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心理小课堂之《愧疚式教育》
原创 吉林医药学院 沈思彤 潘玥2025-07-28
有的因父母反复强调“家里没钱,供你读书不易”,即便勤工俭学想买件喜欢的衣服都 guilt(愧疚)到失眠。
心理小课堂—
《愧疚式教育》
每天一个心理小知识系列

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正承受着愧疚式教育的隐性影响:有的因父母反复强调“家里没钱,供你读书不易”,即便勤工俭学想买件喜欢的衣服都 guilt(愧疚)到失眠;有的听着“我们辛苦都是为你”长大,申请留学/实习时,连争取资源都觉得是“给家里添负担”;更有人在选专业、挑工作时,第一反应不是“我喜欢吗”,而是“爸妈会不会失望”,好似人生课题成了替父母圆梦的“附加题”。这些孩子看似独立,内心却被愧疚枷锁捆得牢牢的,在“自我需求”和“家庭亏欠感”间反复撕扯。




愧疚式教育如何“驯化”大学生?


image.png

AI图片  作者:豆包

0 1
情绪绑架:把父母的课题背成“债务”

父母常把“赚钱不易”“为你牺牲”挂嘴边,让孩子形成“我的需求=给家庭添麻烦”的认知。就像有学生说:“每次想报个兴趣班,脑海里先响起我妈算‘学费+生活费’的叹气声,最后只能默默退掉。” 这种长期暗示,让孩子把父母的情绪焦虑、人生遗憾,全背成自己“必须偿还的债”,逐渐丧失为自我活一次的勇气。

0 2
 自我矮化:从“不配得”到“不敢要”

愧疚式教育下,孩子即便经济独立了,也会陷入“不配得感”:买件贵点的衣服,会想“爸妈还穿地摊货”;争取职场机会,觉得“我何德何能,该把资源让给更‘值得’的人”。就像心理学里的“习得性自卑”,外界反复传递“你享受=辜负家人”,内心便锚定“我不配过好生活”,把自我压抑当“孝顺”。

03
 课题混淆:把“为自己活”当“背叛”

很多学生明明对专业没兴趣,却因父母一句“我们砸锅卖铁供你,你必须选XX专业”,硬着头皮读四年;毕业想闯一线城市,又怕爸妈说“白养你,翅膀硬了就跑”。他们把“坚持自我”等同于“对不起父母”,在“听话”和“叛逆”的撕裂中内耗,甚至抑郁。



挣脱愧疚枷锁的三步实践


image.png

AI图片  作者:豆包

  课题分离:分清“谁的人生谁负责”

先明白:父母的辛苦、焦虑、遗憾,是他们的人生课题;你的选择、情绪、未来,是你的课题。比如,当妈妈说“我为你放弃工作,你还不考公”时,可在心里默念:“母亲的牺牲是她的选择,我的职业方向该由我定义。” 不替父母承担情绪,也不把他们的期待当“必须完成的KPI”。

情感断舍离:停止“拯救者”幻想

别以为“我听话,爸妈就会幸福”——愧疚式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把“自我价值”绑定在“孩子感恩”上,这不是你的错。可以试试“书写释放法”:把记忆中最刺痛的愧疚场景(比如“你这么不懂事,我白疼你了”)写下来,撕碎扔进垃圾桶,默念“这是他们的情绪钩子,我不接”。反复练习,切断“愧疚反射弧”。

重建自我:把“目光”拉回自己身上

每天睡前花5分钟,像夸朋友一样夸自己:“今天我拒绝了无效社交,去图书馆读了喜欢的书,超棒!” 也可以列“自我需求清单”:把想买的、想做的(哪怕是学滑板、学烘焙)一条条写下来,告诉自己“满足自己≠对不起父母”。当你开始为“自我愉悦”负责,才会真正明白:爱自己,是对愧疚式教育最有力的反击。


正确看待与行动呼吁



image.png

AI图片  作者:豆包

愧疚式教育的本质,是上一辈把“情感操控”包装成“爱”,但这不是你的“原罪”。你不必为父母的人生遗憾买单,更不该用“自我牺牲”证明孝顺。改变是个渐变过程:从允许自己“偶尔自私”开始,比如周末不去兼职,窝在宿舍看喜欢的电影;从学会说“不”开始,比如对“必须听父母的”这类道德绑架,温和回应“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但我想试试自己的选择”。

记住:你不是“白眼狼”,你只是在学习“为自己活”。家庭的课题归家庭,你的人生归你——当你敢把“自我需求”置顶,愧疚的枷锁自然会松动,那个自信又舒展的自己,终会慢慢长出来。



END


[通讯员:沈思彤]
[指导教师:马也]
[责任编辑:吉医马也]
有的因父母反复强调“家里没钱,供你读书不易”,即便勤工俭学想买件喜欢的衣服都 guilt(愧疚)到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