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1.案例背景与辅导过程
2020年5月的一个中午,辅导员突然接到学生小B的电话,反映舍友小A同学留了一张纸条不告而别,据纸条内容显示其准备退学前往广东“闯荡”,老师同学尝试各种方法都无法联系到本人。小A幼时遭亲生父母遗弃,5岁时被一名农民收养,8岁时养父去世,由养父的兄嫂接济。进入大学,依靠助学贷款和为期三个月的暑期打工工资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生活中腼腆忧郁,总是独来独往,有同学反映偶尔会在教室听到她大哭。辅导员第一时间与学校安保部门联系,请求协助调查学生活动轨迹,同时与班级同学了解核实小A同学近期的状态,是否发生临时性意外事件,并安排学生干部前往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寻找小A同学。贫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心理状态也较为复杂,他们除了要应对艰难的经济状况,还要应对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作为小A的辅导员,必须要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工作。这一过程中是解决思路和辅导过程如下:
1.1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小A的真实家庭情况以及平时的在校表现,才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小A同学渴望通过“闯荡”打工改善自己的经济处境,同时她认为学业无法让她改变当下面临的困难。
1.2 及时联系家长,联合家长力量。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辅导员都没有回避沟通。家长既然将学生放心交给学校,学校就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最亲近的家人能给予鼓励,这对学生状态的调整尤为重要,也让辅导员的工作事半功倍。即便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家庭情况特殊,但依然要努力从其亲密关系中寻找突破口。
1.3 宣传资助政策,减轻学生担忧。
多向小A同学和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帮扶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树立他们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意识。积极为小A同学寻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鼓励其主动申报国家助学金,通过努力学习评选各类奖学金,既能缓解经济困难也可以树立信心。
1.4 适度干涉生活,增强学习信心。
对比发现小A的期末成绩还是不错的,作为辅导员平时也让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鼓励她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所以工作上手比较快,又认真负责,因此渐渐获得同学们的认可,这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1.5 专业心理测评,对症谈心谈话。
结合案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院三个年级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分析,并及时对心理预警学生进行谈心谈话。
2.效果评估与成果展示
1.1 营造了平等无差别的资助环境
在该案例的启示下,更加强调资助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家庭隐私,杜绝班级公开“比惨”评选方式,在合理公示的情况下,通过成立具有代表性的评议小组进行材料核查,并确保信息得到保护;资助工作宣传,更加立足资助政策背后真正的价值追求,而非通过展示贫困、消费贫困的“宣传表演”和建立在贫困学生尊严、人格基础上的工作实效展示工具;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打造价值导向正确的主流文化,鼓励和宣扬进取拼搏的学习文化、勤俭节约的消费文化、追求理想的职业观念等。
1.2 拓展了贫困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
经济贫困的束缚容易导致自信的萎缩,贫困学生在“低调”的自我设定下,部分群体在行为上呈现怯懦、自卑、封闭的状态,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生活中经济条件限制了能力的发展,很难寻求到自我成长、努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院创造了各类实践平台,例如“筑梦励行”学生社团、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班委会等,积极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深度实效的活动,通过模拟职场面试会、校园辩论会等促使了这一群体融入集体、打破藩篱、提升自信的有效途径;此外,积极宣扬奖学、励学优秀学生事迹,也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通过学校、同学直观的认可提升了自信,也在积极的价值导向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3 加强了对贫困生个体的关注和引导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了贫困生群体的自信、团结,但个体的谈心、咨询才能真正挖掘学生不同的问题和本质,因此在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的同时,要关注其生活、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成长,及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塑形。
二、案例特色
将心理健康和资助育人相结合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学院不断创新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育人模式,从五育并举、榜样引领、学术突破的维度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 五育并举,赋能扶志有特色
学院坚持五育全面发展的心理育人目标,制定“赋能扶志”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并已顺利实施三年,为勤工助学学生开展“德·诚信感恩”“智·专业分享”“体·畅享健身”“美·非遗体验”“劳·岗位培训”等发展性活动60余场,进一步提升我校勤工助学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心。
1.2 助力梦圆,朋辈队伍强引领
学院除了组建专、兼职心理育人教师队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帮扶,还以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筑梦励行”学社、勤工助学队伍构成了育人朋辈队伍。以典型宣传激励学生立大志、求卓越,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显示屏、道旗等方式展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者个人事迹;以朋辈帮扶指导学生解困惑、共成长,组织学生党员、专转本成功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学习标兵等开展互助指导活动。
1.3 理实结合,学术总结促实践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提炼中,学院辅导员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将工作实际和理论科研紧密结合,主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育人相关省级课题2项,发表《贫困文化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的个案研究》《“扶贫”转向“扶能”:高校资助育人社团化模式的实践研究》等论文8篇,其中核心论文2篇。
三、推广价值
1.案例分析
经济压力的负担、自我发展的局限、主流文化的期待是高校贫困生共同面临的现实,窘迫的经济条件难以满足00后大学生在群体消费中的支出,家庭环境难以提供其兴趣爱好、才艺特长的发展,社会、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注入的期待是其成长的压力之一……观念与现实无法实现协调的一部分贫困生则会通过其行为方式表现出其内在贫困文化。在高校经济资助和心理关怀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背景下,贫困生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越来越健全的保障,但在育人过程中依然发现在贫困生群体中存在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行为方式有障碍、心理状态不健全、价值观念有偏差等现象,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2.推广应用和示范引领
2.1 助在当助时,精准帮扶解烦忧。设置资助“一站式”服务台,发放专项困难补助,开展线上+线下家访活动,发放爱心大礼包和临时困难补助等,帮助学生精准解决实际困难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扰的第一步。
2.2 铸人有所为,五进五精味更足。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构建“五进五精”联指工作体系,党员干部联系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22年学院党员干部联系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8人。
2.3 爱在细微处,素质提升有成效。优化实施“赋能扶志”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体育锻炼讲解、非遗文化体验、专业文化跨学院体验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提振信心和获得感。
2.4 护航助梦圆,工作队伍重建设。学院设置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心理老师,并以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筑梦励行”学社、勤工助学队伍为构成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育人朋辈队伍。
2.5 理实相结合,工作研究出成果。学院定期召开资助评优工作研讨会,选派相关辅导员参加心理育人培训、调研学访,人员覆盖各发展阶段辅导员,力图提高整体队伍的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