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由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与武昌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武昌理工学院举行。大会以“智能·人本·关爱: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为主题,汇聚了200余位来自中国大陆、欧美、东南亚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美术专家与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围绕高等美术教育、基础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三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WCAEA)是知名的国际公益性学术机构,致力于推动全球华人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创新。自2003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来,通过持续的国际学术交流,对美术教育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国际影响。历届大会已在中央美院、南京师大、中国美院、广州美院等院校成功举办,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学术声誉。



“武昌理工学院始终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坚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本届大会由我校创意设计学院承办,这既是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更是一次向全球同仁学习的宝贵机会。”开幕式上,武昌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勋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同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他指出,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全球同仁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核心平台。本届大会将围绕“智能•人本•关爱: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这一核心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开展交流与研讨。期待能够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人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期待能够借此宝贵机会,进一步加强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务实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体系,携手应对全球性教育挑战,共同描绘世界华人美术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张幼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以“智能·人本·关爱”为主题,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他强调要在科技赋能教育的同时坚守育人本质,关注文化认同与教育公平。大会设立高等美术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三大研讨板块,涵盖AI赋能创作、艺术疗愈、乡村美育等前沿议题。张幼云教授特别肯定了武昌理工学院在艺科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呼吁全球同仁携手探索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美育发展贡献智慧。

围绕大会主题,包括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幼云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常务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会陈怡倩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龙迪勇,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浙江大学孙守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梁蓝波,中国美术学院范凯熹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喻仲文教授,香港美术学院院长、香港艺术研究院院长曾晓辉教授在内的80余位海内外权威专家与学者发表精彩演讲。






“本次大会不仅是学术领袖的讲坛,更是一线教师、青年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发声的舞台。”闭幕式上,武昌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别业舫指出,此次盛会为推动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包容性、前瞻性发展贡献了“武昌理工力量”。他表示,面对科技加速迭代与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期待以此次大会为起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跨文化对话,强化实践导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使美术教育真正赋能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


在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武昌理工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盛婷教授说:“AI技术正重塑艺术课堂,但教师的引导无可替代。武昌理工学院将传统工艺与数字艺术结合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科技向善’的理念——关键在于用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非被工具定义。希望此次大会能成为一个‘催化剂’和‘连接器’,激发美术教育者对自身角色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并连接起散落在全球的实践智慧,共同探索那些教科书上还没有答案的新问题,为未来教育播下更多元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