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大连外国语大学“溪涧筑梦”实践团奔赴锦州市义县大定堡乡南石桥子村,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乡村语言文化建设,通过精准调研、创新教学与入户帮扶等形式,为基层推普工作注入青春动能。
一、精准调研:把脉语言生态,明晰推普路径
实践团抵达南石桥子村后,迅速启动普通话使用现状调研。成员深入农户家庭与田间地头,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解析村民语言使用习惯。调研发现,受地域文化及交流场景影响,方言在当地日常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普通话多在与外界(如电商销售、外出务工)互动时被动使用。部分老年村民及儿童存在普通话发音欠标准、词汇运用混淆等问题。
其中,学龄儿童的语言状况尤为引人关注。五年级学生小宇反映,在校虽接触普通话,然返乡后受方言环境影响,表达呈现“方言化”趋势。实践团成员、汉语言专业何同学分析指出:“方言承载地域文化根脉,而普通话则是拓展乡村发展空间的关键桥梁。精准识别推普切入点,方能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本次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0余份,为后续活动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实践:打造趣味课堂,激发语言活力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在村文化活动室精心打造“趣味推普课堂”。课堂以动画短片、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游戏开场,迅速激发儿童参与热情。诸如“‘西红柿’还是‘洋柿子’?”等趣味问题的抛出,引导孩子们在踊跃互动中明晰规范表达。绕口令环节中,“四是四,十是十……”的稚嫩诵读声此起彼伏,多名儿童从最初的“磕绊”逐步迈向“流畅”,进步显著。
除基础语音训练外,团队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创新设计“普通话讲述乡村故事”环节。孩子们运用普通话生动描述家乡的古树传说、田间趣事,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承乡土文脉。村民张阿姨欣喜地表示:“未曾想孩子能用普通话将村中故事讲述得如此绘声绘色,今后定当鼓励多说普通话!”此课堂模式突破传统说教,使普通话学习兼具“趣味性、实用性、人文性”,成为连接乡村儿童与广阔世界的语言纽带。

三、入户帮扶:聚焦多元需求,延伸服务半径
针对部分村民因农忙或行动不便难以参与集中活动的情况,实践团启动“推普入户精准帮扶”行动。成员深入村民家中,聚焦差异化需求提供一对一指导。在养殖户李大叔家中,团队结合电商销售场景,指导其运用普通话清晰表述“农产品特性”与“物流配送”等关键信息,助力拓宽线上销路;面向留守老人,成员们耐心教授其运用普通话接听电话、表达基本生活需求,提升沟通效能。
帮扶过程中,团队还为村民定制发放了便携式“语言服务卡”,清晰标注常用普通话词汇及简明语法,便于村民随时学习巩固。村民王奶奶欣慰地分享:“如今接听城里儿女电话,能用普通话交流几句,倍感温暖!”入户行动将推普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使普通话切实成为乡村对接外部资源、融入发展大局的重要“软实力”。

四、青春接力:深化推普成果,赋能乡村未来
活动尾声,实践团与南石桥子村达成“长期推普帮扶”合作意向。未来将通过线上课程、定期回访、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等形式,持续深化普通话推广成效。大连外国语大学实践团领队老师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以青春之力,持续为南石桥子村架设语言沟通之桥,让普通话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次南石桥子村推普实践活动,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三下乡”工作的生动实践与有力注解。从精准调研到创新课堂,从集中教学到入户帮扶,团队成员凭借专业素养与青春热忱,有效推动了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应用。这不仅是对语言的规范与传承,更是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典范,让“推普之花”在基层沃土绚丽绽放,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语言动力。

图片来源:大连外国语大学 张容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