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杨林:扎根赣南的学艺者、育人者、传承者
原创 赣南师范大学 刘吴玥 刘蔚卫2025-04-26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守候三尺讲台,以非遗为舟,载学子驶向文化传承的浩瀚江河。

“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赣南采茶戏的技艺,更能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文化守护者与创新者。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



十八载春秋,杨林以讲台为田,以非遗为种,从潜心学艺的青年教师,蜕变为育才传灯的引路人。她用行动诠释了教育者的坚守,更以创新实践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图片1.png

图为杨林舞蹈照片。



红韵淬艺:非遗记忆中的
精神丰碑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里,主角‘骡子’以‘矮子步’退场,虽步履艰辛却信念如磐。这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的象征。”在杨林的课堂里,非遗技艺从不局限于动作模仿,而是与红色文化血脉交融。

她打破传统“口传身授”的单一模式,将采茶戏元素融入红色叙事。在编创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时,她提炼传统剧目《打鞋底》的动作精髓,以细腻的肢体语言再现苏区女性“打鞋底盼夫归”的场景,将生活日常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艺术表达。“地方故事需用地方语汇,才能让文化生根。”杨林始终坚信,非遗传承需以红色精神为内核,方能生生不息。

2025年2月,她主讲课程《苏区烽火:红色文化的历史长歌与当代回响》获评2024年全省“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

微信图片_20250426134341.jpg

图为思政大课照片。


五维育才:破茧新生的传承密码

“我们要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承人,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杨林以赛促改,将《赣南采茶舞》课程进行全面革新。“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什么要学习一门地方戏?”这一追问催生了杨林独创的“学-研-演-创-践”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她以赣南采茶戏为样本,让学生在课堂中研习非遗技艺、剖析文化价值,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路径2024年6月,主讲课程《赣南采茶舞》获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课堂上,她以身示范行云流水的“矮子步”,带领学生研读剧本、自导自演;课堂外,她鼓励学生“走出去”,将非遗融入文创、新媒体作品,更通过社会实践见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行稳致远,进而有为。音乐学院学子们曾参与央视《乡村大舞台·好物节》节目录制,以赣南采茶戏助力地方展形象,曾赴南美三国阿根廷、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的孔子学院开展文艺巡演,带着赣南采茶戏作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宣讲、展演40余场。2025年2月,主讲微课《非遗“绽”新姿  采茶“润”心甜》获评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奖。

图片2.png

图为观摩实践活动照片。

戏曲与曲艺专业研究生龙颖表示:“跟随着老师,我在田间采风时,懂得《茶童戏主》中的‘矮子步’不是程式化的舞步,而是客家儿女对土地的虔诚叩拜。在上犹茶农的直播间里,发现借助非遗表演带动一方致富,也是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大学生曲艺展演活动的舞台上,明白扎根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群人的事业,我要把这份感动与热爱应当延续下去,为我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贡献力量。”


沃土生花:非遗薪火的燎原之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赣南人,深知非遗传承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她主持《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与编创人才培训》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立足本土培养核心传承编创人才梯队,并辐射至福建、广西、粤北等地。同时,她推动编撰教材、开发中小学美育课程,让采茶戏从高校课堂走进基础教育,以文化浸润滋养青少年心灵。

微信图片_20250426110806.jpg

图为杨林等人在项目汇报合照。



“教育没有终点,改革永远在路上。”杨林始终步履不停。未来,她将继续守候三尺讲台,以非遗为舟,载学子驶向文化传承的浩瀚江河;以匠心为灯,照亮传统与现代交辉的漫漫长路。

微信图片_20250425190710.jpg

图为杨林生活照。


[通讯员:郑潇宇]
[指导教师:岳蓓 刘蔚卫 骆维 ]
[责任编辑:赣南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守候三尺讲台,以非遗为舟,载学子驶向文化传承的浩瀚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