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人生不畏惧从头再来——专访物理学院优秀毕业生邹嘉良
原创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2025-04-01
从中学时期开始,他就对物理这一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人物简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邹嘉良

2021级本科生


411.jpg

邹嘉良证件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邹嘉良,辽宁铁岭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现已推免至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曾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物理类4班副班主任,兰州大学健身协会负责人。现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班党支部书记。

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锐丰卓越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A类)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竞赛C类一等奖;曾荣获兰州大学学生标兵、兰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曾获甘肃省第九届健美健身锦标赛男子健体大学生B组决赛第六名。


人物故事


用一年追平一分之差


邹嘉良今年23岁,这是他在物理学院的第四年,也是他在兰州大学的第五年。

从中学时期开始,他就对物理这一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现实中的物理现象与演草纸上严谨优美的算式产生联结时,往往是他学习时的快乐来源。因此,在查询完高考分数后,他在第一志愿的位置填报了兰州大学物理专业。遗憾的是,他最终以一分之差与物理专业失之交臂,而进入了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在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是很快乐的,遇到的老师、同学也都很好,我很喜欢这个学院的氛围。”邹嘉良说,“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是想学物理,这一直都没有变过。”邹嘉良“想学物理”的这份愿望并没有随着日复一日的大学生活而削减,反而在他不断了解学校转专业政策的过程中更加热烈。于是,在大一下学期,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物理学院的转专业考试。


412.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413.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他的这一决定,身边的人起初很不解。邹嘉良直言:“其实我可以理解他们,因为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学的力学专业是不差的,并且专业内容也和物理相似。”为了转到物理学院而“浪费”一年的大学生活,这让父母、同学都为邹嘉良感到不值得,甚至是当时转专业面试的老师也劝说他再考虑一下。“但是我当时心里只有学物理这一个目标,我觉得为了物理而从头再来是完全值得的。我知道如果我不做这个决定,以后不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后悔,所以我愿意用一年的时间去换自己没有遗憾。”他补充,“父母朋友知道我内心的想法后,最后也都支持我遵从自己的愿望去转专业。”

如愿进入物理学院后的第一年里,邹嘉良认真修读了物理学的几门必修基础专业课,接触到了近现代物理学的真实模样。与中学物理不同,前沿的物理学更多地探索着经典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现象,穷极的是一种更为抽象的真理。“在大一的一年里,我知道了自己并不适合‘钻研物理’,我更喜欢将物理学应用到宏观的、可触及的地方。”邹嘉良回忆道,“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微电子专业,这是一个更加符合我最初想法的方向。”


414.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从力学专业到物理类专业,最后来到微电子专业,邹嘉良用一年的时间追平高考时的一分差距,叩响物理学的门扉,用一年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真正为之所吸引的前路,选择在微电子的道路上走下去。

在面对选择时,尤其是在这个选择的天平上加上了一年的时光作为砝码时,人们总是更审慎地去衡量一个决定的“值得”与否。恐惧落差、恐惧时间的浪费使得我们越发犹疑不定、不愿尝试。其实,加缪在《鼠疫》中曾回答过“怎样做才能不浪费时间”,他的答案是“在时间的漫长中体验”。

年少的可贵恰恰是在于拥有体验的机会,拥有叩问理想的时机,邹嘉良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寻求自己内心的目标、勇敢地做出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有时偏离他人的价值衡量——是更靠近个人生命意义的“值得”。


勇敢尝试、降低期待


进入大学后,邹嘉良没有因为环境的转变而松懈学习生活,始终保持着中学时期的学习态度。

在大学生活的第一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学习上,但却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大学和中学比起来,知识的广度更广、涉及的知识也更深。尽管我很认真地学习,但最后的结果是样样通一点、但也样样学得不精。”邹嘉良坦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想到了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

“我高中时刷题量不多,但是会经常回顾自己曾经做过的题。”他解释道,“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同类型的题,我一定要比上一次解得更快。基础的知识点就像神经元一样,调动得越快、我在考场的应变才更及时。”因此,在期末梳理知识点进行复习时,邹嘉良着眼于老师提过的题、反复出现的题,有目的的不断刷题。


415.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面对大学专业课更广的知识范围,他的解决方法是多渠道学习,不拘泥于一本课本,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结合不同的相关教材、资料、网课进行理解学习,从多个角度认识概念、定理。“有问题不能一直闭门造车,要多问问学长学姐那些过来人的经验,他们走完了一条复杂流程的路,调查熟悉他们的路,对自己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方法,邹嘉良最终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并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除了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他还报名了多项竞赛、负责了一个校创项目。提起参加这些竞赛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当时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时候,我和我的队友在三天两夜的紧张时间里共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复习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在赛题中,这是很珍贵的经历。”邹嘉良笑着说,“尽管这个比赛我们最终没有拿到奖,但却让我从中收获很多。”

