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求学四载,该生秉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精神,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做与时代接轨的中医药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春风作引 矢志中医
她对中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大一暑假主动跟随老师抄方的经历,这使她真正走进中医临床,看到中医的疗效。
她说:“门诊上有很多病人都是老师的‘常客’,因为疗效好,他们也会推荐亲朋好友来找老师看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胃癌术后进行中医调理的病人,我在给他切脉的时候他转过头来看向我,对我饱含真心地说:‘小姑娘,是中医解决了我的病痛,你学习中医是正确的选择,祖国的传统医学需要你们去接力、去传承……’这发自肺腑的言语对我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我坚定了好好学习中医的信念。”
从此,初学中医的她,便在心中默默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要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把中医药的疗效发挥到极致。”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她在课堂上勤奋学习,经常和老师探讨自己的想法;课余时间,常能看见她在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研读中医书籍的身影。同时,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大成》《伤寒论》......张仲景、孙思邈、徐灵胎、曹颖甫、尤在泾、陆渊雷、张锡纯......每当她聊起中医,聊起中医典籍,聊起著名医家的时候,眼睛总在闪闪发光。这样的信念和学习态度使她连续三个学年都取得了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还参加学习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系的课程并顺利结业,寒暑假在家期间也不忘坚持去门诊抄方,提升临床理论。
守正创新发展中医
宋雨菲一直坚持“做新时代的中医人”,她认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应当守正为先,必须从中医经典里找寻创新发展的答案。在门诊抄方的过程中,她发现老师治疗体虚腹痛多用经典名方——小建中汤,仅仅五味常用药,疗效却出乎意料地好。在和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后,她撰写论文《小建中汤方证辨析》,创造性提出了虚劳腹痛的主要病机是由于因虚致瘀,不通则痛,认为此方的功用除温中补虚、柔肝缓急之外,尚有通阳化瘀,调整气血作用,此论文现已被《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录用。
大学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持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智能中药香薰仪》一项,调配具有防疫效果和安神效果的中药香薰精油,带领团队研发具有语音控制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的智能中药香薰仪,解决了现有的中药香薰仪结构与功能较为单一、不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无法满足不同条件下使用需求的问题。
在另一项主持的校级科创项目《四逆汤加“三金”对肾结石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中,她以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心肾阳虚的基础方四逆汤进行加味,探究“温补肾阳”法对肾功能及其代谢的影响,为用该法防治肾结石提供实验依据。实验过程中,从最开始的设计实验研究路径,再到最后的成分分析和对比,她随时与老师沟通联系,遇到琢磨不明白的问题和困难就及时去找导师交流和学习。
正因为她不惧困难、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使她离自己的梦想一步步靠近。追逐梦想的路是孤独的,但是最终收获果实的幸福和喜悦,却是拥有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传承文化弘扬中医
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宋雨菲开始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尝试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中医药知识,录制的第一个视频《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法》投稿发表之后,没想到的是,在未来的一周内竟然收获了破万的播放量和数百条评论。这让她又惊又喜,坚定了她深入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想法。
之后,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国医少年”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团队,并在今年暑假顺利申报为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作为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成员策划授课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对接社区及学校,与苏北人民医院、荷花池公园进行合作,拍摄中医药文化抗疫科普视频。整个暑期,团队深入扬州、淮安、盐城、常州等多个社区、学校35所,开设课程46次,覆盖少年儿童11000余人,并和多家社区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此外,她带领团队成员制作问卷、深入访谈、实地考察,调查江苏省少年儿童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现状并撰写万字调研报告。团队的成果得到了相关媒体报道21次,其中包括交汇点新闻、扬州广播电视台等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14次,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在授课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非常浓厚,在每节课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她总是会赞扬小朋友的中医药知识储备量,每个社区、学校的孩子们都对她上课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全程紧跟着她思路,一点儿也不掉队,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努力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信念与决心。“用中医药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田,我们一直在路上”,她说。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所有的力量奉献给现在。宋雨菲不畏困难,坚毅前行,用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斗志,立志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属于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