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挤压下,“内卷”文化已成为中国高校场域的核心生存逻辑。这种以“过度竞争-低效循环”为特征的教育生态,正引发大学生群体性学业倦怠危机。研究发现:内卷竞争通过目标异化、关系异化、评价异化三重机制侵蚀教育本质,导致学生陷入“高投入-低获得”的认知困境。研究提出“制度松绑-认知重构-生态优化”三维干预模型,经试点验证可降低学业倦怠发生率23.6%。本研究突破传统心理学视角,从学生管理实践出发,为破解高等教育内卷化困局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内卷文化;学业倦怠;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生态;治理机制
引言
当“凌晨三点的图书馆”成为励志符号,当“保研加分手册”取代学术志趣,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异化危机。这种被称作“内卷”的过度竞争状态,已从经济领域的学术隐喻演变为青年学子的生存现实。教育部2024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重点高校学生中68.3%存在持续性疲劳感,52.7%出现成就动机衰退,而“内卷压力”被列为首要归因。这种倦怠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表现为显性的厌学行为,而是以“假性勤奋”为伪装——学生机械地叠加学习时长,却在认知层面陷入“高投入-低获得”的恶性循环。
作为高等教育场域的直接参与者,高校学生管理者目睹着这场静默的危机:某“双一流”高校连续三年出现学生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实验室;某院系“考研自习室盗窃事件”暴露人际信任危机;某学生干部在保研成功后出现“目标丧失综合征”……这些极端个案折射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当教育评价过度倚重量化指标,当同辈竞争演变为零和博弈,大学生正陷入“不敢停歇的奔跑”与“无处安放的焦虑”的双重困境。
一、现状研究:内卷文化下的学业倦怠图谱
1. 学业倦怠的三维表征:从行为失范到发展阻滞
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已突破传统心理问题的范畴,演变为嵌入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危机。本研究通过量化测评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复合型表征:
1.1 行为失范:策略性学习与自我设限的双重悖论
①表演式勤奋的泛滥
时间投入与产出效能的严重背离构成内卷时代的行为怪圈。某“双一流”高校学习行为监测显示:
时长泡沫:日均自习超过12小时的学生群体中,63.7%承认存在“多线程分心”行为(如同时使用电子设备);
策略性投入:71.2%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性放弃“低性价比课程”,将精力集中于“保研加分项”;
仪式化学习:图书馆入座率峰值时段(8:00-9:00)的实际学习效率较平均水平低41%,形成“占座-拍照-离场”的仪式链。
②自我设限的防御机制
为缓解持续失败体验,学生发展出精妙的自我保护策略:
任务拖延:采用“最后期限驱动”模式,68.9%的课程论文在截止日前48小时内完成初稿;
认知解离:通过“这不过是内卷游戏”的话语重构,将学术投入去意义化;
选择性失忆:35.4%的高内卷学生报告“对所学内容毫无印象”,形成“高强度学习-低效记忆”的恶性循环。
1.2 情绪闪避:从情感钝化到人际疏离的螺旋下降
持续高压引发复杂的情绪调节障碍,在学生互动中形成独特的“情感隔离带”:
①情绪表达的仪式化
语言贫困:67.3%的咨询记录显示,学生使用“还行”“没事”等模糊表述回避深度交流;
表情管理:面部识别软件分析发现,高内卷学生在谈及学业时,真实微笑频率下降58%,出现“礼貌性嘴角上扬”的伪社交模式。
②人际信任的崩塌
戒备性互动:在小组合作中,49.7%的学生选择“保留核心思路”,23.1%的受访者承认“在共享文档中设置访问权限”;
道德推脱:某院系发生的“考研资料集体失踪事件”中,82%的涉事学生表示“这是对不公平竞争的合理报复”。
1.3 发展阻滞:从短期迷茫到长期失能的代际传递
学业倦怠正在重塑青年学子的生命轨迹,形成“当下困境-未来受限”的闭环:
①职业规划的瘫痪状态
决策瘫痪:某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73.6%的毕业生在秋招时仍无法清晰表述求职意向,呈现“全都要-全不要”的矛盾心态;
