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揭秘!两项金奖背后的故事!
原创 兰州大学 青春兰大2024-11-1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我校派出两支队伍参赛,并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双赛道金奖。

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兰州大学派出两支队伍参赛,校党委副书记安俊堂亲自带队并指导比赛。

经过激烈角逐,兰州大学“‘氮’刀直入,安‘甲’落户——新型改性Zr(OH)4催化剂的研发应用”(指导教师:龙雨)、“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指导教师:胡小文、刘颖)2个项目分别获得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系我校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双赛道金奖,也是甘肃省在本届大赛中唯一获得金奖的高校。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103.jpg

团队合影 图源:青春兰大


从草地修复“美”高原

到“氮”刀直入破难题

兰州大学学子在投身创新实践的过程中

强化使命担当

矢志艰苦奋斗

勇攀科学高峰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获奖团队

一同领略兰州大学青年的风采!


“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团队:

“看到荒芜的草地一点点恢复生机是成就感的来源”


随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的圆满结束,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23级研究生张杭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胡小文教授的指导下,带领“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金奖。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124.jpg

比赛合影 图源:青春兰大

谈及做“草地修复”相关工作的初衷,张杭回忆起了第一次接触青藏高原、接触草地生态修复的经历:“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研究生面试,迫不及待地跑去了青海湖,想好好领略下美丽的高原风光。”

然而与张杭想象中的蓝天、绿草悠悠和牛羊成群不同,入目的是大片大片的裸斑,沙地尤为突出,草地上的牛羊显得格外消瘦,踟蹰着寻找食物,面对现实与想象中的巨大落差,张杭很疑惑,很想知道青藏高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顺利进入兰州大学后,张杭了解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已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进而当地牧民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而草地修复则是改善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很自然地,张杭成为了一名从事生态修复研究的研究生。

事实上,团队致力于草地修复相关工作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八年前——2016年胡小文老师团队开始参与筹建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子资源库,2018年正式建立种质资源库,在2020年,团队成员冯俊杰就踏上了这片高原。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泽旦的年轻牧民。泽旦年仅27岁,刚刚成为父亲,却不得不背上行囊离开温暖的家。冯俊杰疑惑不解,为什么要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离开呢?泽旦苦笑着回答:“草地都没了,牛羊放不了,我还要养娃娃呢!”他清晰地记得那抹苦笑背后的辛酸与无奈:是赖以生存的草地无法恢复,是不知家园还能坚持多久的痛心,是身为父亲必须要担起职责背井离乡。这件事情也更坚定了大家要进行草地修复的决心——“我们团队所做的这些不仅是为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不想看到还有高原上的父亲为了孩子,却选择离开孩子。”

“我们成立了一个名为‘绿之行者’的团队,致力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甘南高寒草甸、川藏铁路工程迹地、木里煤矿矿区……这些地方,都留下了“绿之行者”的足迹。所行之处,皆为后续以小草绘就高原土地绿色画卷做了良好的铺垫。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149.jpg

实践图片 图源:青春兰大

在此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比赛过程中,团队也难免遇到过挑战,而张杭带领整个团队冷静地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确定不同地区多物种组配体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搭配体系,并在同一地区同期进行多种搭配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适合当地的组配方案。”

首先是解决青藏高原目前面对的生态亟需修复问题,他们辗转多地,多日调研,最终将青藏高原目前情况总结为三点:没有草去种,种了活不了,活了也活不久。针对这三点问题,团队成员逐个击破:“没有草去种,那我们就找草;种了活不了,我们更新栽培技术; 活了活不久,那我们就构建最有效最适合的多物种组配体系。”团队参与筹建的寒旱区种质资源库,8000多份种质资源,1000多份植被样品——“这就是我们的底气”,张杭带着笑意回答。

其次是对于恢复当地牧民生产的问题,团队成员向政府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短期雇佣农牧民,对他们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及种植指导,在完成草地修复的同时给农牧民提供短期就业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157.jpg

开展研究 图源:青春兰大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是摘金的关键。草科院和资环学院的同学负责技术研发,管理学院的同学负责财务管理,新闻学院的同学负责项目推广,威尔士学院的同学则负责产品设计与推广。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让大家在研发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不断创新。

4年来,为聚焦解决青藏高原约80%草地出现退化、高原草产量锐减、毒杂草肆虐、鼠害频发、牧民收入降低、草地生态亟待修复等问题,项目以兰州为起点,深入青海、甘肃、四川、西藏、云南五省,调研路程约15万公里。如今,团队已完成修复25万亩的草地、间接带动创收近百万元、推行150万平方米修复工程、带动超1000名牧民再就业。

