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同学,院长喊你去实验室啦!”
原创 湖南大学 融媒体中心2025-07-05
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校报里的故事”专栏,精心挑选校报中的图文记载进行讲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校报里的实验室。


编者按

湖南大学校报历史悠久,1930年《湖南大学报》创刊,中间几度停刊、复刊,至1980年10月1日正式复刊,至今已有近半世纪。严肃的表达,忠实的记录,青春的絮语……泛黄的报纸是历史的底稿,于无声处记录了湖大的沧桑变化。

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校报里的故事”专栏,精心挑选校报中的图文记载进行讲述,以鲜活的人物勾连过去,用有趣的话题贯通往昔。怀着对师长与前辈的敬意,我们重返湖大记忆,观照当下,蓄势待发,走进新的延续与蜕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校报里的实验室。


九年前,《湖南大学报》2016年04月25日(期号1380)第03版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



大年初八,知心楼二楼,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文双春刚一上楼就隐隐听到了授课的声音。走过几间教室,发现是博士生导师刘全慧教授正在指导本科生推演公式。讲台下只有3个学生,但课桌上一堆公式草稿。学生们时而低头推演,时而跟刘教授交流互动。在启发式的研讨中,仿佛有一种科学的磁场弥漫在这间偌大的教室里,嗡嗡地产生着共鸣。

——2016年04月25日(期号1380) 第03版 大学时代




这是物电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科研导师利用假期给本科生在科研上开“小灶”的场景。2015年此计划在物电院全面启动。这看似普通的场景,不断叠加,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报道中提到:至2016年2月,物电院首批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有207名本科生报名参与,参研项目45项。发表论文(包含已接收)1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直接参与论文撰写的本科生达40人次。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SCI二区以上论文2篇,包括《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光学和应用物理学顶级期刊论文。一系列成果见证了学校“科研创新更要从本科生抓起”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突破。


文双春说,湖大的本科生本身非常优秀,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环境。“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就是要给学生们提供科研的土壤,发掘本科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潜力。”


“同学,院长喊你去实验室!”成为那几年物电院学生朋友圈中悄然流行的一句话。



从认识科研到参与科研,从看见实验室到走进实验室,校报一次次生动地记载了师生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学校实验室的改革发展不断见证并推动着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我们回看一些被记录的瞬间与画面。





01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本科生”


1984年,为了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在专业课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获取专业成果的手段,供热、通风、空气调节教研室尝试开放实验室实验。教研室将全班三十一个学生分成十组,以组为单位先进行模拟实验,安排教师在场,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它与平常实验的不同作法是,事先只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参考文献,没有实验指导书,其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均由学生自己去考虑。这样,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这次开放实验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不但掌握了编写实验任务书的要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1984年10月25日(期号60) 第02版



1984年10月 25 日(期号60) 第02版


在2008年11月的校报上刊发了一则摘自《中国教育报》的简讯:



湖南大学具有实验室开放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的计算机房、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就向本科生提供预约实验服务。2001年起,学校进一步扩大实验开放的范围与内容,提出更高层次的开放性实验方式,并为此拨出专门经费,设立了125项开放实验项目,有132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选、自创实验。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验收与评审,共评出获奖的开放性实验项目58项。2003年,学校将开放实验项目扩充为SIT计划,到2005年,已基本形成以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中心、经济管理数据中心为主体,以其他实验室为辅助的实验开放教学格局。

----2008年11月24日 (期号1180) 第P1版 要闻





2008年11月24日 (期号1180) 第P1版 要闻


2004年3月,校报报道了材料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事迹。


材料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学生创新实验基地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各系、研究所和教研室积极参与的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新型碳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等专业的四个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学院启动了“大三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工程,挑选一批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吃苦耐劳、有踏实严谨作风的大三学生进入实验基地从事部分课题的预研究和研究。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本科生”是时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振华教授的“口头禅”。他认为,工科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专业理论同等重要,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就要引导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直接参与科研实践。


                             

