,发挥师生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引导师生既是安全执行者又做安全监督员的意识,将安全防范意识和行动落实在日常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力量对学校的全覆盖。


图片
湖南大学校牌。

聚焦发展要求,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格局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高校要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格局,不断增强护航高质量发展能力。

紧扣“固根本”要义,进一步夯实安全稳定工作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构建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格局,要高度重视一些基础性、深层次的问题,夯实工作基础,做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抓好基础性制度预案落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安全生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把教育安全风险评估纳入重大决策的基本程序、规定动作和必选项目,把完善教育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应急预案、方案作为基本的、必需的、托底的制度要求。要强化安全问题治理闭环管理,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实行安全风险隐患整改“一单四制”制度,建立安全风险隐患整改工作台账,明确整改主体、整改任务、整改时限、监管主体等。强化对整改过程和整改结果的监督,对于久拖不决或屡次复发的安全问题采取通报、约谈、组织处理等方式督促到位。要做好隐匿性、苗头性风险治理,风险隐患排查不能只针对显性部门、业务系统,更要针对可能隐藏于教学科研等不同业务部门、业务系统的苗头性问题进行深入排查,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工作,筑牢安全稳定基础。

对标“现代化”要求,进一步严密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科技赋能。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将平安校园建设与数字校园建设战略紧密结合是有效路径。具体来说,要对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师生安全需求为中心,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物防和技防体系。物防体系建设要强调不同校区、不同建筑安全设施布局的科学性,确保物防设备既因地制宜又能系统联动,强调重点场所、重点设施、重点人群安全设施建设的精准性与易操作性。技防体系建设要强化预警集成能力,与数字校园建设战略紧密结合,突出对校园不安全因素探测的全天候全覆盖与综合感知,突出技防终端、系统物联功能,实现对潜藏于高校教学科研等不同系统内部单一或系统性安全隐患信息的自动挖掘、集成、分析与预报。

坚持“开放式”探索,不断满足高质量发展安全需求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高校校园与城市空间穿插融合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演进,高校的边界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域一时,高校的开放不再只是物理场域空间的开放,安全风险的侵入途径不再只是某个物理校门或某个围墙的缺口,安全稳定管理不再只是高校一家可以独立解决的封闭体,必须立足“开放”新形势,探索治理新模式。

不断优化“有形”防线。根据“开放”的要求、不断探索优化“有形”的安全防线,既是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满足“开放”的有效措施。以湖南大学为例,学校周界没有完整围墙,校园内校区、景区、城区、社区“四区”叠加,校园政治文化地标、文物建筑多,难以实现全封闭管理。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开放式校园局部封闭式管理新模式,将“校门管理”延伸至“楼门管理”,分区构建物防体系,优化配置技防监控设施,步巡、车巡、电子巡查结合,精准提升防范显示度与震慑力,较好地实现开放条件下人防、物防、技防三道“有形”防线的优化与校园安全感的提升。

坚决筑牢网络防线。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师生网络规律把握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络发展驾驭能力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青年阶段样态及呈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创新方式方法,及时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构建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立德树人网络新格局,织密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不断强化校地联动防线。高校的开放一定程度会增加校园交通、消防、治安、秩序乃至意识形态等安全方面的应对压力,高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深化校地安全稳定风险联判、隐患整治联动、治安秩序联防机制,夯实筑牢“学校—属地—师生—居民”一体联动的安全防线。针对不断呈现的高校安全稳定新样态、新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校地一体联动开展治理研究探索,开辟治理新路径、积累治理新经验、创造平安新样板,不断满足高水平安全需求。


图片

来源 | 人民日报 《新安全》杂志2025年第4期

写留言
留言

    暂无留言


    [通讯员:李天俊 ]
    [指导教师:董兴阳 ]
    [责任编辑:湖南大学校园网络通讯站]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维护国家安全 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 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 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跟小湖一起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