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网络文章】破茧成蝶超越“卷”与“躺”的韧性成长
原创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杨思宇2025-06-16
真正的成长,应当是一条既能承载奋斗激情、又能安放灵魂的韧性之路。

破茧成蝶超越“卷”与“躺”的韧性成长

杨思宇(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在当前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作为陪伴一届届学生穿越青春迷雾的辅导员,我深切感受到当代年轻人正站在一场无声的拉锯战中央——左手是“内卷”的漩涡,右手是“躺平”的诱惑。图书馆走廊回荡着连绵不绝的背诵声,深夜宿舍楼内屏幕微光闪烁,勾勒出“卷”的生动图景;而朋友圈中“佛系青年”的自嘲,简历上坦诚的“空白期”,则映射出“躺”的悄然蔓延。

但教育者的使命,从来不是让学生在这两个极端中二选一。当我看到有学生因过度内卷而失眠焦虑,也有学生因彻底躺平而丧失行动力时,我愈发坚信:真正的成长,应当是一条既能承载奋斗激情、又能安放灵魂的韧性之路。

一、直面“内卷”的喧嚣,警惕“精致的无意义”

“内卷”,这个最初源于学术圈的词汇,如今已然成为校园生活、乃至未来职场预演的精准素描。它描绘的并非良性的竞争,而是一种“向内演化”的、非理性的过度竞争。绩点要刷到小数点后两位,实习经历要填满简历的每一行,就连社团活动,也仿佛变成了一场争夺主席、部长的博弈。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被一股强大的惯性推着走。仿佛不参与这场“军备竞赛”,就是不求上进,就是未来的失败者。

我看到同学们,为了保研名额,不仅要拼成绩,还要拼科研、拼竞赛、拼学生工作,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却不知去向何方。这种努力,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一种“精致的无意义”。他们耗尽了心力,却只是为了在存量有限的资源里,获得比别人多那么一丝丝的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正的热爱、长远的规划、身心的健康,都被抛诸脑后。

我开始反思:这种被动、盲目的“卷”,真的是学生们想要的成长吗?它让学生们更接近梦想了吗?并没有。它只是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更加害怕被超越,从而更加身不由己地“卷”入下一场竞争。真正的成长,绝非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它要求具备一种“向内看”的勇气和智慧——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热情所在和价值排序。需要学着为自己的努力“做减法”,砍掉那些为了“卷”而“卷”的无效投入,将时间和精力聚焦于那些真正能让我感到兴奋、能构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不要再执着于每一门课都拿到最高分,而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专业课学深、学透;不再盲目地海投简历以追求实习数量,而是精挑细选,专注于那些能让自己真正提升技能、深入了解行业动态的实习机会。当你跳出那个用单一维度衡量成功的怪圈,你会发现,天空海阔,成长的道路远不止一条。

二、拒绝“躺平”的诱惑,守护心中的那团火

“内卷”的极致消耗相对,“躺平”文化则以一种看似“佛系”和“无害”的姿态,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庇护所。当高昂的房价、固化的阶层、激烈的竞争如同三座大山压顶而来,“与其拼死拼活也够不着,不如一开始就躺下”的论调,便显得极具诱惑力。这并非简单的消极或懒惰,它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一种在巨大现实压力面前,通过降低物质欲望和生活期待来寻求内心宁静的生存策略。

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态。有些同学当看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难以企及父辈们曾经拥有的机遇和安稳时,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会油然而生。“躺平”似乎是成本最低的自我和解方式。然而,短暂的喘息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深的迷茫和焦虑。正如'躺平'现象所揭示的,人的价值感并非在无所事事中获得。长期地逃避和放弃奋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侵蚀我们的锐气、激情和对未来的信念。

我深知,学生心中那团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火,一旦熄灭,便难以重燃。青春的宝贵,恰恰在于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试错的资本。选择“躺平”,就是主动放弃了探索这些可能性的权利。因此,大多数人选择拒绝这种“摆烂式自我放弃。勇敢地直面焦虑的挑战,将它们精心拆解为一个个可达成的小目标。例如,面对职业迷茫,摒弃了空想与抱怨,转而积极联络行业前辈,研读相关书籍报告,并学习实用的职业技能。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次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都在为心中的火焰添薪加柴。我明白,真正的内心宁静,不是来自放弃,而是来自直面挑战、全力以赴之后的那份坦然和笃定。

三、韧性成长,在不确定性中锻造最好的自己

在拒绝了“卷”的盲目和“躺”的消沉之后,大家找到了那条属于我的中间道路——韧性成长。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韧性,首先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心理复原力。它是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在挫折后迅速反弹的能力。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順,学业的瓶颈、求职的碰壁、人际的困扰,都是成长的必修课。拥有韧性,我不再将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面试的拒绝视为对自我的全盘否定。我学会了从中冷静地复盘,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知识储备不足?是面试技巧欠佳?还是心态过于紧张?然后,我将这些教训内化为下一步行动的指南。这种“反脆弱”的能力,让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再是恐惧和焦虑,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韧性,也意味着一种可持续的成长节奏。它教会我们平衡,平衡理想与现实,平衡努力与休息。不再用“拼命”的程度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是追求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但在计划之外,同样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去运动、去与朋友交流、去培养一个看似“无用”的爱好。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时光,恰恰是滋养我精神、激发我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懂得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前行。这种可持续的模式,避免了因过度消耗而导致的“职业倦怠”或“学业枯竭”,让大家的成长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韧性成长,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它不是与他人比较的“卷”,而是与自己赛跑的“成长”。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成功不再由外界的掌声和认可来定义,而是由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懂得更多、能力更强、内心更丰盈来衡量。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些无法被轻易复制和替代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要相信,当一个人拥有了真正的实力,外界的机遇和认可自然会随之而来。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内卷”和“躺平”或许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代情绪,但它们绝不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唯一脚本。让我们勇敢地挣脱这两种极端心态的束缚,以韧性为帆,以毅力为桨,在“卷”与“躺”之间的广阔海域里,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星辰大海的航路。


[通讯员:韩笑]
[指导教师:杨思宇]
[责任编辑:融思政铸党魄]
真正的成长,应当是一条既能承载奋斗激情、又能安放灵魂的韧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