2004年3月22日(期号1011)第02版 科教经纬


2007年4月,校报报道了金融学院国家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的建设过程。


报道提到“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教学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金融学院已与财经资讯公司合作建成全省第一个金融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但可以进行外汇、证券、期货等实时模拟交易,还可以通过租用的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查询。192台学生实验机和10台教师专用机对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IMF、世界银行、美联储等权威机构,与全球经济脉搏同步。”


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结合实地参观访问学习、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其它实践教学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获益匪浅。


2007 年 04 月 23 日 (期号1123)  第02版 科教经纬


十多年前,学校就已建立起基础验证型、实践体验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多种类型实验教学组成的体系,在验证、综合和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索性与创造性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面向实际,老师们结合学科前沿,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产品引导教学等形式,科学规划实验项目内容,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大一我就进入了实验室。”李镓睿是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获得1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李镓睿非常感谢学校能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他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不论是学校的开放实验室,还是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好的实验室对于学生而言,“就像一块良田沃土对一颗优秀种子一样重要”。


若问哪里是汇集领域里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地方,哪里是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中心,答案无疑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它们是突破科学前沿、攻克关键技术、孕育创新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核心战略力量所在。





02

超算中心+全重室,八支科研“国家队”


2001年9月,校报记载了一个历史性时刻:依托我校建设的“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了,标志着学校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实现“占有世界一席之地”的目标,而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中,选择其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集中精干的研究队伍,而投资建设的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共有15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依托湖南高校建设的共有5个,分别是国防科大2个,中南大学2个,湖南大学1个。

----2001 年 09 月 15 日 (期号76)  第A1版 要闻



这是国内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科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希望“抓住这一发展的大好机遇,不负重托、开拓创新,做出一流的创造性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再立新功”,时任湖南大学校长、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柯敏在挂牌仪式上表示。


                                                  

2001 年 09 月 15 日 (期号76)  第A1版 要闻


实验室2002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建设项目验收,2025年1月正式通过重组更名为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集成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复杂生命体系化学信息获取与重大疾病诊治的关键科学与共性技术问题。实验室将建成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原创理论与技术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10年5月28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它自建设以来,致力于汽车车身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结合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凝炼形成了汽车造型与空气动力学、汽车结构设计与优化、汽车CAE理论与方法、汽车安全与人体损伤力学、车身材料与制造等主要研究方向。


2023年,由湖南大学牵头,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为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重心也从汽车车身拓展至整车领域,钟志华院士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徐世伟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



7月29日,由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与智慧矿山无人运输系统”重大成果展在陕西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国家级智能化示范露天煤矿)举行,其中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重大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期号1485)  第02;03版



目前,实验室是国内唯一具备汽车“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制造工艺-整车集成”全链条综合研发能力的国家级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致力于打破国外对我国汽车领域工业软件的“卡脖子”禁锢,破解整车制造高端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的瓶颈,在整车结构设计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科研成果促进汽车科技发展以及国防科研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成为我国整车先进设计制造原创技术的研发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


2010 年 06 月 07 日 (期号1232)  第P1版 要闻


实验室官网图片


2023年12月,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启动,以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为核心共建单位。实验室以“国家急需、科学前沿、世界一流”为目标,面向高端工业制造、海洋国防安全、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布局电磁、电热、电声、电电转化四个重点方向,开展工业与国防领域中电能高效、高质、高精度转化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科技服务等工作,实现远程水下探测、高品质特钢及高端材料生产等核心装备的中国智造,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与装备制造能力。


实验室组建了罗安院士领衔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0余人。


实验室秉承“装备改变品质、品质影响世界”的科研追求,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科基金重点等项目400余项,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问题,突破了高密度电磁转化、高声源级电声转化、高稳定电热转化三大科学难题,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多项标志性成果。代表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等国家科技奖6项,核心技术已支撑多个公司上市,成果已应用于首钢、宝钢、江铜等200多家企业与国防单位,实现了核心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式发展。


实验室建立了中科电气、志成冠军、麦格米特等十个产业化基地,孵化湖南时铭电气、长沙迈创微电子两个公司,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船舶、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技术成果辐射全国。


