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本次疫情以来,校园进入闭环管理,平时和学生们关系最亲,相处最多的一群人——思想导师们,像往常一样全天候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冲在抗击疫情,维持校园安全稳定的第一线。
这些平时大家就很熟悉的老师们最近是怎样工作的呢?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看看他们的日常,也听听他们的心声……
人文学院
疫情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思想导师们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全天待命……自从疫情开始,这种节奏已成为人文学院学工团队的工作常态。
傅林碧云老师的一位学生因为相关旅居史,需要配合疾控中心转运。从接到通知起,她一遍遍的核实信息,与学生保持联系,共享位置,在云端一路陪伴学生直到确认安全到达指定地点,此时已是凌晨四点。
三位住校的思想导师,克服困难,坚持到岗。三位校外的思想导师虽然无法进校,但却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土担责。
因为大家是一个团队,彼此守望相助,互相补位,共同努力。大家都辛苦了,期盼疫情早日散去,我们重回美丽校园。
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
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团委副书记和思想导师2人常驻校园,24小时在线。每天社区走访,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核酸检测确保“不漏一人”。建立学工团队、家长、专业教师联动工作机制,全天候做好学生的服务支持与学习保障。

他们在做好学生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常规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做好学生服务与保障的同时,也强化宣传,通过微信群、学院公众号、家长群、抖音等新媒体,宣传疫情防控期间注意事项;同时,积极发挥协同体平台优势,积极开展“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彰显中国力量”等主题征集活动,让同学自发自觉自为遵守学校防疫举措,每日例行检查,全员通报平安。

他们还积极联合协同体开展特色线上学生活动、学术讲座和学科竞赛,丰富学生校内学习生活。如联合国泰国君证券开展寻找三亚学院“最牛操盘手”金融模拟交易大赛;联合盛宝金融科技公司开展West Money邀你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彰显中国力量视频征集活动;联合兴业证券开展基金从业资格证专题讲座;邀请专业教师开展数学与金融专题讲座,开展清明节系列线上学生活动等等。

旅酒学院
3月底以来,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旅酒学院学工队伍奋战在一线,这样一支有温度、有担当的队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与全体学生共同筑牢防线。每一次的全员核酸检测,他们就是守护卫士大家长,线上线下提前部署、现场组织、信息整理、数据上报、关心关爱静态校园的孩子们……为学生筑起了一层温暖的安全防线。

故事不多,温暖却满点。旅酒学院女老师们在疫情面前面前力量爆棚,任何时候都冲在前线,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工作。清明节假期,团委副书记吴小柳将孩子安顿好后24小时住校,以便随时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工作;李湘婷、闫冰洁、张语芯三位住校老师一直坚守在疫情防线最前面,其中闫老师、张老师刚加入思想导师队伍,临危受命也毫不退缩,核酸检测现场、分发防疫物资现场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为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李湘婷老师与王曦茜老师共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校内+校外”,“云端+身边”一对一指导就业;面对学生因肠胃炎引起半夜发烧不退的突发情况,闫冰洁老师跑了三家医院最终安全护送生病学生及时就诊;在她们身后,学生干部协助组织队伍井然有序,学院各年级各班级积极配合。

财经学院
财经学院学工团队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始终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线上查课、查寝,用各种贴心服务温暖学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线上活动,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每一名学工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祝弘扬老师在三亚市全面封控前的最后两小时,毅然收拾行囊,带上基本的生活用品,从家搬到学校,选择与学生同住,扛起疫情防控工作的大旗,冲在抗“疫”最前线。祝老师说:“我并没有想很多,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只想尽快回到学校,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同学们也不用担心,学校为大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相信学校,会是大家最温暖的依靠。”

李昭老师每天为需要特殊照顾的同学准时送上一日三餐,风雨无阻。李老师说:“看到他们健康饮食起居我才能放心。学生们说的每句谢谢老师,都让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疫情之下每份平凡的工作都不平凡,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消灭疫情的最终目标尽一份力。”