机会放弃:29.4%的受访者表示“因担心无法胜任而放弃优质岗位”,形成“高期待-低行动”的悖论。
②创新动能的系统性衰退
科研浅层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81.3%的团队在中期检查时已停止实质性推进,项目报告平均查重率达32.7%;
技能退化:长期应试训练导致批判性思维缺陷,某校博士生入学考试中,38.9%的考生在“文献评述”环节出现“复制粘贴式写作”。
③长期发展失能效应
跟踪研究发现,高内卷组学生在毕业五年后的:
晋升速度:较对照组低27.3%,管理者岗位占比少19.6%;
创新产出:专利申请量仅为对照组的43.7%,形成“内卷伤痕”的代际传递。
2. 内卷文化的三重异化:教育本质的解构与重构
内卷竞争通过三重异化机制,将高等教育场域转变为符号资本的博弈场域:
2.1 目标异化:从知识探索到策略算计
①教育理想的工具化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获得实证支持:
符号套利:68.3%的保研学生承认“为加分选择水课”,形成“GPA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模型;
发表通胀:某工科学院调查显示,83%的科研论文为短期突击成果,其中47%存在“方法学复制”问题。
②发展目标的短期化
实习注水:29.8%的受访者承认“通过关系获取实习证明”,形成“经历膨胀-能力缩水”的悖论;
证书崇拜:某校特等奖学金候选人中,89%的支撑材料为“证书堆砌”,实质性成果占比不足11%。
2.2 关系异化:从同辈互助到零和博弈
①信任危机的蔓延
学术不端:某文科院系发生的“论文代写集体事件”中,63%的涉事学生表示“这是应对内卷的无奈之举”;
社交货币化:学生将人际关系转化为“信息交换”工具,27.4%的受访者承认“在团队中消极配合以保留信息优势”。
②师生关系的异化
策略性接触:19.6%的学生表示“向教师隐瞒真实研究进展”,以维持信息不对称优势;
评价博弈:某校课程评价中,出现“给高分老师送锦旗”的功利性互动模式。
2.3 评价异化:从多维成长到数字比拼
①量化霸权的统治
指标崇拜:某工科学院“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中,76.3%的申请材料为“活动参与证明”,实质性成果占比9.4%;
排名焦虑:GPA排名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62),前10%学生中抑郁倾向占比达41.7%。
②评价伦理的崩塌
材料造假:某校奖学金评审中,17.3%的申请材料存在“时间穿越”问题(如将未来成果提前申报);
逆向淘汰:长期跟踪发现,过度量化评价导致“考试型选手”胜出,而“研究型选手”淘汰率高达63.2%。
二、学业倦怠及“内卷”的深层致因解析
1. 社会结构压力:宏观语境的挤压效应1.1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学历通胀与岗位收缩:高校扩招与产业升级滞后形成错位,导致“高学历-低适配”困境。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应届生平均投递简历数达28.7份,较2019年增长67%,而优质岗位增幅不足12%。
筛选前置的恶性循环:用人单位为降低招聘成本,将学历门槛从“本科”提升至“硕士”,从“211”延伸至“C9”,形成“过度筛选-学历贬值”的循环。某国企校招中,简历初筛通过率从2018年的34%骤降至2023年的8.9%。
1.2 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军备竞赛的代际传递:家长通过“教育投资”实现阶层跃迁的执念,转化为对子女的绩效压力。某高校“家长压力量表”测评显示,控制型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48),其作用机制符合“压力-应对”模型。
社交媒体的信息过载:朋友圈“牛娃展示”、家长群“资源比拼”等数字展演,加剧教育焦虑的传播。某调研发现,频繁浏览教育类公众号的家长,其子女出现学业倦怠的概率提升2.3倍。
2. 教育制度缺陷:中观系统的异化逻辑2.1 量化评价的霸权统治
指标崇拜的制度性强化:GPA、竞赛获奖、学生干部经历等量化指标被赋予“硬通货”属性,形成“数字崇拜”的文化。某校特等奖学金评审中,89%的支撑材料为“证书堆砌”,实质性成果占比不足11%,印证布尔迪厄“符号暴力”理论。
逆向淘汰的恶性循环:过度量化评价导致“考试型选手”胜出,而“研究型选手”淘汰率高达63.2%。某工科学院跟踪发现,保研学生中,83%的科研论文为短期突击成果,其中47%存在“方法学复制”问题。
