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人生导师沙龙 | 四月院级人生导师沙龙回顾(上)
原创 上师学工在线 上师学工在线2023-06-27
上海师范大学四月院级人生导师沙龙回顾


四月院级层面“人生导师沙龙”共邀请到20位专家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涉及教育、安全、艺术、媒体等各个方面,导师们根据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主题沙龙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和精细化指导,让学生们在与导师亲切的交流中得到启迪与进步。






人文学院



主   题: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当代青年如何化解“内卷”应对“躺平”

时   间:2023年4月27日

地   点:徐汇校区东四共享屋(阳光书吧)

主讲人:潘黎勇

潘黎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副教授,文学博士,上海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美学、美育理论、礼乐美学,先后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先后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



师  说

“现代社会承认竞争的合理性,竞争是默认状态,当代需要良性竞争机制和环境使其健康发展。”

 

“过度的功利主义与目标导向使得人殚精竭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分配好体力。”

 

“非理性的内部竞争裹挟着每一个人,是非自愿的、被动的,反过来又可以成为主动进入的动力。”




青年说

潘老师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引入,与当下青年畅谈“内卷”与“躺平”问题,他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涯认知课。潘老师向我们指出,“内卷”不可取,“躺平”不可为,青年应当有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冲劲,同时也要对自身要有清楚的自我定位,抓住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机遇,又不被既定的主流选择束缚,从而打开璀璨人生的诸多可能性。潘老师的谆谆教诲给了我许多震撼与启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


——2021级文艺学 沈卓成


教育学院

主   题:强国一代,挺膺担当

时   间:2023年4月26日

地   点:奉贤校区第四教学楼C座102室

主讲人:吴小玮

吴小玮,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在SSCI、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中外少年儿童组织、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



师  说

“志者,心之所至也。我们青少年生逢其时,要奋斗当时。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勇于奋斗,敢于担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行事,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或后悔的事情。”

 

“涓滴细流,只有融入江海才能汇聚成蓬勃力量。有志有规划,也要放松身心,除了人生职业的目标规划之外,也要感受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青年说

“强国一代,挺膺担当”,吴小玮老师如是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触。吴小玮老师讲到了“生逢其时,奋斗其时”,确实,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是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的。从老师的讲话中,我们首先能够体会到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下去并不容易,一方面,我们需要确立好自己的目标并规划未来的安排与大体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在达成目标过程中也许会碰到的困难与困境。简而言之,吴小玮老师希望我们能够确立目标,克服困难,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未来,将自己对成功的期望化为现实。


——2021级小学教育 陆张赟


学前教育学院

主   题:做祖国花朵的呵护人:我们一起聊一聊到幼儿园当老师

时   间:2023年4月25日

地   点:奉贤校区33号宿舍楼学习家

主讲人:何慧华

何慧华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儿童发展专业,博士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测量与评估中心担任博士工作,于2009年9月至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儿童发展与家庭早期教育、数字养育以及儿童早期计算思维和STEAM的研究。目前,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数码幼教研究中心成员,开展幼儿园数字领导力、技术融合教学法以及数字育儿适宜性研究。



师  说

“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是老师。”


“不要把孩子看太小,也不要把孩子看太大。”


“每份工作都有它自己的辛苦和价值。”




青年说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何慧华教授的“人生导师”专题沙龙活动,收获颇丰。何慧华教授非常平易近人,给我们分享了自己求学、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经历。通过这些经历,我学到了很多,比如活动安排、工作计划应该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我们在大三见习实习的生活是怎样的,又会遇到哪些困难……何慧华教授幽默风趣的话语多次逗得我们忍俊不禁,我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今后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常感谢何教授这次能来给我们大一开座谈会,我会更加踏实努力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行业工作者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2022级学前教育 赵萌


哲学与法政学院

主   题:国家安全教育暨反诈宣传讲座

时   间:2023年4月26日

地   点:奉贤校区行政楼406室

主讲人:张程梅子

张程梅子,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沪西高校派出所民警,曾参与录制上海师范大学开学第一课视频课程,对沪上高校开展法制宣传50余次。



师  说

 

“在各类诈骗案件中,虚假交易是主要的诈骗类型。20-29岁是主要受害者。青年大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




青年说

通过张程梅子警官的讲解,我更加明白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同时要注意防范各种诈骗,尤其是近期演唱会等活动频繁,其他渠道购买门票有一定的遭遇诈骗的风险,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购买门票。当遭遇诈骗时,要第一时间报警,寻求警察的帮助。


——202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杨旭凤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   题:“龙之华,初之心”系列党课之“前仆后继”

时   间:2023年4月19日

地   点: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410室

主讲人:朱晓丽

朱晓丽,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副主任、副馆长。长期从事革命类博物馆社教,宣传,陈列工作,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并数次折冠;数次担任中宣部及省市宣传部主题展览首席讲解员。多年来致力于将红色文化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拓展新型社会教育方式,先后主编《红积木——写给青少年的上海红色故事》《爱我中华初心探秘》系列绘本等红色著作,并策划“龙华魂”“我们来看望您”等上海市重点纪念活动及大型祭扫活动。