崔欧阳老师负责全程接送学生,满足同学们外出就医等需求,不辞辛苦,全程陪伴,毫无怨言。

王媛老师负责三千余的数据汇总、信息上报。她逐一核对,细心耐心,电脑面前一坐就是深夜。王媛老师说:“我偷偷许下了许多愿望:希望自己三头六臂,希望自己会分身术,也希望自己有金钟罩,最重要的是希望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我们守得云开见月明。”还有其他线上办公的思想导师们,邓倩妮、王微、屈梦怡、于铭、梁栩铭他们电脑24小时开机,手机24小时不掉线,他们在各个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学生,守护着校园。面对这次疫情大考,财经学院的思想导师们同舟共济、同心抗疫,面对困难,从未退却,他们是学生的依靠,也是彼此的依靠。
法学院
这个不同寻常的4月,三亚因疫情悄悄按下了暂停键,全员核酸的开展,线上教学再次启动,校园实施闭环管理,突如其来的新增感染病例……,打乱了学习生活计划,让同学们感到些许无奈和紧张。但全校师生的共同守护与担当让我们的生活稳定安宁。
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翔、团委副书记曹添驻校守备,随时线下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思想导师高敏、杨晶、黄露莹、王鑫手机24小时开机,线上、线下开展团学联席会议、疫情防控安全教育、查课、查寝、党团建设、就业、教育宣传等学生工作,确保全院1274名在校学生核酸检测无遗漏,为同学们校园生活保驾护航。


疫情也没阻挡住大家学习的热情。学院持续开展金融法制社团学术交流,邀请8名进入研究生复试同学为学弟学妹传授考研经验;为增强学生体质与提升班级凝聚力,积极策划班级羽毛球、线上“英雄联盟电竞比赛”等趣味比赛;同时积极组织“我是党建讲解员”微视频选拔赛、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永远是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

法学院的学工人说,感谢全体师生这么长时间的理解与配合,三亚疫情形势逐渐向好,相信抗疫胜利的集结号即将吹响,全体思想导师期待在春天里与大家最美好的相遇。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学工团队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召开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党总支副书记贾朋社发动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数次全员核酸检测中,学工团队时刻驻守在一线,确保核酸检测工作顺利有序,不漏一人。

随着疫情发展,有个别学生健康码“转码”,体育学院学工团队时刻关心学生,思想导师李红云为在校学生送去学院慰问品,时刻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团委副书记庞博每天与在三亚实习、就业的毕业生们保持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业上的困难,带生病的同学外出就医也是他“工作日常”的一部分。



丝路商学院
三亚疫情以来,丝路商学院学工团队始终坚守在一线,与同学们在一起,全员核酸检测、开班会、安抚学生情绪、组织线上活动、帮助学生活解决困难……

团委副书记王聪老师的丈夫是警察,家有三岁小女儿,作为双党员家庭,夫妻俩将孩子拜托给老人照顾,分头奔赴一线。王聪老师也成为了主动申请返回校园内工作的老师之一,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思想导师宋丹参加了七轮全部核酸检测的工作,始终冲锋在最前方。每天,手机上总是“勇夺头筹”的步数,见证着宋丹老师辛勤的付出。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学工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年龄最小的思想导师刚刚过完22岁生日;低头抱着手机,手指飞快的敲打着屏幕,快速切换于各个微信群、QQ群,唯恐漏掉一丝一毫有关疫情的消息和学生的诉求是这个团队的工作常态;他们24小时待机,经常在深夜因为学生一个电话就马上翻身起床,在第一时间到达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学校闭环管理以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5位思想导师全部住校,他们不止在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关怀学生,还积极发挥学院牧码南山品牌社团的力量预热学院IT嘉年华节庆活动,老师们自掏腰包采购零件,社团成员带领各班学生组队成员,从研究代码开始进行无人车组装,开启学生专业认知的大门。

手机里每天几万步的计数、脸颊两侧不均匀的晒痕、回到宿舍水肿的脚腕和布满血丝的双眼,是他们的辛苦也是徽章。这些徽章,在他们引以为傲的职业之路上,也默默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他们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在这特殊时期里,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遵守规定,戴好口罩,吃饭打包!希望陌上花再开时,我们一起暂止脚步,赏赏白鹭,一起迎接万物生长,世间澄亮!
社会学院
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疫情当前,校园里每一位学子的平安健康是社会学院老师们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校上下总动员一开始,学院全体学工队伍就迅速行动,勇担重任,以昂扬的斗志、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战斗力,齐心协力,全心投入。在一轮轮核酸检测的现场,他们会全然忘记自己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疲惫,到了晚上却还不忘一间间的走访学生宿舍、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他们为需要照顾的同学买餐送饭,为生病的同学送医问药,为遭遇特殊困难的同学提供支持和陪伴。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思想导师任远在忙碌到深夜还未休息时,就定好了凌晨四点的闹钟,他要为一位因遭遇家庭变故急需离校的学生做好送站的准备,他生怕耽误了学生的行程,他还要带去学院一笔特别的“路费”,这里面是学院领导和老师满满的关爱和实实在在的温暖……此时此刻,他们是老师,更是兄长、是家人,用心守护好每一个学生是他们最神圣的职责和最坚定的信念。