回溯这一路历程,张杭心中感慨万千:“在修复草地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好多关于生态修复的专业知识,而且,看到原本荒芜的草地一点点恢复生机,成就感特别强烈,会让人更加有动力去追求有意义的事情。”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切实帮助到当地民众和修复生态环境的成就感是支撑着团队一路走来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207.jpg

采访图片 图源:青春兰大

未来,团队也将扎根青藏高原,向更加遥远且贫瘠的土地进发,为生态事业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描绘绿色发展的甘肃新篇章,倾注满腔“寸草”真心。


“氮”刀直入,安“甲”落户——新型改性Zr(OH)4

催化剂的研发应用团队:“每一次的困境都让我们更加坚定”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马正兰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龙雨教授的指导下,带领“氮”刀直入,安“甲”落户——新型改性Zr(OH)4催化剂的研发应用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232.jpg

团队合影 图源:青春兰大

在当今化学工业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升产品纯度和收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将甲基引入到胺类化合物以得到 N -甲基化产物的化学反应中,传统催化剂存在高成本、污染大以及后处理复杂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氮”刀直入,安“甲”落户团队在龙雨教授指导下,采用功能颗粒负载载体技术,选择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取的环保型氢氧化锆催化剂进行改性。相较于回收再利用成本更高的贵金属催化剂,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酸碱性能和氧化能力,拓宽了应用范围,有效支撑了底物的有效转化。此外,团队积极践行绿色循环理念,重视副产品的回收利用,设计回收计划,减轻环境负担,为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追溯回项目刚刚萌芽的时刻,马正兰仍记得大脑被惊喜点亮的时刻——当时的她基于课题组在氢氧化锆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同时结合在有机化学课程中掌握的曼尼希反应知识,敏锐地察觉到胺类化学品与醛胺缩合反应中尚存的关键问题,一个想法在此刻悄然萌生:“能否利用多相催化剂来优化这一生产工艺?”在导师和团队的支持下,她将想法付诸实践,实验结果中表现出色的活性点燃了她对项目的热情。瞬间灵感的迸发、一腔热血的拼搏、扎实稳重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卓越能力,都是促使项目这颗种子发芽开花,茁壮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245.jpg

指导图片 图源:青春兰大

“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初赛到决赛漫长征途中,马正兰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携手来自化学、萃英、管理及地矿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伙伴们,共同组建起项目团队。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主管及营销经理等不同的岗位上,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各展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学以致用,学有所长”也是团队取得金奖的关键因素之一。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253.jpg

获奖合影 图源:青春兰大

提起备赛一路所遇到的挑战,马正兰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回忆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只是怀揣着热情和梦想的学生,面对的既有技术上的挑战,也有市场调研的复杂。”

在无数个日夜中,团队主动联系行业专家,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访谈,反复推敲每一个方案,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滴水不漏。困境并没有拖慢他们的脚步,老师的悉心帮助、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更让成员们意识到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一次的困境都让我们更加坚定。”正是这份热情与兴趣,驱使他们不断前行;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让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正是这份热爱与执着,激励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永不言弃,持续追求卓越。

微信图片_20241028163302.jpg

演讲图片 图源:青春兰大

对于想要参与相关比赛的学弟学妹们,采访中的马正兰也事无巨细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最重要的就是组建一个具有互补技能的团队,良好的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也鼓励大家提出各种创意,敢于跳出传统框架。当然,比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挑战,大家一定要及时调整策略,保持乐观和自信,相信自己的团队和项目。”

展望未来,“氮”刀直入,安“甲”落户团队希望继续深化与各大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战略协作,携手加速氢氧化锆催化剂的产业化步伐,致力于研发出更多元化的环保型精细化工产业催化剂,精准对接不同工业领域的独特需求。此外,团队亦将深化与环保组织的合作,共同传播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提升公众对环保型催化剂的认知度与接受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及展览等活动,激发更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积极性,共同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技术研发层面,团队也将积极寻求先进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契机,引入国际前沿技术,全面提升我们的研发实力与生产效能。

团队成员们坚定地相信,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氢氧化锆催化剂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为实现绿色化学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加卓越的青年力量!


未来,我校也将继续

学习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

我校青年学子也将继续

以创新为初心,以奋斗为动力

扎根祖国大地,擦亮青春底色

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采访 | 葛佩君 陈全康黎 尼珍

文字 | 陈全康黎 侯佳雨 屈思瑶 韩雨田 李鸿伟

编辑 | 曹舒晴

责任编辑 | 屈金龙 娄孝严

校对 | 王文强

校审 | 李传辉

[通讯员:章筠舰]
[指导教师:朱佳君]
[责任编辑:刘宇宏]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我校派出两支队伍参赛,并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双赛道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