在邹嘉良眼里,在竞赛当中锻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比竞赛的结果更为重要。“大学有这么多的竞赛和机会,多尝试总是没有错的,勇敢地去模仿出一个粗糙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慢慢学、慢慢改,就会有所突破。”


416.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416.5.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卡夫卡的这一观点与邹嘉良反复强调的内容不谋而合。过分在乎目的是否达成、结局是否如意往往会分散我们在走向目的时的注意力,最后的结果也常常因此事与愿违。在邹嘉良的行事逻辑里,他只有确立目标,沉着完成两个步骤。他会有意降低自己对结果的期待,只把注意力放在眼前所要解决的具体的问题上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不断靠近目标。

“不要告诉自己我这段时间一定要取得什么成果,但也要让自己马不停蹄的去学,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的积累突然就互相打通了。”他总结道。


与益友相逢于萃英山下


在兰州近五年的光阴,比起奔涌不息、滔滔不绝的黄河,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遗产给邹嘉良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座承载着西北民族文化基因的城市,有着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包容与温暖。于邹嘉良而言,根植在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兰州大学,就像兰州一样宽厚,不只带给他“萃英山下好读书”的环境,还给予他值得珍视的一段段深厚情谊。

邹嘉良爱好健身,大一时就加入了兰州大学健身协会,后来还成为了负责人。“健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学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去健身,健身一个半小时后脑子清醒了,也能继续学下去了。”邹嘉良说,“而且通过健身,我也认识了很多兴趣相投的朋友。”在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贺老师的指导下,邹嘉良还和朋友们去酒泉参加了甘肃省健美健身锦标赛,为了在这场比赛取得好名次,邹嘉良和朋友们一起控制饮食、坚持训练。“最后站上台的那一刻很爽。”回忆起这段经历,邹嘉良不无自豪地说道。


417.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418.jpg

邹嘉良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在萃英山下的这几年里,邹嘉良拥有了这样一段段真挚的友谊,而谈及在大学期间最为印象深刻的人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地说:“是我的女朋友。”在邹嘉良的眼中,来自医学院的女友曹锡超乐观坚韧,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能报以积极的态度和最大的努力。“我对她的评价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打不倒的小曹。”

与曹锡超的相处过程中,她身上的这些品质深深感染、影响着邹嘉良。大二上的固体物理课程曾让邹嘉良很困扰。“在学固体物理的时候,它所涉及的概念、计算让我有些捋不清楚,做题的时候也不知道从何下笔。”邹嘉良回忆,“当时期末复习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门课要挂了。”曹锡超看出了他的状态不对,鼓励他勇敢面对,并和他一起找学习方法、制定复习计划。在她的支持下,邹嘉良转变了自己消极的态度,认真回看网课、翻阅资料、针对不清楚的知识点重点突破,最后成功通过了考试。


419.jpg

邹嘉良和曹锡超生活照 图源:由受访者提供

“我有时遇到那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难以前进,但她是那种遇到困难一边叫苦一边直挺挺往前冲的人,她对我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我很感激能够遇到她。”在相识的这几年间,邹嘉良与曹锡超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如今即将毕业的他们,一个推免至复旦大学,一个则推免至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他们也将共同分享喜悦、直面困难,奔向憧憬着的前路。

“人和人的遇见,就是一朵小小的涟漪。”邹嘉良说:“我欣赏与他结识的每一位朋友,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处事方式,品格等等,和他们相处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人类的我们在回答“人生怎样过”这个问题时,时常表现得太过慎重。憧憬着金色前景的人们总会强调“选择”的重量,力求每一步都不偏不倚地落在成功的定义上。然而,正如伍尔芙所说:“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困囿于寻找“安全的”固有解法往往会使人离生命的珍贵体验越来越远。理想这一具有浪漫主义意象的词汇向来只生长在每一个人自发探索的前路里,若是要度过一个毫无遗憾的人生,我们需要一点向内索求的尝试和与世俗期待产生偏差的勇气。

“保持好你的热情”,这是此刻的邹嘉良想对年少的自己所说的话,也是支撑他保有积极的态度求学、生活的密码。在与邹嘉良的对话里,我们看到这个年轻人为“尝试”所付诸的勇气与努力,看到他的果敢坚定、一往无前。我们无法否认选择的重要性、无法不重视时间的重量,但邹嘉良告诉我们,只要这条未选择的路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只要有不断为之努力的决心,那么即使为此从头再来也无妨。


*内容来源于“润物有声”网络文化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字 | 缪梦倪

校对 | 刘一冉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


[通讯员:陈杰]
[指导教师:常桐]
[责任编辑: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从中学时期开始,他就对物理这一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