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湘电股份)。2022年以湖南大学黄守道教授为实验室主任,依托哈电风能、湘电股份和湖南大学三家单位进行重组工作。2023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顺利通过重组,更名为“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风电领域唯一获准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风力发电“海洋化、规模化、数智化”带来的技术变革,致力于风电领域应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聚焦“复杂环境下海上风电全过程能量传递协同机制与风能高效利用”重大科学问题,攻关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设计制造、风电场集群拓扑优化与智能控制、风能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试验、评估、调控、标准、管理”一体化的海上风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海上风电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建成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打造风电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3年,“海风全重室”亮相央视新闻


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由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联合组建,旨在解决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关注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共性问题,特别是桥梁工程的安全与韧性问题。实验室汇聚杜修力院士、陈政清院士、唐光武等知名专家,取得了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新技术、大跨度桥梁多阶涡振与控制、桥梁性能保障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重要突破,为提升我国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全球桥梁工程的安全与韧性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2025年2月20日,实验室与北京市政总院、北京首发集团合作成立“城市桥梁安全与韧性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城市桥梁结构安全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北京等城市的应用转化。


2022年02月28日(期号1463) 第02版 综合要闻

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在工作现场


2022年,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依托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学建设。实验室任务为,5年内实现硅基IGBT技术世界领先;10年内实现碳化硅基MOSFET技术世界先进。


图源:湖南大学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官网


硬质合金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依托株硬集团获批筹建。2025年,株硬集团联合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建“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五矿中钨高新及行业企业组织开展硬质合金前沿技术研究,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的重要技术策源地。由株硬集团携手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建,实现了产学研的优势聚合、创新要素的战略重组,标志着国家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迈上新台阶。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5



2025年5月24日,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暨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株洲召开。


图源: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5



学校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电能转化、结构工程等领域,攻克一批世界首台首套首创技术难题。专家团队突破多机器人协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焊接精度达到亚毫米级;研制出1纳米沟道长度的晶体管,为超小尺寸的芯片制造提供理论基础;首次通过DNA纳米技术在真实免疫细胞体系中实现细胞间距精准测量和调控,为重大疾病精准免疫治疗提供全新思路;研发了气体动压轴承技术,突破能动力装备转速和温度极限,研制出全球首款动压气悬离心制冷压缩机,在航空航天和能源等领域完成16种高速装备个性化定制;革命性解决大型结构减振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耗能密度、最大阻尼力等各项技术指标均居领先水平……

---2023年10月23日 (期号1485)  第02;03版




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学校实验室的力量。


十年来,在校园里,还有一支神秘的科研力量存在着。它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面向重大现实需求,以算力服务为核心,以算法和算据为抓手,在基础科学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取得成绩。


它就是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2014 年 11 月 10 日 (期号1353)  第01版 要闻



自运营以来,超算长沙中心为4000余家用户提供了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牵头或参与了1000余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为清华大学等75家单位的数百个科研团队提供科学计算服务,支撑的相关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从先进能源材料的研究到精准农业,从航空航天到生物医药,超算的强大算力为多项科研成果的诞生提供了坚实支持。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邓辉球教授团队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的模拟计算研究。团队在超算长沙中心的强大计算能力加持下,通过超大规模的模拟计算,深入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和高能粒子辐照等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在长达十多年的合作中,课题组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2024年,团队依托超算长沙中心算力,证实了纳米级表面应力驱动的反应活性具有特异性,即催化领域没有活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反应位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湖南大学官方微信《星河逐梦,智启新程》2025年1月3日



学校一直积极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氛围,学校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与整合后的学院实验室资源,早已架构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教学科研互动的实验室体系,助力同学们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力与原始创新力不断提升。湖大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载体,而其中的重点实验室更是肩负着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使命。


来源:融媒体中心、科研院、社科处、实管处、教务处


[通讯员:谭钰钰]
[指导教师:董兴阳]
[责任编辑:湖南大学校园网络通讯站]
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校报里的故事”专栏,精心挑选校报中的图文记载进行讲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校报里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