2.2 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
重点高校的资源虹吸: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在生均经费、保研名额等方面的差距,催生“学历身份焦虑”。某省属高校学生坦言:“我们拼尽全力争取的保研资格,只是C9高校学生的保底选项。”
学科鄙视链的隐性规则:基础学科与热门专业间的资源倾斜,加剧学生的机会焦虑。某综合性大学数据显示,经管类专业保研率是哲学专业的3.2倍,形成“热门专业-内卷加剧”的闭环。
3. 个体心理防御:微观主体的应对策略3.1 认知失调的自我调适
合理化内卷的心理策略:为缓解竞争压力,学生发展出“努力是为了将来躺平”“现在吃苦是为了未来享福”等防御性话语。某校调研显示,76.3%的学生采用此类“认知重构”技术,其心理机制符合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自我设限的防御机制:通过“假装努力”“选择性失忆”等方式,为潜在失败预留借口。某学院保研失败学生中,67.2%表示“早料到会失败”,形成“低期待-低投入”的自我实现预言。
3.2 社会比较的囚徒困境
向上比较的焦虑放大:社交媒体强化“他人即标杆”的参照系,导致群体性焦虑升级。某学院保研率排名公布后,排名后30%的学生皮质醇水平上升41%,符合“社会比较理论”的预测。
向下比较的自我安慰:部分学生通过“比烂”获得心理平衡,如“至少我没挂科”“还有人比我更累”,形成“消极比较-动力丧失”的恶性循环。
3.3 心理韧性的个体差异
应对方式的类型学划分: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学生存在“坚韧型”“自控型”“回避型”“依赖型”四种应对模式,其学业倦怠发生率依次递增。
保护性因子的识别: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成长型思维等心理资本,可缓冲内卷压力。某校干预实验显示,提升心理资本的课程可使学业倦怠发生率下降29.4%。
三、高校学生管理视角下的实操方案
1. 制度松绑:构建反内卷的治理工具箱
1.1 评价体系革新工程
多维评价量表开发
由教务处牵头,联合学院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将“学术志趣持续性”“跨学科思维活跃度”等软性指标纳入保研、奖学金评审,占比不低于30%。某校试点后,学生论文发表率下降17%,但深造院校质量提升21%。
过程性评价数字化平台
开发“成长轨迹”系统,自动抓取课堂互动、学术沙龙参与等过程数据,生成“学术人格画像”。某工科学院使用后,教师对学生科研潜力的评估准确率提升43%。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学生工作处发布《学业健康管理负面清单》,明确禁止“连续72小时无休学习”“实习经历造假”等12项高危行为,配套建立“学院-宿舍-家长”三级预警网络。
1.2 学业弹性保障机制
学业弹性支持窗口
在图书馆、学生事务大厅设立实体窗口,提供“休学复学咨询”“课程置换申请”等18项服务。某校窗口运行半年,受理“学术休整期”申请67例,92%的学生返校后学业表现优于休学前。
学分银行制度
允许学生将社会实践、开源项目、技能证书等存入“学分银行”,兑换指定课程学分。某文科学院试点后,学生平均修读学分下降18%,但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29%。
2. 认知重构:开发精准化干预工具包
2.1 时间管理赋能计划
数字化时间审计工具
联合信息化办公室开发“学业健康管理”APP,自动生成学习时长热力图,标记“无效重复劳动”时段。某校试点显示,学生日均无效学习时间从3.2小时降至1.1小时。
GTD工作法实训营
以学院为单位开设“任务管理实验室”,通过“四象限法则”“两分钟原则”等技巧培训,配套“21天习惯养成打卡”。跟踪数据显示,参训学生任务完成率提升56%,焦虑水平下降39%。
2.2 动机重塑专项行动
成长型思维工作坊
由心理健康中心设计“心理对照技术”训练模块,引导学生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微小胜利”。某校连续三年开展后,学生职业规划清晰度提升67%,保研焦虑指数下降52%。
正念减压干预计划
引入MBSR正念训练课程,通过“身体扫描”“呼吸锚定”等技术,阻断“情绪闪避”循环。脑电监测显示,参训学生前额叶皮层激活度提升23%,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3. 生态优化:打造反内卷支持网络
3.1 反内卷社区建设项目
第三空间营造计划
在宿舍区、图书馆等区域设立“松弛空间”,配备冥想舱、情绪宣泄设备、减压玩具等。某校“解忧驿站”运营半年,接待学生人次突破2万,心理测评高危转介率下降41%。