“和衷共济,风雨同行”。面对疫情,学院师生们也更加团结一心,勇于担当,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4月6日-7日,学院在接到三亚市吉阳区卫健委发出招募防疫工作青年志愿者的通知后,迅速发起志愿者组织动员,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就迅速成立了一支由150人组成的学生志愿者小队,并于当晚开始投入工作,最终高效率、零差错地完成了流调任务。

社会学院全体师生携手并进,共克时艰,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最终会战胜疫情,迎来洒满阳光的春天。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学工团队共有7人,其中,李青霞、孟蕲翾、孟丽娟老师住在校内,白云、杨硕、朱继3名思想导师住在校外。
4月的鹿城天气炎热,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艺术学院学工团队全力以赴,分工配合,全力与疫情赛跑。
为了保证学院全员核酸检测顺利、高效开展,孟丽娟老师与学校核酸检测工作人员一同研讨核酸检测方案并配和进行现场演练,工作到凌晨。学院1760名学生7次核酸检测,她始终奋战在一线。

孟蕲翾老师作为住在学校唯一会开车的老师,肩负起开车接送生病需要就医学生往返医院的工作,不分时间,只要学生需要,总是随时随地的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与校外老师配合为学生们进行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传递。
还有白云老师、李青霞老师、杨硕老师、朱继老师……大家用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切形成一道紧密的防护墙,诠释着思想导师的“六师”精神。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学工团队是一个有序、有爱、有作为、有温度的团队,面对突如其来“冷酷”的疫情,学工团队不忘教育初心,始终秉承着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为爱前行,温暖心声”。

这里有每一天都操碎了心,将关爱融入到忘我工作中导致过度疲劳咳嗽不停却坚守岗位的肖勤新;施展浑身解数,详细落实一生一案帮扶毕业生更好就业的谢洪浪;深挖学生动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将工作落实做细的符彩花;身怀六甲却坚持在一线认真开展工作的高雯晶;面临待产却义无反顾的关心关怀做好学生心理关爱的崔小娜。
管理学工团队以“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结合“校内+校外”的工作形态全面落实,“上下结合”+“内外夹击”=“温暖、健康、平安校园环境”。他们说:疫情还未结束,希望同学们做好个人防护、服从安排、维护绿色网络空间、提高“分辨力”、增强“自制力”、提升“抗压力”、落实“执行力”,构筑健康的心理防线。我们必将一如既往,时刻伴随同学们左右,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共克时艰,静候那份迟到的美,静待夏花灿烂绽放!
传媒学院
自三亚发生疫情以来,传媒学院启动防疫应急响应,有的思想导师24小时住校办公。虽然办公室的住宿条件简陋,但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共渡难关的坚定决定让所有师生更有信心早日战胜疫情。

校内住宿的思想导师程璐老师利用工作时间之外走访排查校园,积极引导同学们不点外卖,不聚集。作为学院校内居住的老师,冲锋在前,参与了每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组织引导志愿工作。

传媒学院所有思想导师积极开展线上主题班会,培养同学们正确的防疫认识,疏导同学们的疫情防控期间心理问题。关心同学们的饮食饮水,关心帮助生病的同学治疗问题。
校园安全,大家平安是我们工作的心愿。一起经历的大学生活,一起克服的困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记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三亚学院的主人翁。让我们一起创造三亚学院更美好的未来。
理工学院
受三亚疫情影响以来,面对校园疫情防控的高标准严要求,理工学院学工团队始终坚守岗位,严格落实学校各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全力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
理工学院组建了一支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为成员的“先锋队”,学院党总支充分动员全体师生学生,形成了一个抗疫共同体。一起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一起相互帮扶。为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加强学生宿舍进行巡查,叮嘱学生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减少流动,不要聚集。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稳定。

通过各班级班委、小组长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摸排,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健康监测,每位思想导师清楚的掌握在校人数、暂缓返校人数、特殊人群等,确保做到不漏一人。
思想导师通过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等给学生开展线上班会,通过班会及时传达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及心理疏导。

理工学院学工团队携手战疫,共同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努力,期待春暖花开!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院领导、党员教师、学工团队、学业导师相互主力协同作战,成为学院抗疫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思想导师鲁钰参与了全校7次全院核酸检测,鲁钰说:从全校7轮核酸中,我感受到了政府对学校对学生的关爱,调配医护资源来校检测,医护人员不辞辛苦,确保师生安全;我看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风貌,听安排,守秩序,为自己安全也为他人安全。“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学校和师生的期望”成为音乐学院全员共识,我院在校381名同学全部参加了7轮核酸检测,不落一人,整个组织过程非常顺畅、有序。