师  说

“落实红色场馆教育作用要物化环境,润化心灵,行化教育,红色教育和思政课堂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要通过行走的党课进入到红色场馆,感受伟大建党精神。”

 

“二十大报告有力指出了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青年说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彰显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讲好思政课,做好宣讲要真实地去实践、去感受,从而进一步深入推进红色理论教育。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以资源为基础,以教育为抓手,以育人为导向,切实完成好理论传播者的使命,筑就红色教育新高地。


——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 王能武


外国语学院

主  题: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文章学视域下《尔雅》英译的标准和方法

时   间:2023年4月26日

地   点:奉贤校区第二教学楼115室

主讲人:李志强

李志强,文学博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英语系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分会理事,希腊雅典大学哲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典籍翻译;对比语言学;中西方古典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世界中《尔雅》译介研究”,教育部人文青年项目“《尔雅》《读写术》对比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编著教材三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上海翻译》《国际汉学》《外语学刊》等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师  说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交互,所以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证翻译是否得当。”

 

“学语言,就是用语言把自己的东西告诉其他文化,同时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做到自己的提升,所以目标要更高远一点,对于以后认知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大树,经就是它的根,史学就是树的树干,辞就是树上结出来的果实。”




青年说

在听完这场讲座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翻译这项工作的艺术与技术的精妙。李老师这场讲座可谓是由浅入深,从全文文本到逐个句子和词语仔细地讲述了翻译工作的要点和知识点,为我们大二学生上了一场高能的翻译课。同时,李老师的讲座也展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老师结合自身访学经历,教导我们翻译要结合不同国家的语言习惯,从语系的角度来翻译文字。我受益匪浅。


——2021级英语(师范) 陈钟


商学院

主   题:“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位民警师兄的故事

时   间:2023年4月25日

地   点:奉贤校区第五教学楼B座417室

主讲人:郦文悦

郦文悦,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现任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交警支队车宣大队副大队长。在校期间曾任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毕业后通过招警考试进入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就业后的他坚持不断学习,考取了复旦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考试。从警15年来,他在所在行业获得三等功两次,嘉奖、荣誉称号十四次,其中两次分别入围上海市十佳优秀青年民警以及上海市十佳社区民警。



师  说

“机会总是会有的,提前做好准备会有意料之外的机会来垂青你。”


“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你能控制的只有你们自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对自己要求严格。”


“走出迷宫的好方法是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




青年说

在此次“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人生导师系列专题沙龙活动中,郦学长分享了毕业以后的人生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自己人生中感受深刻的三点。第一是在未来到来之前多做一些准备,补足自身弱点,提升个人技能。第二是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第三是不要把金钱作为最终目标,从兴趣出发,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听了这次讲座,我收获颇丰,无论是对于大学接下来的生活,还是对人生未来的规划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我将不懈努力,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2022级工商管理 刘雪


对外汉语学院

主   题:强国一代,逐梦未来

时   间:2023年4月19日

地   点:徐汇校区对外汉语学院307会议室

主讲人:黄刚

黄刚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现任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上海师大老教授协会会长、上海师大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上海师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师大老年大学校长。



师  说

“要不忘初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做好当下每件事,享受挑战的过程,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祖国的前途在年轻人,年轻人应怀有中国梦、强国梦。青年学子要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青年说

黄刚老师从自身经历讲起,贴近生活实际,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同时对我们广大青年寄予了厚望。他鼓励我们青年人自立自强,努力提升自身。另外,黄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广大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学会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孙瑜


旅游学院

主   题:奋斗正青春——露营地业态发展与劳动教育

时   间:2023年4月18日

地   点:奉贤校区第二十教学楼506室

主讲人:袁丁

袁丁,民族学、人类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移民与难民研究、中非旅游发展合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人类学等。主要讲授课程:《旅游文化学》、《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房车与露营地管理》、《休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城市与乡村休闲研究》、《Anthropology of tourism》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徐汇区侨联青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海外联谊会理事。主持完成国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文旅部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得“锦江教书育人奖”、“上师大党员先锋岗”等优秀称号。



师  说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和提升劳动技能的教育。”


“露营基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劳动教育最佳的场地场景,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露营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劳动教育是为了改变部分学生具有的‘劳动是低等’的错误认知。实践营地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形式,我们一定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青年说

听完袁丁老师的人生导师沙龙以后,我不仅了解了中国营地业态的现状与趋势,也感受到了营地对于当下“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袁老师首先介绍了国际和国内营地行业发展历程,让同学们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及政策有所了解,其次对中国营地市场进行了分析,可以分为休闲娱乐、自然观光、水上活动、人文科普、极限运动、农事劳作等大众化体验活动和专业性小众体验活动。最后袁老师讲了营地教育对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例如观鸟类活动可以促使我们了解生态,动手实践可以提升我们的劳动能力。通过沙龙我认识到营地教育在未来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2022级旅游管理专升本 陈莉



供 稿 | 各学院

编 辑 | 朱佳慧


[通讯员:罗思琪]
[指导教师:袁佳琳]
[责任编辑:张振香]
上海师范大学四月院级人生导师沙龙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