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中石大拾遗谱新实践队:文化推广大使,非遗传承先锋
原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高海博 李烨2024-10-12
2024年8月3日至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拾遗谱新实践队前往山西,以推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为探究非遗传承新样态,使非遗文化实现破圈、重组、再表达、再结构化的进化式发展,2024年8月3日至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拾遗谱新实践队前往山西太原、山西晋中二市进行实践调研,以支持非遗生态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自我修复和蜕变升级,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博大气度。

非遗映古巷,新风展新章

拾遗谱新实践队于8月3日至8月4日来到太原古县城。实践队成员经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太原古县城非遗种类繁多,是一个成功将非遗街区、非遗手工坊实现有效串联的标杆式非遗富集地,学习和推广太原古县城非遗保护模式意义重大。

8月4日,实践队成员拜访了驻太原古县城专注于非遗文化传播的菩铭屋创始人——李西平女士。在采访中了解到,李西平女士辗转了海南、云南多个省份,历经六载,最后走进了山西太原古县城。在菩铭屋里的每件作品里,大多都存在着非遗传承元素及一些传奇故事,从而形成了传承人独有的立体特征,他们将带着这份使命,用智慧演绎出它们独有的生命力来,去相遇与他们有着灵魂共振的人们。水韵如歌,文脉绵延,李西平女士对历史遗技和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坚守令每一个在场的队员为之动容。

目前,实践队已与菩铭屋达成合作。实践队已帮助菩铭屋创建抖音等账号,并利用新媒体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攀大美绵山,寻寒食遗风

8月5日,拾遗谱新实践队来到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对于寒食非遗文化进行实地调研。

绵山山势险恶,风景秀丽,可谓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团队成员历时数个小时登顶,并沿途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绵山高等研究院和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对寒食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团队成员观赏了晋剧《绵山魂》,并且学习制作寒燕面食,深刻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也学习到了绵山各种传说的由来和演变。

赏介休琉璃,感千载传承

拾遗谱新实践队于8月6日来到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南沟桥村唐源古建筑琉璃有限公司参观介休琉璃的制作技艺,并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在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刘开宝老师四十多年来经受过观念、资金、家庭等各方面的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对非遗文化执着坚守的赤诚之心。刘老师说到:“我不能放弃,不能让这项手艺失传,这是我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听到这里,实践队员们无不被刘老师的责任感深深折服。随后,实践队员们也依托自身专业,提出“非遗存在数字化,非遗体验具象化”,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互相交换意见。除此之外,实践队现已创建非遗网站,并对介休琉璃进行宣传与推广。

未来,拾遗谱新实践队亦将以推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打造“非遗+数字”创新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多角度全方位推进非遗现代化建设。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开宝老师为实践队成员讲解琉璃制作工艺 罗冉摄.jpg

(非遗传承人刘开宝老师为实践队成员讲解琉璃制作工艺 罗冉摄影)

图为李西平女士向实践队员讲解菩铭屋非遗作品 周妩悦摄.JPG

(李西平女士向实践队员讲解菩铭屋非遗作品 周妩悦摄影)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罗冉摄.jpg

(实践队成员参观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罗冉摄影)




[通讯员:董瑞]
[指导教师:陈勇]
[责任编辑:石悦]
2024年8月3日至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拾遗谱新实践队前往山西,以推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