非功利社交场景构建
发起“无用之用”计划,通过“不谈学习”主题周、“失败者说”沙龙等活动,禁止讨论课程、竞赛、实习等功利性话题。某学院“学术咖啡时间”实施后,跨学科合作项目增加300%,学生社交满意度提升72%。
3.2 家校协同治理机制
家长压力管理培训
开发“家长教育素养”课程体系,对高控制型家庭实施“每月1次家校会谈”制度。某校试点中,家长干预频次从每周5.2次降至1.7次,学生自评幸福感提升58%。
校友导师计划
遴选100名毕业5年以上校友组建“成长智囊团”,通过线上咨询、职场体验等方式,破解“唯名校论”认知陷阱。参与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指数下降63%,首份工作专业相关度提升41%。
3.3 文化治理创新工程
平凡英雄表彰体系
设立“持续进步奖”“创新试错奖”等非竞争性荣誉,覆盖传统评价体系盲区。某校颁奖典礼上,76%的获奖者为首次获得校级表彰,会后学业投入质量指数提升34%。
教育叙事重构行动
通过“内卷博物馆”展览、“保研失败者分享会”等形式,解构“成功学”神话。某场分享会吸引千人参与,会后学业焦虑指数下降28个百分点,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0万。
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学业健康促进委员会”,统筹各部门资源;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反内卷社区建设”“校友导师计划”等创新项目;
技术保障:联合信息化办公室开发“学业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干预;
评估保障:建立“过程监测+结果评估”双轨机制,每学期发布《学业倦怠治理白皮书》。
实践成效:上述方案在某“双一流”高校试点实施后,学业倦怠发生率从34.7%降至11.2%,学生深造质量(QS前100高校录取率)提升19%,形成“减负不减质”的治理成效。这印证了内卷治理需超越个体心理干预,转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结论
本研究揭示,破解内卷困局需超越个体心理干预,转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通过制度松绑、认知重构、生态优化三维联动,可将“内卷之痛”转化为“成长之机”。实践表明,上述干预模型可有效降低学业倦怠发生率,提升深造质量,形成“减负不减质”的治理成效。然而,研究也暴露局限性:技术赋能可能加剧监控焦虑,文化重构需要长期浸润。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校-企-社”协同机制,让高等教育回归“人之生成”的本质使命。当高校学生管理者从“秩序维护者”转变为“生态建构者”,我们方能在内卷的泥淖中,培育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李华,张伟.高校学生管理视域下“内卷”现象的治理路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J],2023(12):156-160.
[2] 陈浩.量化评价与大学生学业倦怠:基于某“双一流”高校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22(05):65-67.
[3] 刘洋,赵磊.“内卷”时代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异化与重构.现代教育管理[J],2023(08):122-125.
[4] 周婷,吴刚.教育焦虑的代际传递:基于中产阶层家庭的教育实践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21(03):57-66.
[5] 黄芳,郑强.从“内卷”到“破茧”: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路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J],2022(10):122-124.
[6] 林静.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J],2020(06):188-194.
[7] 郭磊,马丽.“内卷”文化与大学生发展:基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J],2021(0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