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是不给自己设限”。2020年,该生进入扬大教科院学习,她深知自己在高手如云的师范学院中尤显资质平平。该生选择突破自我,勤学乐思,潜心打磨“师匠”精神,提升师范技能。
学习中,该生以“坚苦自立”的校训勉励自我,勤勉刻苦、务实笃行。食堂、楼梯、走廊都能够作为她的学习场所。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每晚披着月光而归已是该生的生活常态。
课余,该生广泛地阅读教育著作,在各类教育专著中感悟教育之真谛,汲取教育智慧。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仅具备理论知识是不足的,还需掌握出色的师范技能。为克服登台恐惧,该生踊跃参与各项活动:从演讲比赛、模拟课堂、辩论赛到优干答辩,她不放过每一次锻炼技能的机会。由于经验不足,结果都不尽人意,经常出现紧张卡壳、脸涨得通红的情况,但该生不以此为耻,她感恩每一次美丽的失败与挫折,将感悟与经验记录在反思集中。尚德精技,学为人师。如今,该生的反思集已经积累至第六本。该生也能够自信大方地展示自我。在建党一百周年晚会上执笔挥墨,主演校团委2021年迎新MV,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芳华,这些经历都印证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至理。
甘守幕后:静待一树花开
该生现任院新闻中心主任,坚持以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文字,传递教科学子的情怀与风采。无论是“共赴‘新程’大海”的迎新日,还是“戎装话中秋”的军训剪影,亦或是疫情封闭的暖心守望,扬大学子们的故事被定格在字里行间,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凝聚着其策划、采编的心血。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该生作为院宣报负责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中。该生跟随14支实践团队奔赴实践一线,去乡村、进社区、访小学,将脚下泥土化作笔尖芬芳。热暑当空,炎热难耐,在走访乡村开展推普调研的途中,该生主动与摄影的同学换班,扛起摄影机。毒辣的太阳将该生的皮肤晒得通红,她没有退缩,快门不停,坚持记录着发生乡村推普的动人剪影。
返乡后,该生线上对接了61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411篇投稿,认真审阅每份投稿,利用各种途径和媒介进行记录、传递,并汇编成宣稿。该生回忆道,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打开电脑接收各方的来稿,筛选图片,有时会处理至夜幕降临。整个暑期都是在撰稿、审稿、改稿与策划中度过的,这是她人生中最忙碌也最难忘的一个假期。
该生甘守幕后,低调务实,用镜头记录师范风采;笔耕不辍,用文字传达青春力量。参与审改12篇国家级报道、14篇省级报道和若干市校级报道,采集百年村小公益寻访、爱心暑托班、推普助乡等实践照片500余张,是该生为暑期宣报书写的精彩篇章。
知行合一:践行育人使命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该生深知,人生的光芒,不只在卷面。大一起,该生接触了“守望学堂”这一公益组织,主动报名去希望村塾为留守儿童上课。“孩子们的身上有种孤独感。”这是该生走进村塾后最强烈的感受。一位名叫豆豆的男孩,总是沉浸于在白纸上作画,从不开口讲话,再丰富有趣的课堂也无法吸引他。该生几次尝试与他沟通后,仍是无果。豆豆在表面上与正常儿童无异,可他内心是如此脆弱、敏感。该生认识到,虽然乡村已摆脱传统观念中的“落后”,但许多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孤独、自卑,不愿与人交流,这其中的巨大空白亟待以爱与关心来弥补。因此,该生更加坚定了教育理想,致力于为儿童扫除阴霾。将假期时光倾数投入于陪伴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中,累计志愿服务逾200小时。
今年,该生有幸担任守望学堂的一名负责人,随团队深入村塾,开展“云端亲情会”“防疫手势舞”“手绘百米长卷”等特色课程,发挥师范所学,用知识和关爱放飞孩子们的梦想,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守望学堂长期服务社区达15个,固定服务志愿者达247人,共计服务10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达5000小时。暑期,团队成功入选团中央2022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志愿事迹被交汇点等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乡”约村塾暖童心,携梦共筑新时代。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该生充分体悟了教师的使命,坚信定了育人理想。教师的本职工作不止于教书,更要育人。做到以心换心,用爱心和耐心育人。
欣逢盛世,须不负盛世。该生愿从师院启航梦想,凝铸育人理想,扎实耕耘,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