在此期间,音乐学院团委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制作各类舞蹈抗疫传递正能量的视频在三亚学院官方视频号正式发布。同时在学习强国、央视频、中国教育在线、三亚发布等网络平台转载。短短的视频,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

外国语学院
自三亚战“疫”打响以来,外国语学院学工团队主动担当起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主体,用积极乐观的职业精神、不辞辛苦的职业品格以及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学校的各项疫情防控要求。用心、用爱陪伴学生,共同攻坚克难,携手前行。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院思想导师团队、党员教师代表时刻奔走在学校抗疫的第一线,为在校师生的安全保驾护航。由党员教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深入一线,精准服务于全员核酸检测;思想导师团队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通过各种方式,在疫情防控面前形成一张密不可破的“防控网”,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而不懈努力。

疫情无情,人有情,我院思想导师团队也时刻关心学生在此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渡过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关注特殊学生生活状态及思想状态,疏导心理、解决困难;帮助生病学生及时治疗、帮助学生及时就医等。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与学生换位思考,让教育刚柔并济,使大家团结一心。
我院思想导师团队无论住家还是驻校,都坚持工作“不掉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与担当,以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谱写着抗“疫”的思想导师之歌。
康管学院
随着三亚疫情形势不断变化,校园进入闭环管理,在此特殊时期,康管学院的学工团队时刻保持在岗,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安抚学生情绪,与学生一起心手相牵,共抗疫情。
党总支副书记李卉妍时刻关心学生状态,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论多晚,李卉妍书记永远第一时间回复,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团委副书记张秀平作为住校老师,不论是学生核酸检测、分发防疫物资,还是学生突发紧急情况,她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张秀平老师还帮助因疫情无法就业的同学联系就业单位,协助考研复试学生完成校外体检。康管学院思想导师艾力,虽然住在校外,在学生生病的时候,在市区道路私家车不方便通行的情况下,骑电动车30分钟,也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赶到学生身边,在学生做完检查安全返校后,凌晨才返回家中。



为了预防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消极学习问题。康管学院党团组织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新冠疫情下的消毒与防护”演练活动、“运动不打烊,共同抗疫情KEEP健身打卡赛”“简历有料&面试有道”就业主题讲座、“简自我风采,历职场未来”大赛、“心灵手巧、变废为宝”废物利用大赛、“我是党建讲解员”大赛以及结合喜迎二十大开展的主题征文比赛、党史答题赛、手抄报比赛、红影会等,以此转移学生注意力,锤炼精神意志,疏导紧张情绪。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康管学院团结、有爱的学工团队的努力下,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人间皆安。
学生处、校团委
学生处、校团委的老师们始终深入一线,统筹各二级学院,与各职能部门相配合,同心同向携手协作完成了学校的七轮核酸检测工作,这也正因为日常工作的稳扎稳打,才会有关键时刻的团队优化成果。他们的工作虽然繁琐,但每一项内容都会计划周密、详尽安排、落地有声。
学工人责任在肩头,承载着特殊的使命。24小时保持开机,7天全天候无休待命,随时随刻开机做表、汇总数据、撰写报告,回应学生的诉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并在坚守,第一时间作回应,第一时间作反馈,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感、警戒度与敬畏心。日常一句“同学,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也说明了他们在始终关注、关心、关爱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动态。日常一句“以学生为中心”,他们也真正的落到了实处,不间断的开展“一对一”服务,建立特殊学生的一生一册,跟踪每位特殊学生的行动轨迹,组织开展“云”端慰问、线上谈心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时展开人文关怀。
学生处根据各级防控工作指导要求,做好特殊学生的管理举措与服务支持。从学校到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都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建立特殊学生的“学生处长直通车”,与后勤、社区、学生中心、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共同联动,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倾听学生想法,满足学生需求,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及时为学生的学业、生活排忧解难,让学生在特殊时期感受到温暖随处在,帮助随时在,全心全力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这篇推送很长,内容看起来也很琐碎。但在我们校园里,始终有这样的一群人,用百倍的热情和努力帮助同学们解决种种“琐碎”的问题,他们的身影与这所三千亩校园的热闹或宁静,与这里两万多同学的快乐或烦恼,融为一体,无处不在。
感谢每个为了这一场“战疫”倾心付出的个人和团队,校园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心愿。
图文资料来源于学生处、各学院
美编|蔡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