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三维赋能·生态融创——青马院“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时代价值
原创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李晓庆2025-07-03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青马学院立足“大思政”育人构建了“党建引领、多元融合、实践驱动”三位一体育人链条。

背景

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育人力量分散、内容供给单一、知行转化脱节等痛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青马学院,以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时效性为核心导向,立足“党建引领、多元融合、实践驱动”三位一体育人思路,系统构建了“高位擘画—多元共生—实践赋能”的协同育人生态。学院通过机制创新、资源融通与路径拓展,有效破解思政教育单一化、孤岛化、封闭化困境,打造了“有魂、有为、有效”的育人新范式,为深化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广泛推广价值的“建工方案”。

高校思政工作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当前,思政教育面临三大关键挑战:针对性不足,传统模式难以精准对接青年思想困惑与发展需求;时效性不强,理论灌输与社会现实、学生实践存在“时差”;协同性不够,育人主体单一、资源分散,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融合学工、团委、马院思政力量,在2024年6月创新成立了青马学院,正是对破解这些深层矛盾、提升思政育人效能的前瞻性探索。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以“共同体思维”为引领、以“生态融创”为特征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长城网、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等予以宣传报道。

一、三维赋能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青马学院的创新实践,以“三维赋能”为核心引擎,驱动育人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一)高位赋能:党建引领,锚定育人“定盘星”,构建协同治理新机制

1.顶层设计制度化。将青马学院定位为“书记工程”,党委书记兼任院长,党委常委会主导制定《建设实施方案》,确立“党委领航、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刚性框架,实现思政工作从“软任务”到“硬责任”的根本转变。2.育人格局立体化。建立跨部门领导小组,破除党团、宣传、学工、马院等条块分割壁垒,形成“1+N”(1个青马平台,N个育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创设“三全育人积分制”,将思政课程学分、德育测评、第二课堂活动深度绑定,构建覆盖“线上-线下”、“课堂-社会”、“认知-行动”的全链条育人评价体系,显著提升育人资源的整合度与系统性。3.领航行动常态化。党委书记主讲“开学第一课”,实施“理论+实践双轨制培养”、“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打破思政教育封闭化、单一化困境,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航、育人力量不衰减。

(二)融合赋能:多元共生,织就育人“同心网”,激活资源融通新动能

1.课堂形态跨界化。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跨领域、跨代际、跨文化”的思政课堂新生态。与清华大学共建云端《形势与政策》课,引入顶尖学术资源拓展国际视野;邀请开国将领后代、残奥冠军、行业先锋担任“思政导师”,通过“青春探业讲堂”、“榜样面对面”等活动,将红色基因传承、时代精神感召与职业理想培育深度融合。2.教育模式朋辈化。创新“朋辈教育”路径,选拔优秀学长担任“青春领航员”,依托“青春思享会”、“自强之星分享会”等载体,以同龄人视角传递奋斗力量,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说服力。3.文化涵育根脉化。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开设“家庭·家教·家风”专题课,将孝道文化、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青年价值观的精神纽带,提升思政教育的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

(三)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绘就育人“全景图”,深化学用贯通新路径

1.实践平台基地化。秉持“扎根中国大地”理念,与蔚县博物馆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建立“基地+课题”双轮驱动机制。组织学员深入基层,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城市调研(如后冬奥经济、乡村振兴),推动思政教育从“纸上谈兵”转向“脚下沾泥”,实现认知在实践深化、信念在行动中坚定。2.研究引领精准化。成立青年思想研究中心,聚焦青年成长“痛点”(如“青年画像”、“职业发展需求”),聚合校内外导师资源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将理论研究与解决青年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赋能学员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百余份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库支持。3.价值实现具象化。引导学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勇担使命,在“做贡献”中深化“学理论”,在“解难题”中实现“信真理”,真正达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育人实效。

三、新时代青马学院创新实践育人的示范价值及意义

(一)回应时代命题,引领育人范式转型

1.精准对接青年需求。通过“青年画像”研究和朋辈引领,精准把握青年思想动态与发展诉求,显著提升思政供给的“靶向性”。2.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云端课堂、线上积分管理等应用,拓展了育人时空,增强了教育“即时性”与覆盖面。3.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将实践课堂嵌入乡村振兴、后冬奥发展等国家重大议题,培养学员的家国情怀与担当能力,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前瞻站位。

(二)深化规律认知,贡献思政育人新知

1.丰富“大思政课”内涵。其“开门办思政”理念,联动高校、政府、企业、校友、场馆等多维主体,整合红色、行业、文化、遗产等多元资源,构建了“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历史+未来”的全域育人场景,为“大思政课”内涵拓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2.诠释“共同体育人”逻辑。通过党委统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实证了构建“育人共同体”是汇聚合力、提升效能的关键路径,深化了对思政工作系统化、协同化规律的认识。3.创新“知行合一”方法论。“基地+课题”双驱动、“研究+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为破解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论,丰富了“实践育人”的理论体系。

(三)模式普适可鉴,提供“建工方案”

1.机制设计可复制。“书记工程”的顶层推动、“1+N”协同机制、“三全育人积分制”等制度设计,逻辑清晰、操作性强,易于在不同类型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移植和推广。2.资源整合可借鉴。其打破壁垒、融通校内外资源的思路(如引入社会榜样、共建实践基地、利用云端共享优质课),为资源相对有限的高校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整合路径。3.生态构建可拓展。“党建引领-多元融合-实践驱动”的三维赋能模式,构成了一个逻辑自洽、层次分明的育人生态系统,其核心框架和运行逻辑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可根据校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内涵填充。

三、奋力书写赋能时代新人的“青马”答卷

未来,青马学院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持续聚焦育人效能提升,通过“机制优化、数字赋能、生态扩容”三大路径深化创新。

(一)健全长效协同机制。

推行“青马工程导师库”动态管理,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三全育人积分制”与学业评价、推优入党等制度的深度挂钩,构建“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实现育人成效可量化、可追踪。

(二)深化数字赋能改革。

建设“智慧青马”云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库、实践地图、课题研究数据,打造“一站式”育人数字生态。拓展育人生态边界。建立“燕赵青马联盟”,联合区域高校共建共享红色资源与实践基地,形成跨校协同育人网络。

(三)强化理论实践互哺。

成立“青马理论研习社”,鼓励学员参与思政课案例开发与课程设计,推动“学研创”一体化;探索“思政+专业”融合课程,在优势学科中强化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共振。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青马学院的创新实践,构建了“三维赋能·生态融创”的育人范式,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一个目标同向、机制协同、资源汇聚、成效彰显的“建功方案”。其价值在于以创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形成“实践-反思-进化”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启示我们:唯有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协同创新、扎根实践沃土,方能持续焕活思政育人新生态,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不竭动力。


[通讯员:张辉]
[指导教师:赵海军]
[责任编辑: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青马学院立足“大思政”育人构建了“党建引领、多元融合、实践驱动”三位一体育人链条。