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理论与实践结合 宣讲团赴延安调研
原创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2024-08-13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


7.19上午 | 赴延安大学交流座


延安大学副处级辅导员、圣地红炉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李生策首先引领宣讲团队员们踏入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李生策老师首先介绍了延安大学的发展历程,揭开了这座学府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随后,李生策老师讲解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光辉岁月,这一时期的历史被巧妙地划分为“落脚陕北”、“延安岁月”与“转战陕北”三个紧密相连而又各具特色的阶段。他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和个人的深刻感悟,将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宣讲团的队员们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党中央在延安的艰苦奋斗、理论创新以及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革命情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李生策老师不仅限于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深入挖掘并解读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他指出,延安精神四个方面的逻辑结构呈现出 “飞机状”的“一体两翼”思想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理论整体。

mmexport1723304050953.jpg

李生策老师同大学生交流

最后,李生策老师将视角转向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深刻阐述了延安精神对于大学生生长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以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李生策老师讲解结束后,宣讲团队员们与李老师之间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他们的问题既有对如何讲好延安精神的追问,也有对延安精神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的思考。李生策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并对宣讲团队员们的发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他鼓励学生们要继续深入学习延安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mmexport1723304053663.jpg

宣讲团队员们现场教学 


7.19下午 | 赴梁家河现场教学


mmexport1723304058139.jpg

团队合照

李生策老师在梁家河对宣讲团队员们进行了现场教学,主要讲述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通过老师生动讲解宣讲团队员们了解到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淤田、建铁业社、建沼气池等,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

mmexport1723304060196.jpg

宣讲团合照

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随后宣讲团队员们梁家河村史馆、知青井、沼气池和知青旧居等,一起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知青岁月。


7.19晚上 | 观看《再回延安》实景教学


《再回延安》使宣讲团队员们体验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再回延安》以延安历史为背景,通过一本老红军日记,带宣讲团队员们走进一个普通士兵刘宝顺的视角。以倒叙的方式呈现了“一座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长征路”、“一面不朽的旗帜”四个场景,生动再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岁月,传承着红色的坚定信念。英雄从未远去,热泪足以证明。

mmexport1723304063803.jpg

红色文化体验 

这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让宣讲团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并肩同行,共同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炽热的情感编织而成的壮丽篇章。这种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宣讲团的每一位队员前行,我们将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宣讲团

编辑 | 陈郑伊

校对 | 陈郑伊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朱佳君


[通讯员:李悦宁]
[指导教师:朱佳君]
[责任编辑:刘宇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