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合照 李晓辉摄
“抓两头带中间”这一工作策略是很多辅导员同仁常用的工作方式,通过抓住成绩优异、各方面突出的“头部”学生,盯紧那些学业困难、状况频出的“尾部”学生,似乎就牵住了学生管理的“牛鼻子”,让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但是,倘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不免产生疑问:如果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首尾两头,却忽视“腰部”,这样真的好吗?公平吗?
一、藏在校园里的“小透明”
几乎在每个班级都有一群容易被忽视的“腰部”学生,他们占班级人数的大部分,成绩中等,既不会被表扬,也不会被约谈,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但很少主动发言,愿意参加社团活动,但不是活动的核心组织者,也不是亮眼的参与者。这些校园里的“小透明”,一直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冒尖,不惹事,平时很难被我们关注到。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学生就像藏在阴影里的金子,虽不显眼,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虽然他们通常不会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却能凭借自身的自律和坚持,稳步前行。这种强大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与鼓励,而是源于自身对成长的坚定信念,他们宛如班级里的定海神针,稳定而可靠。一旦被激发,他们所释放的能量,足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腰部”学生应当被看见
辅导员作为离学生最近、和学生最亲、联系最密,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人,有责任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对于“腰部”学生,我们也要用心去发现去引导,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力能够被充分发掘出来。
“腰部”学生属于需要文火慢炖的潜力股,不能因为他们省心就忽视他们。恰恰相反,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当以阳光般的微笑、专注的眼神、倾听的耳朵、会问问题的嘴巴、真诚关照的心走近这些“小透明”,及时发现他们在职业规划、社交活动、创新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隐形危机,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肯定其特别,鼓励其自律,引导其专注。一旦被看见被激活,相信他们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焕发出崭新的活力。由此,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自然也能够随之打通。
三、抓中间亦能促两头
辩证来看,关注“腰部”学生,对“头部”和“尾部”学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腰部”学生成长后,在学业成绩、综合能力上更具竞争力,对“头部”学生形成追赶之势,使他们不能懈怠。比如,在奖学金评选中,原本“头部”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腰部”学生进步后,竞争压力随之而来,“头部”学生为保持优势,会更努力地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自己。
“腰部”学生的成长轨迹能为“尾部”学生提供可参照的成长路径。当“尾部”学生看到曾经与自己水平相近的“腰部”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不用扬鞭自奋蹄”。
“腰部”学生积极成长,“小透明”变成“小太阳”,会带动班集体形成浓厚的学习和进步氛围。不论是“头部”学生,还是“尾部”学生,身处其中,都会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摆脱懈怠或消极心态,整个班集体变成欣欣向荣的百花园,大家一起向上生长,向阳而生。
教育不是修剪枝丫,而是让每棵树都能找到生长的方向。作为辅导员,我们在抓两头的同时,不妨把注意力多在“腰部”学生那里放一些。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剪最高和最矮的枝杈,整个花园才会呈现层次分明的美。如此一来,教育便真正实现了其最宝贵的价值——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