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研美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乃至教师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今年是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创新传统、精研美育的第5年。
2021年暑期,我正处于研究生升学阶段。在许多同学放松的时刻,我果断选择留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校的20多天中,我带领团队往返于扬州市的多个社区,服务儿童600余人次,首次将说文解字、图画、戏剧等传统文化与党史教育相结合。期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为希望村塾的孩子们拍摄向日葵地夏日写真。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进行自然美育。
2022年暑期,我选择继续留校实践。引燃文化创新火花,做文化传承“设计师”:我第一次将《说文解字》、扬州运河文化与蓝晒、篆刻等手工艺相结合,设计出“以乐唱诗,汴河怀古”“以印习新,布染童趣”“以纹觅史,云说传统”“以字识器,图说馆藏”“汉字大闯关”“古籍伴扇中的扬州”“古法荔枝香体验课”“手工篆刻体验课”等8大系列课程。陪伴希望村塾儿童,做文化传承“守护者”:我时刻关注儿童心理需求,耐心倾听、细致讲解,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累计服务儿童500余人次。接力线上云端课堂,做文化传承“云讲师”:我筑牢云端阵地,精炼适合线上传播、共享的美育知识点,带领团队制作100张动态知识卡片、录制20节云端金课,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场景可能性。加强校社沟通合作,做文化传承“记录员”:我调研社区、设立基地,创设社区儿童文化传习档案,形成可推广的社区儿童文化教育模式。培养引导团队成员,做文化传承“火炬手”:我耐心指导团队成员备课、拍摄照片、撰写稿件、编辑推送,修改宣传稿件百余篇、审核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三十余篇,紧跟每一节现场授课。宣传团队服务成果,做文化传承“播音员”:我运营公众号,不间断推送“传习日记”,新闻稿件、个人事迹曾登上《江苏教育报》、《扬州日报》、学习强国、交汇点新闻、扬州发布等媒体20余次,个人受到扬帆《会生活》栏目的采访报道,观看人数达2000余次。
通过实践,我不仅获得了多项荣誉表彰,同时也收获了施展才干的平台、孩子的信任和继续践行美育的信念与勇气。除社会实践以外,我多次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本科期间,我曾作为古琴演职人员参与第十九届江苏省运会开幕式演出,并多次参与到扬州市动物协会举办的“领养日”活动中。此外,我还参与到第十一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中,并主持美宣设计工作1项。
服务师长,专注科研
“精于心,诚于行”,今年也是我服务师长同学的第5年。研究生一年级期间,我担任学院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积极协助老师处理党团、就业、实践等事宜,引导各班级团支书进行青年大学习监督、五四表彰、学社衔接等工作,勤恳耐心。班级内部,我担任学习委员和专业负责人,收集学术会议报名信息、课程论文,组织评定奖学金等,和同学们友好沟通,共同成长,连续5年被评为校“优秀团员”。本科期间,我曾任学院宣报中心与学生会副部长,多年担任班级班长,被评为校“优秀毕业生”,在素质测评中多次获得校“道德模范奖”、校“组织管理奖”。
研究生阶段,学习科研成为我主要的任务。通过研一一年的勤奋刻苦,我的学习成绩排在专业前列,获得了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我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撰写论文,在SCD刊物《芒种》《汉字文化》发表论文2篇。学习科研之余,我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文体活动,获得第三届中国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二等奖,并在摄影、绘画、征文等活动中多次获奖,文艺作品、摄影图片登上《扬大研究生》杂志。本科阶段,我关注扬州地域文化,曾参与国省级科创项目《扬州文学地图》、校级重点科创项目《从<一代儒将陈毅>看扬州评话书词的传承与创新》并结项,《扬州文旅云地图》项目获得了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校“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此外,我还辅修第二学位商务英语,通过专四、专八考试。
5年来,从社会实践到任职工作,从学习科研到文体竞技,虽然我只是学校和社会中一颗微小的螺丝钉,但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为一名道德高尚、学有所成、奉献社会的优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