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那些新闻背后的温暖情怀:这里是西南财大学生记者团(二)
原创 西南财经大学 西财学生记者团2023-10-17
每一篇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本文带你走进《西南财大报》学生记者采访背后的世界,聆听那些新闻背后的温暖情怀。

《西南财大报》学生记者团成立于1984年。三十多年来,记者团薪火相传笔耕不断,在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西南财经大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的精品团队。

校报记者团始终坚持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文化氛围,吸收优秀学生,学习前沿理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把三十多年的奋进之路,一步一步踏在《西南财大报》的字里行间。近年来,《西南财大报》多次荣获全国优秀高校校报、四川省优秀校报。这是对校报记者团最大的肯定。

融媒体时代,校报记者团也焕发着新的生机,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上探索前行。我们发挥深度采访优势,专注原创精品采写,打造基础新媒体阅读习惯的新闻佳作,一篇篇原创精品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二次传播中把西南财经大学声音传播得更好更远。

这里是西财人耳熟能详的新闻专业技能实践平台。在校报记者团,一届届校园记者们从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校对、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新闻实践,平均每年采写新闻稿件100余篇,其中深度报道占大部分。


640.jpg

图:一年一度的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记者团队颁奖大会


每一篇鲜活新闻的背后

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本文继续带你走进《西南财大报》学生记者采访背后的世界,感受那些新闻背后的温暖情怀:


和一座建筑的对话

《走进诚正楼,打卡校园新地标》采写背后

 这是我第一次接到描写建筑类的稿子,所以刚刚着手时有许多的茫然无措。

  在冯祺师叔的帮助下,我和另一位写手王彤第一次细致地参观了诚正楼,主观地感受了这栋陌生的建筑,仍不知从哪里开始,难道一砖一瓦一屋我们都要去刻画吗,这对于方向感并不太好的我来说有些困难。

  后来收到了指导老师发来的资料,在宏观地了解诚正楼的构造之后,我发现原来这栋建筑竟有这样多的闪光点是我没有看到的。“空中花园”“学术研讨室”“学生成长加油站”引人注目,于是我又和搭档一起,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这栋楼在我眼中渐渐清晰起来,加上小王老师对我们思路的启发和写作结构的建议,这篇稿子好像也没有那么棘手了。

  除了描写这静态的楼,我们还对楼中的师生进行了采访,起先是找不到人,不敢交涉,在搭档的鼓励和配合下,我们鼓起勇气喊住擦肩的行人,敲响办公室的门,也得到了同学热情的回应与老师耐心的介绍。至此,这栋冰冷的楼活了起来,这篇文章多了许多人的心声,有了生活的温度。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诚正楼所具备的完善的办公设施,更加开放的办学空间,切实感受到了学校对于师生的人文关怀。

 多次的观察、认知的深入,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后,写作的分工、内容的不断修改优化,这篇文章的写作战线拉了很长,我们既需要客观准确地介绍诚正楼本身,又要突出楼与人的关联。写作,不仅是陈说,更是感受与共鸣。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也为我打开了和建筑对话的新的大门。

(文/西财学生记者团 马榕梅)


发现不一样的眼睛

《耕读田园换新装  劳动课程添活力》采写背后


细细复盘一下整个写稿过程,却发现最艰难最耗费时间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初稿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得到老师的赞扬,顺利通过。

这篇策划我们的主题是耕读田园基地,作为学校一处标志性的地点,我也曾在那里挥洒过汗水,看着亲手种下的作物从成长到收获,体悟春华秋实的劳动实践之美。然而不同于以往对于耕读田园劳动实践方面的采访,这篇策划侧重要求我们两位记者对于二期建设改造后的耕读田园进行描写,关注耕读田园二期建设带来的改变,体现出西财校园越来越美的主题。这于我们两位写手而言不可不谓一个挑战。

