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气科学?
知乎答:大气科学是研究对象为大气的一门科学,常被人称作“气象学”。
大气科学学什么?
百度答: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概论、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等专业学科,进行野外实习和室内科学实验训练,掌握研究大气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方法。
在兰大,大气科学学院有哪些精彩的课?
学生答:张健恺老师的课就是其中之一!他能带你探测的,可不止只有大气!张老师课上可会“读心术”,一眼就能通过微表情看破我是不是听得懂。
为了更加贴近于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张健恺老师编写了兰大大气学子的课程教材,删繁就简,直击干货,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裹着萃英山气息的兰大教学模式、兰大教学方法。
张健恺教授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萃英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甘肃省气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大气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对流层与中层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核心成员。
主要从事平流层臭氧变化、大气化学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和北极气候变化对中纬度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Climate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5)、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优秀气象科技成果奖(1/5)、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国际WCRP-SPARC最佳报告奖和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主编出版教材1部,主讲课程《应用气象学》获新华网课程思政案例课。
谈及张健恺老师的课堂,大气科学学院的学生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理科生的温情脉脉啊,那精雕细琢的课件,行云流水的讲解……”
“转专业后第一节专业课就是张老师的课,听得很带劲,让我对新学科的畏惧变成了兴趣!”
“张老师主打的就是一个接地气的美学体验……”
逻辑至上:理工范儿够味儿
张教授的课堂
张健恺老师讲课最看重的就是逻辑。大气科学是一门融合数学、物理、计算机乃至化学等学科的专业,是再标准不过了的理学学科,而理工科非常讲求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张老师认为,首先要将原理层面的问题为学生剖析清楚。
“备课的时候最需要我集中精力,提高注意力,从最基本的表象逐层深入······”谈及自己的备课过程,张健恺老师讲道,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其实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在梳理完所有的授课内容之后,如何带领学生们将一个个基本的入门知识串联起来,如何完整清晰地为学生们展现整个逻辑链条,都是需要相当大的精力的。
张健恺老师认为自己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办事讲究一步一步、步步为营,讲课更是一环一环、环环相扣。“大学科学的内容首先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讲课是一个诠释已知的过程,而科研是发掘未知的探索,这二者看似相悖,但其中的逻辑性是一脉相承的。”
张健恺老师的理工范儿够味,他在课堂中常要求自己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能将老师之我的逻辑很好地带入到学生之我的逻辑中的课程,才是精彩的课程。”师生之间同频才可共振,本着那股子理工人特有的严谨和倔强,再难的课程在张老师的带动下,也能听得有滋有味。
教学呼应:70%红线牢牢把握
大学,谓之大学。在于汇集八方学子,共处一室,同学一科,齐养天下之才。
可如何在八方学子参差不齐的学科基础上进行教学,如何让共处一室的不同个体在听课中产生共鸣,这对于三尺讲台上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张健恺老师心中有一条红线:保证课堂上大多数同学能够听懂。
张健恺老师讲课有三大线索:语言、动作、微表情。站在讲台上,他更多的时间不是在于低头讲稿,而是注重学生们的反应。
“电视剧玩的收视率,广播节目看的收听率,我的课堂算的是抬头率。”张健恺老师如是讲道。
张老师为学生解惑
“记得自己之前上张老师的课,讲到一个概念的时候稍有不懂,皱了个眉头,张老师便在课间找到了我,为我耐心解答”赵思怡说道,这件早在本科阶段发生的小事,时隔多年后仍总会被她回忆起来,感激张老师的细心与体贴。
张健恺老师有一个习惯,在带一门课之前,他会大概了解学生们的出身地域,目的在于把握大多数学生基础情况,以便于求得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公约数”。
张健恺老师会根据大部分人对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课堂上的反应表现等等不断调整课堂的进度和详细程度。
哪个知识点该多耗费笔墨,哪个问题应一带而过,在这教和学的相互响应中,张健恺老师便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让绝大多数同学取得最大的收获。
“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绝不是孤立的,只有将这二者充分沟通起来,课堂气氛才可以活跃起来,教学质量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化繁为简,兰大人更懂兰大人
2007年,还略显稚嫩的张健恺老师刚刚阔别家乡江西赣州,两千公里的跨越,来到了萃英山下,十分憧憬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但令那时的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与大西北、他与兰大的故事会一直延续到2023年,细细算来,已经有整整16年。
张健恺老师说,自己对于兰大有着深深的感情,这16年的光阴就像是一块炽热的烙铁,给他的方方面面打上了独属于兰大的烙印。
从天山堂琅琅书声的奋进学子转变为秦岭堂三尺讲台上的彬彬老师,张健恺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兰大人,所以他非常明白兰大人需要什么。
张健恺老师说,自己站在讲台的时候总会有种恍然的感觉,从讲台下躬身奋笔的身影中他似乎总能看到数年前的自己。因此,当他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总会问自己:“我想上什么样的课?当时的我喜欢什么样子的授课模式?”顺着这股子一脉相承的兰大情,那个坐在教室一角的江西学生,如今讲出了让兰大大气人沉醉其中的好课。
“我想要的课程的样子,他都有。”远赴英国读研的张重阳是大气科学学院19级的毕业生,他说,张老师总能精准照顾到兰大学子的学习需求,这为他开启大气学科的探索旅程起到了启蒙性的关键作用。
为了更加贴近于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张健恺老师编写了兰大大气学子的课程教材,删繁就简,直击干货,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裹着萃英山气息的兰大教学模式、兰大教学方法。
张老师开讲座
温情脉脉,共情大气科学之美
“讲课还需要激情,将思政教育融入我们大气科学学院的课堂中,我认为是将枯燥的理科课程赋予人格化,使之更加接地气。”
作为一名大气科学学院的年轻教授,张老师始终认为科研和教学并重是硬条件,在张健恺老师看来,前者是对科学真理的探讨,后者是在前人科学丰硕成果中的遨游,二者密不可分,紧密相连。
张健恺老师喜欢阅读哲学相关书籍,在课堂中,他常常会将一些哲学原理掺入对于学生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塑之中。
“对于大气成分的细致分析是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必要环节。”
课堂中,张健恺老师喜欢用大气污染防治的真实案例举例,他会给大家讲述兰大大气前辈直击污染第一线,扛设备、冒风雨、斗严寒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的“真善美”。学好科学是为了探索追求真理,是为了改造美好自然,是为了让“冷冰冰”的知识更加具有“温度”。
在张健恺老师的课堂上,大气科学不是一串串呆板的符号公式,也不是一排排枯燥冰冷的设备。他致力于为学生们擘画观云测象中的美,在“析万物之理”之前,他所做的是帮助同学们感悟“判天地之美”。温情脉脉中,是师生共审美、同热爱的浪漫。
张老师热爱自然
萃英山下已逾十载,大气科学日新月异。无论是黑板下的2007年,还是讲台上的2023年,他始终是兰大人,无论在求学还是教学中,他依旧在“自强不息”的引领下,秉承着“独树一帜”的追求;张健恺老师同时又是善变的,对于每一届学生,他都有着不同的讲法教法,每一节课堂,他总会展现与往不同的崭新面貌,正如他所言:“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我会继续走下去的,陪着兰大,陪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陪着大气科学学院的每一位同学。”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张健恺老师眼里闪烁着光。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采访 | 薛富乐 卢一鸣
文字丨薛富乐 卢一鸣
编辑|卢一鸣 付瑜
责任编辑 | 付瑜
主编|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