首先我们对耕读田园进行实地观察,在之前劳动实践结束后,我再也没有踏足过这片果树种植基地,真当我重新来到这块地方时,我不由感叹耕读田园“不复吴下阿蒙”,正如我们在报纸中写的那样——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次策划,我也不会发现这在学校的一角已悄悄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在观察完后,我们便选择了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也正是耕读田园实践开展时对参与劳动实践的同学和老师们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有许多同学并没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忽略了这些学校的变化,在整个采访中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学校为我们便利设施美化校园做出的努力。

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到位之后,接下来一切也便都迎刃而解。这次撰稿我体会到了学校之美,也更意识到记者之含义要求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不一样的眼睛,去描绘它,去体悟它。

(文/西财学生记者团  夏雨云)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精神引领青年奋勇前行》采写背后


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也是一场光风霁月的精神盛宴。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青年教师们用他们扎实的演讲功底,动人的歌喉,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谢幕时,所有的参演者携手并进向观众们深深鞠躬,引起了喧天的掌声与叫好声,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深深沉醉在表演中,回味无穷。

 这场表演的成功,离不开每个青年教师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学校市委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台前幕后,无论角色大小,每一位演员都以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其中,打磨技巧,为所有观众献上了一部别开生面的演出。

 观看这场宣讲时,除了品味深情的演说,观赏富有故事性的表演,感受舞台剧的独特感染力外,更让观众在看完后,能有思考和感悟。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安稳地坐在这个校园里,来学习知识、欣赏艺术,是因为有诸如两弹元勋等前辈们无畏地付出与牺牲。创业容易守业难,作为后继者的我们绝不能永远回顾于过去,沉湎于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中。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应该让先辈传承下来的奔流不息的热血,在我们胸中燃起熊熊的理想之火。

 表演结束了,但两弹一星的故事与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我为这一个个热血沸腾的故事而感动,更为中国精神中蕴含着这样一种两弹精神而骄傲自豪。

(文/西财学生记者团  陈思羽)


青春的意义

《吴昊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闪发光》采写背后



这片采访稿改了很多次,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被采访人吴昊天同学说的许多话都没有放进文章里。恰巧,记者手记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够续写这次采访的机会。

我一直觉得每一次采访的过程都像是开盲盒,虽然我们提前列好了采访大纲,梳理清楚采访思路,但当我们真正面对着形形色色不同的采访对象时,仍旧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其中——我们无法预料采访对象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虽然采访的目的是将文章呈现给读者,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我自己在慢慢地从不同的采访对象身上习得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

吴昊天就是这样一位采访对象,拿到他的资料时我其实很惊诧,因为他在本科期间实践经历的丰富,面对这样的被采访人时我总是会钦佩他们的优秀,钦佩他们没有虚度的大学时光。而在真正和他面对面对话时,更让我感受到他大学生活的充实。

正如文章中所讲,吴昊天在本科期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得喜人的成绩,未来还将跟随研究生支教团到对接地进行志愿支教,这些经历让他拥有比多数同龄人更加开阔的眼界与更深刻的思想——他在采访中提到,作为青年一代,能够意识到祖国需要怎样的人才,能够真真切切深入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帮助能够帮助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些志愿活动也让他原本迷茫的人生变得有方向、有价值。榜样人物总是能带给我们力量,听完他讲述他本科期间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思考在宝贵的青春时光里,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们一直以来寻找的采访对象都是在某一领域优秀的校友们。对我而言,采访的意义不仅在于最终能将我的文字印在报纸上,呈现在读者眼前,更在于在采访过程中能够了解他们的经历,学到他们的经验,用他们的人生来指引我找寻属于自己的青春意义。

(文/西财学生记者团  马静)




[通讯员:马榕梅 夏雨云 陈思羽 马静]
[指导教师:王春燕]
[责任编辑:卫彦瑾]
每一篇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本文带你走进《西南财大报》学生记者采访背后的世界,聆听那些新闻背后的温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